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初中思政课实施德行教学,需结合教学情境、设置课堂活动、联系多彩生活、渗透传统文化、开展课外活动、借助教师德行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这样才能打造关注德行的幸福生长课堂,才能实现学生的幸福生长。  相似文献   

2.
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德性与德行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概念。然而,自古以来中西方伦理学界对德性与德行的具体使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却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用"德性"这个概念,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出现了"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等说法。而中国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则用"德"这个概念,但也出现了"德性"和"德行"等说法并存的现象。名词术语上的这种差别不是没有原因的,它集中体现着中西方伦理思维方式的根本性问题。在西方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性"(理智德性)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终极目的本身,"德行"(道德德性)则只是完成这种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和手段而已。在中国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或"德性"(理智德性)只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或手段;而"德行"(道德德性)才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目的本身。一个人只知道"德性"不等于他有道德;同样,一个人也不是先成为道德的人然后再去做有"德行"的活动。"德性"是人的内在品质;而"德行"则是人的外在品行。内在品质要通过外在品行来表现;外在品行是内在品质的影像。因此,人们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德性与德行的联系及区别,才能够充分认识和找到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欢  李丹 《教师》2019,(13):80-81
道德与法治课程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学生的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的礼仪,更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是小学生德育法治教育的引导者和教授者,必须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即分层教学制,在充分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基础,教师德行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重新审视教师德行,明确教师德行缺失对于师生关系造成的影响,让教师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在师生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基础,教师德行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重新审视教师德行,明确教师德行缺失对于师生关系造成的影响,让教师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在师生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田达 《考试周刊》2010,(42):207-208
大学生在德行方面存在孝道观念、宽容心、节俭意识、大局意识较差和感恩意识、正直行为、诚信相对缺失及狭隘的江湖义气等问题,而且男生比女生差、城市的比农村的差。究其根本原因是对以闵子为代表的优良传统德行教育的缺失。解决的对策有:加强教师闵子德行建设,实施生存和环境保护教育,开设艺术和文学类选修课.开设礼仪必修课.加强制度建设和媒体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实践闵子德行.  相似文献   

7.
<正>一、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1.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是孩子的教导者和养护者,父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对孩子品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不良影响的根源是:(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一些家长的文化层次比较低,行为举止不得体;有的家长品行不端,专做一些坑蒙拐骗偷的违法乱纪的事情;个别家长则经常购买和阅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世界观、道德品质、性格等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个人的行为举止、求知精神、处事方法,乃至气质、性格、习惯等都对学生有强烈的典范作用。现代教育家蔡元培要求教师“砥砺德行”,束身自爱。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思想进步、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献身精神,那么他们的学生就会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由对教师品格的认同心理,进而促成自己道德的同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具有很强的内化力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氛围营造、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开展了名为<提高中学生道德自我选择、自我规范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道德判断和选择,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  相似文献   

10.
唐代之前的教师形象具有圣贤与"君父"的属性,拥有令人敬仰的德行与学识。韩愈则对教师形象进行了重构,剥离了圣贤与"君父"内涵,突出了专业、职业属性,教师形象从此走向平民化,成为真正的知识传授者与教育教学者。古代教师形象的演变给当代教师形象树立以积极启示,教师应努力提升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既做好专业的知识传授者,又需在德行上成为学生的表率。  相似文献   

11.
从古希腊至今,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教育家,都在一直都在关注一个令人迷惘的问题——什么是幸福?昔兰尼派认为幸福是快乐的外在形式;伊壁鸠鲁将幸福理论化,把幸福分为动态幸福和静态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有了德行才能体验到幸福的滋味。因此,在古希腊幸福观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觉看待当代幸福观,成为人们所谈论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2.
试图通过分析《论语》中的"颜回"形象,阐述颜回"德行第一"的内在价值,进而探究其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社会重新认识、深刻理解这位古代圣贤并重塑自身价值观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行养成,必须解决理论研究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道德认知如何转化为道德行为,也就是"知"如何转化为"行"的问题。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德行养成的关键时期,以德育教育制度和校园管理制度建设导引大学生的德行养成。  相似文献   

14.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伦理要求。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教师有着更重要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教师职业伦理对教师个人德行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人德行应有新的规范和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师德随想     
师德与人格1教育质量就其实质而言 ,是校长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体现。2性格、气质、能力以及风度、作派、语言……形成一个教师的独特个性。它又去影响教学 ,启示学生 ,进而构建学生的人格。3一个没有人格的人 ,很难有国格。一个失去国格的人 ,自古为正直人士所不耻。为人师表者 ,一要有人格 ,二要有国格。4人格 ,乃人的素质之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幼所受的教育、朋友之间的相互熏陶……互相碰撞 ,互相砥砺 ,逐渐形成一个人的人格。5教师的人格 ,是教育学生的标尺。这个标尺是教师的思想、道德、信念、理想、行为、举止、知识、能…  相似文献   

16.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教师是为人师表之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劳动。教师职业是与社会有广泛联系和对社会有特殊影响的职业,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在教师劳动的全面展开过程中起作用,而且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极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道德素养借助于学生这个中介面对社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充满矛盾和困惑的现实生活中,良好的教师道德素养,能够帮助教师本人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各现实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对“德行有用”内涵及其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关系解析的基础上,从“德行有用”的视角分析了研究生学术制度的缺陷以及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三不足”状况,并提出依据“德行有用”原则完善研究生学术制度和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儒雅,有两重意思:一是学识深湛,有内涵,德行高,二是气质高雅,讲礼节,有风度。蔡园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学生的文明礼仪、良好的行为举止等还有待提高。同时,现代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综合这两方面考虑,学校将儒雅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在儒雅文化建设中,我们主要有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19.
道德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并让教师与学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是幸福教育的一个重要场域。要想使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都获得幸福的感受,教师应该构建良好的道德课堂,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氛围;强化教学技能,传导价值理念;提升人格魅力,促进课堂文化构建。因此,良好道德课堂的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呢?班主任的人格是班主任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即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借自身的修养气质引领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那么,怎样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或者说怎样构建自己的人格魅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