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到明代,无论技法还是理论,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对清代书画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晚明画坛松亭派书画家董其昌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书画家、书画鉴赏家兼书画理论家。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董其昌善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和黄公望等,其画风笔意安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一代伟大的艺术家,董其昌在明末引领了崇尚平淡天真的新风尚:以禅喻画的南北宗派论,崇南抑北。在江南的烟雨迷蒙中,董源的山水画面貌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尊崇。也许是出于同宗共祖的原因,董源的"北苑春山"一再出现于董其昌的款识之中。董源曾官北苑使,世称"董北苑"。而董源的传世作品上亦多见董其昌的题跋。董源《龙宿郊民图》,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壮阔景象。图中草木葱茏,烟水逍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特别重要的和令世人瞩目的艺术表现形式,文人画是封建社会中、后期应运而生的艺术思潮,它与时代特征相吻合。如王维、苏东坡、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米芾、米友仁、黄公望等等,他们都将绘画作为表达主体个性与情怀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常在画中题诗作赋,因而,文人画都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契合无间的特点。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4.
画家画是中国唐宋时期绘画的主流 ,由于北宋时文人的介入而渐趋式微。文人画提倡兴意 ,使绘画面貌发生转变 ,个性凸显 ,传习之风亦盛 ,宋以后文人画家与画家文人相错难分。董其昌的理论值得重视。僧人从事绘画虽属个别 ,作画却由来已久 ,至清“四僧”使画家样式、文人样式和僧人样式归于统一  相似文献   

5.
元代社会由于异族的统治,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文人画家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大多命运坎坷,仕途多舛。他们在思想上极度苦闷,遂投身自然,放情山水,追求一种"梵我合一"的道统精神。"元四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在绘画上一改南宋所崇尚的院体画法。追求五代董源、北宋巨然一派的"南宗"画法,讲求笔墨的泼洒,注重情感的表达,融诗书画于一体,使中国山水画的文人画特征更加明显。"元四家"的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对明清以后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研究"元四家"山水画,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山水画的精华,进一步推进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绘画意境之高下,与足幅大小无关。长轴巨制,固然能千岩万壑,具精入微地刻画,而高手笔下,册页小品亦可笔简意深,余味无穷。此绢本纨扇,面积虽不足径足,所绘却层峦叠嶂,层次分明,空间开阔,意韵简远。画家很好地继承了五代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又参与“元四家”中王蒙的牛毛皴,使画面细腻而清朗。图  相似文献   

7.
画家画是唐宋时期中国绘画的主流,由于北宋时文人的介入而渐趋式微。文人画提倡兴意,使绘画面貌发生转变,个性凸出,传习之风亦盛。宋以后文人画家与画家文人相错难分。董其昌的理论值得重视。僧人从事绘画虽属个别,作画却由来巳久,至清“四僧”使画家样式、文人样式和僧人样式归于统一。  相似文献   

8.
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我们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取得更好的展览效果,以浓墨重彩去完成画面,追求气势逼人的视觉冲击力,已成为当今画家们的一种自觉追求.但我却更推崇以淡墨作画,淡墨能给人以轻松、舒适、雅致的感觉. 回眸中国绘画史,虽然董其昌的"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言论有些偏激,但传统中国绘画的确是以"淡"为最高追求的.文人画更是如此,"元四家"、"明四家"、"四王"、"青藤"、"八大"都是这样,有的甚至墨色淡到若隐若现,画面简练到似有似无.沈周《题子昂重江叠嶂卷》云:"丹青隐墨墨隐水,其妙贵淡不贵浓";黄山谷看到李公麟作品,亦发出"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的感慨;沈括《图画歌》亦云:"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正名家画树法中国历代名画家画树的方法各有不同。这里所例举的黄秋园名家画树法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名家画树的不同方法,二是名家画松树的不同方法。名家画树法,既有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树法,也有北宋李成、范宽、郭熙的画树法,还有南宋李唐、夏圭的画树法。  相似文献   

