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北图新0866卷《李陵变文》首残尾全,题目是据故事拟补的,敦煌写卷中只存此一本。关于《李陵变文》的创作时代,笔者以为《李陵变文》是唐代河西陷蕃时期的作品,上限可定在786年,并且《李陵变文》的产生时代与《王昭君变文》相近;其作者应为敦煌陷蕃地区的文人。  相似文献   

2.
王伟琴 《课外阅读》2010,(11):178-179
z于P.3451残卷变丈中的“尚书”及其篇名,1937年孙楷第先生在《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中认为“尚书”指张淮深,并拟变文名为《张淮深变文》。之后,王重民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潘重归先生编的《敦煌变文集新书》、项楚先生《敦煌变文选注》及其增订本、黄征先生、张涌泉先生校的《敦煌变文校注》等都沿用了孙先生的看法。笔者在对P.3451残卷歌颂对象考证的基础上认为P.3451残卷变文的“尚书”应为两个一一张议潮和张淮深,其篇名似应为《河西节度使张尚书变文》。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对《舜子变》所作的校理疏释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择其中的25则校释提出商补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对《茶酒论》所作的校理疏释中,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笔者就其中的35则校释提出商补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集》卷四所载《降魔变文》,由王重民先生根据六种敦煌写本校录。其后徐震堮先生《敦煌变文集?遣拐芳啊对俨埂?蒋礼鸿先生《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及附录《〈敦煌变文集〉校记录略》,又续加补校。笔者再为摭拾若干条,以为续貂。《变文集》校记引丁卷异文有须改正者,一并附焉。引文出自《敦煌变文集》者,但标页码,不赘书名。  相似文献   

6.
读变枝谈     
余读《敦煌变文集》。释集中各篇词义,为《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余所笺记,缀为此篇,凡校文、释义、正读、广异闻者皆入之,颜曰读变枝谈。枝者,谓《通释》之旁枝也。每条各记《变文集》页数,便寻检也。读变文者或有取焉。伍子胥变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敦煌语词校释研究专著四种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七、八年来,敦煌语词校释方面较有影响的四种专著问世,这四种专著是:新版《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敦煌文书校读研究》、《敦煌变文校注》。本文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之上,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古书校读法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古书有法,古今论说者很多;至于“校读”一法,历代学者运用的很多,但研究者甚少。因此,校读成果,灿然于世,运者如郑玄注《周礼》、笺《毛诗》,近者如蒋礼鸿解释敦煌变文字义;小者如子夏校正“三豕涉河”,大者如王念孙所撰《读书杂志》。然前人有校读之举,但未归纳校读之法。后人但知其成果,不知其何以成其果,现代以来,虽然有几种关于校读法的论著问世,也有不少人推崇这种读书方法,但就其界说与内容而言,人们对它的理解还是含混的,也就是说,“古书校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至今还没有完全成立。  相似文献   

9.
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六位先生轮校编成的《敦煌变文集》,给敦煌变文的研读开拓了大道通途。但变文难读,待校之处仍多。徐震堮、蒋礼鸿、郭在贻、项楚诸先生续加补校,成果辉煌。然未竞处仍存。谨以《维摩诘经讲经文》五篇  相似文献   

10.
<敦煌变文校注>网罗宏富,校注精审,被公认为敦煌变文校理的新一代集大成之作,但仍有可商补之处.本文补正其校、注各一例:(1)<捉季布传文>"似山藏玉蛤含珍"的"蛤"或作"海",两者皆可通,未必"蛤"是而"海"非;(2)<李陵变文>"大王自将十万人来覆五千"的"覆"确为"歼灭,消灭"义,但<校注>未作举证、探源,本文试为补证之.  相似文献   

11.
《祖堂集》中出现了唐代新产生的近指词“这(者)”,其后都有连带成分。与《敦煌变文集新书》的比较,《祖堂集》“这(者)+连带成分”大体上比《变文》发展得快。  相似文献   

12.
唐朝是中国通俗叙事文学的成熟期,叙事作家自觉为“文”意识的觉醒,是其不同于前朝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唐朝通俗叙事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变文,这种文学样式的产生与兴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佛教影响直接催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变文<舜子变>记载舜行孝故事最详细最完备,也是我们研究唐五代时期家庭关系的重要材料之一.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后母形象,虽在<尚书>、<孟子>、<列女传>、(<史记>等传世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发展到<舜子变>已经与史传系统大不相同.变文中的后母形象来源于史传文学和民间传说两个系统,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变文中的后母形象,不仅反映了后母在文学史上的变迁,也直接展现了唐五代时期后母这一特殊身份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视角,对"变"一词的由来和涵义、"变 文"之来源和形成作一思考探究,提出变文之命名当是文化合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本以献用例为佐证,考校了敦煌变中部分词语。  相似文献   

16.
因为变文所依托的‘‘俗讲’’“转变”之俗,故变文思想内容通俗易懂,其中蕴含的忠孝观念及对天堂、地狱的描写,均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变文语言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口语俗语词及熟语成语,体现出强烈的通俗性。  相似文献   

17.
变文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的艺术手法对神魔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变文初步使用的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模式、"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类型化的手法对神魔小说人物塑造具有开创之功,另外,在具体的描写方式也影响深远,如人物外貌和语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赵家栋、付义琴二位先生的大作《(敦煌变文校注)识读语词散记》中考释的敦煌变文词语“粗物”、“口我”、“团估”等提出商榷意见。这些疑难词语有的已有学者考释,有的还需存疑。  相似文献   

19.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其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以敦煌变文、诸宫调及宋元话本作为比较的对象,从标题、正文两方面考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体制特点,认为其体制既"新"且"旧",既上承变文又有所突破,既接近宋元话本又稍嫌粗糙,它当是变文朝宋元话本过渡的民间口头说话形式。  相似文献   

20.
敦煌变文叙事形式叙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变文韵散结合的叙事体制中,散文部分和韵文部分有不同的形式特征,并承担着各异的叙事功能。本文对此作了具体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