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2.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境内的所有公民的个人所得都必须交纳个人所得税吗 ?有人认为 :我国境内的所有公民都必须交纳个人所得税。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其一 ,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来看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 ,均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规定交纳个人所得税。其二 ,从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来看 ,依照《税法》第二条规定 ,有以下 1 1项 :工资、薪金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在参阅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史记》的介词“于 (於 )”跟《左传》的介词“于 (於 )”作了比较研究 ,虽然“于”字起源早 ,“於”后起 ,且有取代“于”字的趋势 ,但是二者作为介词来讲 ,其本质是一致的 ,即“只有一种功能 ,就是表示动作或性质和事物的关系。”认为二者有别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5.
读了王金洛同志《具有被动意义的介词 名词结构》(载1994年第5期《英语自学》)以及王翔同志《浅谈“介词 名词”的被动意义》(载1994年第1期《英语自学》的文章后,很有收益。但同时尚有意犹未尽之感。两位同志通过列举众多例句,提出在“介词 名词”的结构中,其意义相当于该名  相似文献   

6.
“补语”和“状语后置”的位置都在谓语后面,因而容易混淆。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③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①句中介词结构“于长勺”补充说明“战”的地点,作补语。②句中“王”后面省了介词“于”,“王”活用作动词“称王”,“关中”作“王”的补语,补充说明称王的范围。③句中介词结构“以尉首”补充  相似文献   

7.
论《金瓶梅词话》的“把”(将)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中,“把”字作动词、量词、助词和介词,我们这里讨论的介词“把”,包括“将”字。《词话》中介词“把”(将)所表示的主要语法意义是处置与工具。无论从其分布看,还是从其句子结构看,《词话》均典型地反映出近代汉语“把”(将)字句的特点。 一、表工具 《词话》中“把”(将)字常介入动  相似文献   

8.
在翻检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不妥和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辨析于下: 一、[于](128.1)解“超过,《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按“于’”解“超过”(《词海》解“过”)这是以文意代词义,不妥。此处“于”(於)不是动词而是介词,以“于”字为介词的介词结构置於形容词后,表形容词之比较,此”于”(於)字宜译为“比”。“于”字所表示的有所不同,应据之分别译为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中,介词常插入“所·动”式中间构成“所·介·动”式,例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所”与介词“以”、动词“兴隆”构成“所·介·动”式)(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所”与介词“与”、动词“熙”构成“所·介·动”式)(3)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为出。(《荀子·议兵》)(“所”与介词“为”、动词“出”构成“所·介·动”式)  相似文献   

10.
交纳会费     
全国中语会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中心《章程》(草案)第二十五条规定:“研究员必须交纳会费。一年交一次,一次10元。每年的12月份为集中交纳会费的时间。凡两年以上不交纳会费者视为自动退出‘中  相似文献   

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教委、科委、劳动、人事厅(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中“鼓励自学成才”的规定,全国总工会于1985年制定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自学成才奖励暂行条例》,1990年修改为《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励条例》。几年来,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帮助下,依照《条例》的规定,已对经过长期刻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对于”和“对”都是介词。介词特点是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短语)的前边,跟这些词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短语),共同作句子成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  相似文献   

13.
(三)常用作介词、副词以及代词:“以”“为”;“乃”“惟(唯、维)”;“其”“若”“或”。1“.以”与断句。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2“.为”与断句。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词典》在书证方面存在着滞后、脱漏及与释义不合等问题。从《汉语大词典》中140个单音节介词中,可以看出“共、向、因、从、投、把、为(阳平)、望、於、将、由、自”等12个介词的书证滞后及“用、即、合、当、著(阳平)、迨”等6个介词的书证缺漏问题,因此应给以补充,并加以匡补。  相似文献   

15.
“以”在古代汉语里是较常见的字。它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拿”、“认为”,但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下面,我根据现行部编教材和有关复习材料,对介词“以”的用法作一些分析。 (一)“以”作介词主要用法有两种: 第一,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当“拿”、“用”、“把”、“凭”讲。例如: 1.请以剑舞。(《鸿门宴》)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同上)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16.
“以”是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也是《教学大纲》、《考试说明》规定的一个常用虚词。它的大部分用法(如动词用法,介词、连词的一些用法等)不难掌握,但还有几种用法学生易混淆,教师易忽视,下面就它的几种用法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先来看两组例句: Ⅰ组中的两个“有”都是动词:一个表领有;一个表存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问题是Ⅱ组中的“有”,分歧就大了。有的说是动词表比较(如吕叔湘先生等),有的说是介词表比较(如宋玉柱《介词“有”应该肯定》,见《汉语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8.
“玉宝正在纳闷,只见那人直奔牛圈走来。”(小学语文第8册《半夜鸡叫》)句中的“奔”怎讲?这里的“奔”不念b(?)n,而念b(?)n;不是动词,而是介词。“奔”当介词用,大多为北方口语,含有浓厚的方言味。它用来介绍出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处所,相当于介词“向”、“朝”。“奔”与紧跟表示方位、处所的名词组成介词结构,修饰带有行、走之类意思的动词。“奔牛圈”就是“向(朝)牛圈”,介词结构“奔牛圈”充当“走”的状语,表示“走”的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介词“在”除了表时间、处所的一般用法外,还可以用在人物名词或人称代词之前,组成介词结构,表人物。这是介词“在”的一种特殊用法,常被人忽视。在《辞海》、《词诠》、《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一些词典中也都没有谈到。笔者就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碰到的二十余例(主要在现代文,文言文中间或也有)简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介词的“和”“同”表示“共同、协同”、“对象”等,是一类。“替”表示“动机·目的”,是另一类。这两类介词互相排斥,不能互换使用。然而,近代汉语里并不如此。本文把近代汉语这两类介词的特殊用法归纳为五小类,逐一考察它们在五部明清时代的白话小说里的分布情况。有些介词,《儒林外史》中有较多的互换使用现象,其他作品则稀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金瓶梅词话》第53回至57回的介词与《儒林外史》一样,有较多的特殊用法。还有与《水浒传》重复部分中,《金瓶梅词话》对此种特殊用法大都作了修改。本文提出一个看法:《金瓶梅词话》原作者并不深谙这种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