11.
董源的山水画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尊为南宗“文人画”图式创造的宗师。尽管囿于时代局限,他的山水画并未选出隋唐以来再现自然的要求,并与后世成熟的文人画在价值观上无本质的内在联系。但他所创造的山水图式从视觉效果上契合了文人画对自然山水的观照态度和感觉方式,为以写意、表现为特征的“文人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
史荣利 《文教资料》2008,(23):85-86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绘画形式,"文人画"最早是董其昌提出来的,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系统的美学理论、丰富的笔墨技法,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董源与黄公望,两位都是我国早期杰出的山水画大师。董源生活在五代,其《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都是我国关术史上少见的珍品。他在艺术上的创造及主张,对后人影响颇深。宋代米芾对其推崇备至,元代赵孟颊、高克恭及“元四家”几乎都从董源那变化出来,而最能将董源的江南画派发扬光大的则非“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莫属。黄公望遵循董源以造化为师的创作道路,以笔墨精湛,苍茫秀逸,澹远宏浑的艺术风格被董其昌称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画院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并拓展出一个学董为风的时代,不但发扬光大了江南画派,而且彻底变革了南宋院体的画风。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文人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与其他的绘画种类区分来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又称士人画,一般认为其产生和发展可追溯至魏晋,兴起于宋代,以苏轼为表率的文人画家渐渐取代了相对意义上的画工画,成为绘画史上的主流。文人画发展壮大后,关于文人画的创作者——文人画家也倍受关注,而文人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培养模式也相应的值得我们关注,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研究理解文人画内涵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董源是中国山水画史上最为著名、最具影响的画家。他在山水画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一类是从六朝以来传到李思训而集大成的缜密工致的着色山水,一类是有王维笔法精密细润的水墨山水,还有一类是奇峭雄伟、斩绝峥嵘的唐代山水风格。董源的山水画风在继承唐代模式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南方山水细腻柔和的领会,创造出既有北方的奇峭雄伟,又有南方的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新风。目前,关于董源现存作品的真伪,在学术界受到极大挑战。其中,本文提到的《溪岸图》,构图布局不符合五代至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征和风貌,笔墨意境不符合董源山水画的创作风格和技法,绘画理念与董源相比差距甚远,因而不是董源真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艺术中,绘画与书法是两姊妹。古人把这种血缘关系称之为“书画同源”。据说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学绘画之前,先向当时的名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所以张彦远说他作画的笔法受之于张旭。这样看,“人之学画,无异学书”的提法是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有许多大书法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画家。如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柯九思,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郑板桥、赵之谦,现代的刘海粟、启功。以书入画是中国画家攀登艺术峰巅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画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论题,也是宋以后文人画主要标志之一。元以前,艺术家们对这个问题没有从理论上作比较系统的论述。元以后,以书入画才在画家的审美意识中进入自觉阶段,这与画风的转变有关。元代文人画大兴,绘画强调主观意识的  相似文献   

17.
五代的山水画,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到了宋代山水画出现了前所谓有的高度,山水画坛名家辈出,灿如群星,有人喻之为"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足见其繁荣兴旺。然而就风格来说可地域分之,不外以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方派"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派"。  相似文献   

18.
黄公望作为文人画发展主线的枢纽人物,这种态势是晚明董其昌为确立其"南北宗论"学说和"文人之画"的需要而形成的。《富春山居图》有诗般的境界与神韵,以隐逸为主题。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艺术思想集儒家中庸、道家清净、佛家超脱为一身 ;强调创造 ,追求新意。至元末明初 ,经董其昌等人“发扬光大” ,终成文人画的基础理论。然而 ,其中被人们广泛引用的观点“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吴生虽妙绝 ,犹以画工论”等是否就代表了苏轼的原意 ?联系苏轼的许多论述可看出 ,他既重“常形”,也重“常理” ,强调的是画家全人格的表现。苏轼一生中对吴道子都是高度赞赏 ,即使在《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 ,也是将吴道子与王维并列为值得尊崇的大师。对苏轼画论断章取义的理解 ,既是文人画在初创期获得发展空间的主要手段 ,也是导致文人画在很长时期内流于空泛、概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是后人对前人一种文艺现象的认定与归纳。对于文人画可溯源至汉的观点,我不以为然。文人画,无疑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特定文化现象。明代董其昌断言:"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因为在王维之前,没有任何能够自成体系的体现文人士夫画的特征,更缺乏这种系统的感知与创作实践。文人画不同于民间绘画、宗教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