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物理和数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行程问题既可归类于数学,但同时又是物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遇到复杂的行程问题时,常要用到数学知识和方法才能完整解答,现就几例分析解答如下:一、巧设未知量,寻找“中间量”例1商场内的自动扶梯均速向上移动,一人在开动的自动扶梯上匀速向上走,从楼底到楼顶共走了16步;当他沿开动的扶梯从上匀速向下走(人相对于扶梯的速度不变),从楼顶走到楼底共走了48步,求自动扶梯静止时露在外面的共有多少步?解:设沿扶梯从楼底到楼顶的路程为s,人在扶梯上每走1步所用时间为t,人相对于扶梯的速度为v人,扶梯的移动速…  相似文献   

2.
智慧宫     
扶梯的级数某商场有一部自动扶梯匀速由下而上运动,甲、乙二人都急于上楼办事,因此在乘扶梯的同时,步行匀速登梯,甲登了55级后到达楼上,乙登梯速度是甲的2倍,他登了60级后到达楼上。由楼下到楼上自动扶梯共有多少级?  相似文献   

3.
[题目]有一个匀速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哥哥沿扶梯下来,走了60级到底,弟弟沿扶梯上去,走了30级到顶,已知哥哥的速度(按单位时间内走多少级计算)是弟弟的3倍,那么这个自动扶梯的可见部分有多少级?  相似文献   

4.
《数学小灵通》2024,(4):18-19+48
<正>金字塔顶部的密室里藏有神秘的宝藏,想要得到宝藏就必须从金字塔底部开始往上走,并收集到50枚硬币。每穿过一块石头都必须按照石头上标明的内容增加或减少硬币的数量。向上走的时候一定要走相邻的石头。提示:从金字塔底部“增加7枚硬币”的那块石头开始探险。  相似文献   

5.
某人沿着向上移动的自动扶梯从顶朝下走到底用了7分30桫,而他沿着自动扶梯从底朝上走到顶只用了1分30秒。如果这个人不走动,乘着扶梯从底到顶需要用  相似文献   

6.
1.基本运动分类分为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变加速直线运动、变加速曲线运动等.2.运动的判定(1)看运动轨迹按运动轨迹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看速度按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不变是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所以,除匀速直线运动之外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匀速直线运动通常简称为匀速运动.  相似文献   

7.
自动扶梯     
在我主编的某套奥数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 :“自动扶梯以均匀速度往上行驶着 ,两位性急的孩子从扶梯走上楼 ,男孩每分钟走 2 0级梯 ,女孩每分钟走 1 5级梯 ,结果男孩用了5分钟到达梯顶 ,女孩用了 6分钟到达梯顶 ,问扶梯共有多少级 .”解答是 (2 0 -1 5) × 6× 5=1 50 (级 ) .深圳市吴乃华先生指出 :“1 50级 ,这个数据脱离实际 ,如按一级 0 .2米来计算 ,1 50级将高达 0 .2× 1 50 =3 0 (米 ) .”吴先生批评的意见很对 ,一般商厦两层楼之间很少有高达 3 0米的 ,自动扶梯也就 2 0多级 .我见到的最长也是最宽的自动扶梯在香港科技大学 ,2 4小时…  相似文献   

8.
一、填空题1.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实心金属球以相同的速度沿同一水平面向前滚动时.已知甲的动能大于乙的动能,刚乙的密度甲的密度.2.体积相同的钢球和铝球具有相同的速度,吉它们的动能相同,则球一定是空心的.若将它们举高相同的高度,则铜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一定铝球具有的重力势能.3.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时,它的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总量.(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4甲、乙两物体在距地面同一高度时具有相同的重力势能.若让它们沿同一水平面运动,设甲的速度为36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10米/秒,则甲具有的动…  相似文献   

9.
一、选择题1.“蹦极”是一项比较刺激的运动.某人身系弹性绳自高空p点自由下落,如图1所示.a点是弹性绳的原长位置,c点是人所能到达的最低点,b点是人静止地悬吊着时的平衡位置.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a点至b点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B.从p点至c点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等于人克服弹力所做的功C.从p点至b点的过程中,人的速度不断增大D.从a点至c点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2.一个自动扶梯以恒定的速率运送人员上楼.某人第一次站在扶梯上不动,第二次以相对于扶梯的速度v向上走,两次扶梯对人做功分别为W1和W2,两…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图11.“蹦极”是一富有刺激性的运动项目.某人身系弹性绳自高空P点自由下落,如图1所示.a点是弹性绳的原长位置,c点是人所到达的最低点,b点是人静止地悬吊着时的平衡位置.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点a至点b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B从点P至点c的过程中,重力所做功等于人克服弹力所做的功;C从点P至点b的过程中,人的速度不断增大;D从点a至点c的过程中,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2.一个自动扶梯以恒定的速率运送人员上楼,某人第1次站在扶梯上不动,第2次以相对于扶梯的速度v向上走,2次扶梯对人…  相似文献   

