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坡有一首五言诗,我非常喜欢:钩帘归乳燕,穴窠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对才华盖世的苏东坡来说,这算是他的最简单的诗,一点也不稀奇。但是读到这首诗时,却使我的心深深颤动,因为隐在这首简单诗句背后的是一颗伟大细致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有一首五言诗,我非常喜欢: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对才华盖世的苏东坡来说,这算是他最简单的诗,一点也不稀奇,但是读到这首诗时,却使我的心深深颤动,因为隐在这简单诗句背后的是一个伟大细致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在中国辉煌的文学史上书写下极为灿烂的一页,其后的千余年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苏东坡本人在北宋的政坛上却远不如在文学史上那么辉煌灿烂。他像一片漂在波谷浪峰里的树叶,一会儿被埋在谷底,一会儿又被抛上浪尖。王安石变法,他提出反对意见,被贬官;司马光废除新法,他反对全盘否定,又被贬官。遭贬官的他早已处变不惊,安之若素了。而且,每次贬官,都是他诗文才华的一次集中的喷涌。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篇篇传世佳作。《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在被贬黄州时写就的精短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短小隽永、耐人寻味。全文共84字,写得却如画…  相似文献   

4.
正佛印做了和尚后,仍经常与苏东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而且均不乏幽默机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有一回,佛印听说苏东坡要到寺里来,便叫人烧了一盘他爱吃的红烧酥骨鱼。鱼刚端来,苏东坡恰好走到门外。佛印听到苏东坡的脚步声,想跟他开个玩笑。正好旁边有一只铜磬,便顺手把鱼藏进磬中。苏东坡早闻到鱼的香味,满以为又有鱼肉吃了。一看饭桌上没有鱼,而香案上的铜磬却倒扣着,  相似文献   

5.
李月 《教学随笔》2010,(3):36-36
那一年,苏东坡渐渐老了。他有些想发牢骚,又不明说,想开个玩笑,就摸着肚皮问身边的妇人:“你们说这里面都是什么?”自然有人说是文章,苏东坡摇头;有人说是学问,他还摇头,直到朝云说这一肚皮都是“不合时宜”时,苏东坡才笑了。  相似文献   

6.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岁当丙辰,这一年的中秋节是个很平凡的日子,但却产生了一首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词章。这一年,苏东坡正在密州知州任上。因为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被出为密州知州。在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的风习下,自然有被贬谪的感觉。这一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在外,颇为失意。父母都没有了,兄弟俩仕途又都很坎坷,苏东坡的心情有些压抑。中秋夜晚,晴空万里,苏东坡与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台上赏月饮酒。欢乐之余,未免有些思念弟弟,感慨颇深,即兴写成《水调歌头》一首,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从出仕起,便开始了他矛盾的人生旅程。他在出仕与退隐间彰显个性,理想与现实间困顿徘徊,宇宙与人生中淡定通达,本文将透过苏东坡词文从这三方面探讨其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岁当丙辰。这一年的中秋节是个很平凡的日子,但却产生了一首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词章。这一年,苏东坡正在密州知州任上。由于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被黜为密州知州。在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的风习下,自然有被贬谪的感觉。这一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在外,颇为失意。父母都没有了,兄弟俩仕途又都很坎坷,苏东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死后怎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思想、呐喊的苏东坡,死后遭遇了“打杀”、“捧杀”和“抹杀”的命运。但在明代中晚期他却生机勃勃地走到以李卓吾为首的那个舒张个性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来了,他们把他看作是可以“披襟面语”的朋友,这是苏东坡死后最鲜活的日子。这以后他逐渐被分割,分割得只剩下了“东坡肘子”。然而他又奇迹般地出现在悲歌自由、担当苦难的陈寅恪先生的晚年诗里。中国“主流”外知识分子似乎有着斩不断的深层联系,如果这能叫做“谱系”的话,苏东坡仍将活在这个“谱系”的自觉承续之中。  相似文献   

