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威华 《贵州教育》2009,(24):40-4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时,有些教师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甚至想简单地、“跳跃式”地绕过这块“绊脚石”,但也有些教师能及时而机智地捕捉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并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把它变“废”为“宝”,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2.
实施“愉快教育”变“苦学”为“乐学”临洮县南街小学周晓兰一、以良好的师德创设“乐学”环境,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基础1.我认为,要使学生乐于学,首先教师要乐于教,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积极深入地钻研教材,改革教法,以饱满的热情上...  相似文献   

3.
李湛荣 《双语学习》2007,(8M):31-32,34
在英语课堂辩论赛中,“三十六计”可以指引学生有策略地进行“智商”上的准备--“辨词”及“辨术”。但是,它还可以用来指点学生巧妙地准备“情商”--“心理”。此外,还可以点拨教师灵活地开展“辩论式教学”,让他们能懂教、乐教。本文重点探讨“三十六计”在学生准备辩论“心理”及教师准备课堂辩论赛的“教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的教应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把“教”转化为“学”。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人们一谈到教师就会联想到“园丁”“蜡烛”“人梯”这些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地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也是有“责任”的,至少说明,教师的整体形象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延展。而实际上,教师形象也已今非昔比。  相似文献   

6.
有人把教师比喻为“编剧”,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导演”,也有人把教师比喻为“演员”。当人们意识到单一的角色,不能代表教师的形象时,还有人说:教师=“编剧”+“导演”+“演员”。乍看起来,这些比喻颇有艺术色彩,有某种道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比喻既有悖于新的课程理念,也不符合教学活动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不再是“编剧”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形象地比喻为编剧,颇有艺术色彩。有人甚至将教学设计和编剧创作的剧情作了一个对比:复习导入(序幕)—传授新知(情节发展)—课堂讨论(剧情高潮)—概括总结(结局)。…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教”就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就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习惯思维,教师高高在上,是绝对的主动者,学生永远是被动者。这种教育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该摈弃。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变革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遗憾地发现各级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检查监督多,参与研究,强化服务少,俨然摆出专家的“阔架子”;很多学校和教师心态浮躁,企图以教育科研为“灵丹妙药”,立马改变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9.
“冷场”,是教师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上,教师就更加不愿意出现“冷场”。因为多年以来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出现“冷场”,哪怕仅有一次,就意味着这节课是不成功的。而在笔者看来,课堂的“冷场”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有的“冷场”是可以预料和设法排除的,有的“冷场”是防不胜防的。但不管是可以预料还是预料不及的“冷场”,我们都无须害怕和慌张,只要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机智地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灵活应变地驾驭课堂,“冷场”不会成为成功课堂的“大敌”。  相似文献   

10.
“自保”和“自尊”何生“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尊”、“红烛”……多少尊贵而崇高的称谓呀!就这,人们还唯恐不能尽情地表达对教师的敬重心情。如今,《教师法》也颁布了,“最神圣的职业”有了法律保障,“教师”的“光环”也就更加璀璨...  相似文献   

11.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和学产生和谐共振,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和最佳境界。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站在“前台”尽情地自主学习与自我展示。教学过程呈现非线性发展态势,课堂的即时生成多起来;教师也按照课标的“评价建议”,煞费苦心地捕捉时机,对学生的表现尽量给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评语。课堂热闹了,学生活跃了,可从课后作业和阶段性检测的反馈结果看,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此困惑不解。究其原因,是课堂上学生学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余,而教师教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足,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缺失。教师忽略了一些基本事实: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知识储备不足,思维水平低下、意志品质不高,此时更需要教师强有力的组织和引领;再者,越是即时生成、活跃灵动的课堂,越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2.
“冷处理”与“热处理”□江苏陈年顺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转化对象、环境条件,适时、适度地运用相应的教育方法,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在此,我们讨论一下班主任教师如何运用好—教育后进生一般常用两种方法,即“冷处理”和“热处理”。所谓...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某省重点中学每学年都要由学生“炒”掉几位教师。原因是学校定期在每班抽10人将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概括地评定为“满意”、“较满意”、“一般”或“不满意”。满意率高的教师跟班上,满意率低的教师就要“留级”或被“炒”。  相似文献   

14.
谈“配合”     
听课之后,每每听到教师评论课堂上学生“配合”得如何如何。尤其是利用外班或外校学生进行的公开课、观摩课以及优质课评选,更容易听到执教者对学生“配合”或称赞或抱怨的言论。在一次全国级的课堂教学大赛上,笔者也曾听到一位参赛教师在授课结束时对学生的紧密“配合”表示衷心地感谢。   “配合”这词在这里用得十分不恰当。   所谓学生与教师“配合”得好,显然是指学生在领会了教师教学意图的前提下,主动地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活动,并且达到了教师的期望值。看起来似乎是值得称赞的,但稍加分析就会发觉,这是与我们倡导的“…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今天的教师再也不用“跪着”教书了。但是我们要牢记,还应尽可能地不让学生“跪着”学习。课堂上,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让学生“顶礼膜拜”,而是最大限度地为其呵护一份纯真,开启一份智慧,培养一种思维。有时,一名“傻”教师会教出一班“聪明”学生。相反,一名“聪明”的教师,则会教出一班“傻”学生。  相似文献   

16.
诊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探寻教师发展的着力点。教师要着力于“两种知识”的储备,“两种转化”的实现,“两种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陈华忠 《宣武教育》2006,(11):44-44
周建国在《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7期上撰文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很多学校试图通过教科研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变革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振兴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遗憾地发现各级科研机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检查监督多,参与研究、强化服务少,俨然摆出专家的“阔架子”;很多学校和教师心态浮躁,企图以教育科研为“灵丹妙药”,立马改变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传统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过多地强调学生做答,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当逐步从以考分取胜的“好胜心”变为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从做“学答”变做“学问”。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对于教学研究,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术”,而对于教学的“学”缺乏足够重视。教学的“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手段和技巧,是服务于“学”的。所谓“学”是指教师的学问,即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这个素养应该是精专与广博的有机结,  相似文献   

20.
人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是对教师的美称:实际上教师常被视为“教书匠”,那是一种贬称,间或是教师的谦辞。这些都是比喻。前者是对教师在课程中应当扮演的角色的比喻,后者是对多数教师在课程中实际上扮演的角色的比喻。自然,比喻毕竟是比喻,难以确切地表述教师在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教书匠”者也,不单纯是个人行为,重要的是具体分析导致许多教师成为“教书匠”的教师职业特点和课程要素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