11.
在路程问题中,“遇离”问题变化较大,许多同学往往无从下手。能否恰当选取参照物来确定相等关系,是解此类问题的关键。例1 甲、乙两列火车的长分别为200米、280米,在双行的轨道上相向匀速而行,已知两车自车头相遇到车尾相离经过18秒,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为5:3,求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相似文献   

12.
一、平均速度的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对于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它们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均不变.即速度的大小不会变化,这个速度是准确地反映了它的运动快慢情况.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到的大量物体的运动如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开行、停下:工厂里行车、电瓶车的开行、停止;人们走路、跑步等等,都是时快时慢的.也就是说.大量物体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用“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反映出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比如,汽车从甲城开到乙城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是指的平均速度.在从甲城开往乙城的过程中,某段路程时的速度可能分别是30千米/小时、70千米/小时.  相似文献   

13.
“变力问题”是高考中的重点,也是考生解题时的难点,因为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来讲,力的大小不变方向变(如匀速圆周运动)之类问题就较困难,而如果力的方向及大小均变化则更难,从近几年高考题可以看出,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主要涉及到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刀越磨越亮,脑筋越用越灵,理越辨越清.同学们学过这两种运动后,应当有所思.思源于疑.疑,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发求知欲望、激励探索精神的最积极最活泼的因素.现举如下两例疑难问题.跟大家一同辨析.问题1“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米,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话对吗?分析这个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说明速度是恒量,而速度为恒量就是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要掌握这一实质,关键在于确切地理解…  相似文献   

15.
电表变化题许多同学不知从何着手,常常凭感觉和经验来判断,如果按照“四步曲”来处理串联电路中电表变化便会化难为易,迎刃而解了。1 变阻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是因为电阻发生变化引起的,所以判断电阻的变化是判断电压变化的开始。2 总流电源电压不变时,可由欧姆定律  相似文献   

16.
一、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世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一百米以上的。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所以部分沙粒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五米到十米.……城郭变成丘墟。  相似文献   

17.
一、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同学们应该把这个定义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公式v。s八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把v=s/t纯数学化、在下面例1中把D作为正确答案,是许多同学常见的一种错误.例1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八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V跟路程S成正比B.速度V跟时间t成反比C.速度V跟路程S和时间t都不成比例关系D.速度V跟路程S成正比,跟时间t成反比分析与解一个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V就是一个确定的恒量,是不变的.由于“匀速一快慢不变”,因…  相似文献   

18.
一、填空题1.平时我们说月亮躲进云中,是以为参照物的,说乌云遮住了太阳,则是以做为参照物的.2.一列长200米的火车,以15米/秒的速度匀速通过1.6千米的大桥,则火车头从开始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用了分钟.3.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通过的路程是乙的3倍,甲用的时间是乙的1.5倍,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4.某人上山的速度为1米/秒,到达山顶后立即返回,下山的速度为3米/秒,则上山和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米/秒.5.一辆汽车开始以30米/秒的速度行驶12千米,然后将速度降为25米…  相似文献   

19.
变中有不变     
例1甲、乙两人共有人民币若干元,其中甲占60%。若乙给甲12元,则乙余下的钱数占总数的25%。问甲、乙两人原来各有人民币多少元? 此题的特点,可概括为:变中有不变。题目中,甲、乙两人各自的钱数发生变化时,两人共有的钱数是不变的。解答此题的“突破口”也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杰出的科学家牛顿,曾提出过一个耐人寻味的“牛吃草”数学问题:“一堆草可供10头牛吃3天,能供6头牛吃几天?”这道题当然很简单,同学们一看就可算出来。但是,如果将“一堆草”换成“一片正在生长的草地”,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草的数量在不断变化,像这类总的数量在不断均匀变化的数学问题,就是数学应用题中的“牛吃草”问题。怎样求解“牛吃草”问题呢?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我们想方设法从变量中寻找到不变的量。草地上原有的草是不变的,新长出的草虽然总量在变化,但因为是匀速生长,所以每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