10.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24):34-36
主持人龙吟:"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苏东坡梦中写下的这两句诗,成为了他一生的总结和写照。他为何选择江苏常州作为终老之地?他为何急遽病重而亡?他的人生际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期"东坡闲话"完结篇将为你一一解答。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苏东坡在海南岛收到了朝廷让他北归的消息,流放生活即将结束。他喜出望外,云:"七年远谪,不自意全,万里生还,适有大幸。"北归途中,与苏东坡同行的还有他的小儿子苏过、前来报讯的好朋友吴复古,以及一条颇通人性的狗"乌嘴"。苏东坡心情愉悦,夸赞这条狗"知我北归,掉尾欲舞"。但是一路上,苏东坡的心情很难用欣喜两个字来简单概括。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回顾起岭南、海南两地的流放生活,苏东坡就如做了一场噩梦。当时与他同遭贬逐的人,大多数因为经受不住生活的折磨而相继死去。所以,当苏东坡翻过大庾岭时,曾感慨万千地写诗赠给一  相似文献   

11.
从苏东坡谪贬黄州逆境中的思想情怀探研他的人品风范。黄州时期,苏东坡虽然有"心如已灰之木"的苦闷,但却很快在崇儒、礼佛、参道修为中突围出来;他阳光灿烂的乐观情绪,荣辱不拘的旷达胸怀,顶天立地的豪迈气概,亲和平易的仁爱心灵得以充分地展现。苏东坡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不仅是他的文学成就卓著,更重要的是他的品德和胸怀令人推崇和仰慕。  相似文献   

12.
我看了那么多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想写读后感的,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了。读完这本书,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人物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全才。他生于一个  相似文献   

13.
喜欢苏东坡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4.
美丽的四川眉山向来以荷花闻名,人们行走在街巷,便可闻到扑鼻而来的清香。池塘,菜畦,种类繁多的果树,一碧千里的翠竹,构成一幅美丽如画的风景。苏东坡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少年的苏东坡活泼纯朴,却酷爱读书。少时的纯朴,让他一生正直、纯真;酷爱读书,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苏东坡有一首五言诗,其中几句我非常喜欢: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对才华横溢的苏东坡来说,这算是他最简单的诗,一点也不稀奇。但是读到这首诗时,却使我的心深深为之颤动,因为隐在这简单诗句背后的是一颗伟大细致的心灵。钩着不敢放下的窗帘,是为了让乳燕能归来。看到冲撞窗户的愚痴苍蝇,赶紧打开窗  相似文献   

16.
1898年11月22日,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出生在江苏东海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在此之前,他们家也生了两个男孩,只是还没长大就一一夭折了。所以,这个儿子的出世扫去了以前所有的哀伤,全家上上下下喜气洋洋。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叫朱鸿钧,字小坡,是大诗人苏东坡的铁杆迷。抱着自己可爱的儿子,朱小坡热泪盈眶,想起自己一生仕途不顺(他当过清政府的知州,那时却被贬为九品典吏),他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儿子身上了。那么,给他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朱小坡突然想起了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于是给他取名“自华”,希望他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贬官黄州时的一天,他所敬重的司农朱载上前来拜访,在客厅里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见苏东坡出来。苏东坡再三向朱载上道歉,说是正在做功课,不能马上出来,很对不起,朱载上问他做什么功课,苏东坡说“抄《汉书》。”朱载上惊奇地说:“象先生这样的才华,开卷一览,终身难忘,何必手抄呢?”苏东坡说:“那可不行!我读《汉书》,这已经手抄第三遍了。第一遍,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  相似文献   

18.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小人中伤,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他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从不是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位参破世间荣辱的智者;悲观消沉不是人生的主旋律,超脱旷达才是生命的壮歌。这就是苏轼。余秋雨说: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在黄州,他留下了许多旷世之作,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词《定风波》,来感受苏轼旷达的胸襟和处变不惊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9.
快乐的天才     
《中文自修》2015,(1):20-21
推荐书目:《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湖南文艺出版社社推荐人:上海市桃李园实验学校谈以暄推荐理由:若是我们也能像这位快乐的天才一样,把快乐当成一种习惯,而无关财富、年龄与环境的话,日子,也会变得单纯而美好吧。快乐是一种心境,与财富、年龄、环境无关。这句真理中说的,自然是苏东坡了。且先看他的财富。因一榜等第被人称道,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又到了常州。他随遇  相似文献   

20.
正内容概要:《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林语堂先生认为,他之所以完全知道苏东坡,正是因为他了解苏东坡;他了解苏东坡,正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