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巧凤 《出版参考》2005,(11):46-47
张光芒认为,新世纪文学如今正经历着继"文革"结束,90年代初之后的"第三次"转型:"价值取向从受理性压抑时所追求的‘我需',变成了没有理性约束的‘我要',即从‘需求'到‘欲望';网络的普及和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学叙事话语从渐变到质变,表现出从‘语言时代'到‘后语言时代'转型的端倪;世纪之交的伦理生活出现了泛审美化倾向,并延伸到文学领域,从而催生了文学精神从‘审美'到‘泛审美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袁勇麟 《今传媒》2007,(10):10-11
"现代传媒的发展,已不止是科技神话,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和光怪陆离的资讯及想象的合谋,使传媒的整体形象正趋于'人妖之间'".当我翻开殷俊博士等合著的《城市新闻学--以成都为例》一书时,孟繁华关于传媒"人妖之间"的论断就立刻盘旋在脑海,显然,这是一个颇有深味的词,既可以揭示传媒游离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文化本体性,也不妨视为当代传媒定位状态的一个说明.  相似文献   

3.
探讨党报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党报发展必须科学定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谁。“我是谁?”有的叫报社,有的叫报业集团,有的叫传媒集团,不管叫什么.我们是搞媒体的,是党报传媒集团.主要还是搞报纸。所以我们是这么提的,就是集中精力抓报业,风吹雨打不动摇。为什么这样坚持、这样定位呢?  相似文献   

4.
碧海一丹心     
正军旅女书画家沈一丹3月19日在太原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她将此展命名为"碧海丹心"。沈鹏老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评价:"沈一丹君把她的书画展命名为‘碧海丹心',我感到很有意味:有色彩,有形象,把自己的名字与海军连在一起了。还有她给自己的画室题名‘沐兰轩',单看‘沐兰'便感受着兰花的幽姿,待细看,分明暗含着‘花木兰',‘木'字左旁的三滴水,既是‘沈',也有‘海'。亏她这番琢磨,中国语言文字真妙!我认为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望舒 《出版经济》2001,(10):10-13
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郑重谈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新闻,究竟应该如何去评判呢?笔者想从以下几点谈谈看法. 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 所谓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  相似文献   

7.
伊人 《编辑学刊》2012,(4):31-32
正我在一篇文章写到"‘有木有'、‘伤不起'、‘Hold住'之类,轻飘飘的无内涵可言,犹如风乍起,飘散出几片语词的碎屑。不过,来得快往往去得也快"。有年轻朋友说,你对当下流行词好像有偏见呵。我想了想,"偏见"或许有一点吧,不过不  相似文献   

8.
如今的传媒市场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如何更好地生存是摆在各个媒体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面对竞争,该何去何从?于是,打造传媒"影响力"的呼声日渐高涨."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目前的报业的市场,正从注意力经济转向影响力经济"、"'影响力'是传媒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等等不绝于耳.甚至,很多媒体把它奉为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传媒在打造影响力的过程中却导致了大众话语权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晏东方 《青年记者》2008,(11):27-28
消息分两种,"一种是很直观简单的信息,这类信息牵涉的背景、所含的意义并不很大,但又为人们所需要,如一般的文艺消息、体育消息,我们不妨叫它‘浅新闻'或‘轻新闻',‘纯新闻'.  相似文献   

10.
"付费采访"又名"支票簿新闻",英文为"check-book journalism".美国杰克·尼奥纳德和乔·索茨曼对于"支票簿新闻"这一词条的界定比较随意:向消息来源付费,让他或她说出自己的故事.香港传媒评论员赵眉则称:"‘支票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主动或被动地用金钱,向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如警察、消防员、海关或医疗人员,或向商业机构或私人团体的人员,甚至包括竞争对手的人员,购买消息或通风报信,有关金钱亦即俗称‘线人(针)费'或‘针钱'.这些活动多为幕后交易,有时会涉及贿赂与贪污行为.‘支票簿新闻'也包括新闻机构用钱向新闻来源购买独家采访机会、消息或额外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1.
<正>5月24日深夜,网友@空游无依发布微博——"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我对埃及导游‘亚瑟王'说:‘实在对不起!'没想到吃惊得嘴里叨叨‘怎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的亚瑟王,返过头来安慰我说:‘这不是你们是错,这一定是哪个导游的错,导游应该阻止。'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配图正是那7个应是用砖石刻画于埃及卢克索神庙上的歪歪扭扭的汉字——"丁锦昊到此一游"。微博发出后,各大媒体和网络一片哗然,诸多网友对此表示气愤,并一边倒地声讨刻字人,出现最多的字眼是"耻辱"、"丢人"、"没素质"、"道歉"、"丢  相似文献   

12.
陈凌 《编辑学刊》2004,(4):48-50
翻开中外两千余年的翻译史,人们不难发现,"从西方最初的‘直译'、‘意译'之争,到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到前苏联的丘科夫斯基、卡什金的有关译论;从我国古代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易'等,到后来的‘信达雅'、‘神似'、‘化境'说,等等,几乎都是围绕着‘怎么译'这三个字展开的".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研究,不再囿于狭隘的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而是更多地从广阔的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研究翻译,由此摆脱了"历史上翻译研究常见的经验层面而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层面".国际翻译研究领域的这一深化和进展,大大拓展了我们研究翻译的视野,先前遭到忽视的边缘领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蛋炒饭的典故 逯耀东在<大肚能容>里说:"有次在香港与朋友聚会,座上有位刚从美国来的青年朋友,经介绍后,寒暄了几句,我就问:‘府上还吃蛋炒饭吗?'他闻之大惊道:‘你怎么知道?怎么知道的!'这位青年朋友祖上在清朝世代官宦,祖父于清末做过不小的地方官.当年他们府上请厨师,试大师父的手艺,都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验之,合则用.那青年闻言大笑说:‘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蛋炒饭,竟不知还有这个典故.'我更问:‘府上还有其他菜肴吗?'他说:‘没了,只剩下蛋炒饭.'我闻之默然,只有废箸而叹了."  相似文献   

14.
王润 《传媒》2010,(10):72-73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发布了一个颇为令人注目的结论--"数字化传媒手段的普及正在启动数字内容的应用,‘新娱乐时代'已经来临".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不仅是飞速变化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泛娱乐化"正在以来势凶猛、无孔不入的姿态,全方位地"侵蚀"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几乎吞没了一个曾经被人们重视和尊敬的字眼--"文化".  相似文献   

15.
法家的"以法治国",前面省略了一个主语,即君权。一则"以"字,已然表明君权凌于法权之上前些时"百家讲坛"开讲诸子百家,一次聊天中,朋友说主讲人好像把法家的"法"和今天的"法治"有所连接。朋友语焉不详,我回来后便上网查询。在"儒法之争"的开头,有这样介绍法家的文字:如果孔墨的主张是"治病的药",那么,"法家的主张,却是‘杀人的刀'……那么法家的‘刀'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以法治国'呢?"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我在参加一次有关传媒产业发展的研讨会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场有关传媒产业发展的研讨会,却来了很多并非是在咱传媒领域的公司,而且更有趣的是,他们成了那天研讨会上的主角。其实,这些公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过去他们的定位很单纯——技术提供商,而今天这些技术型公司已经把向内容提供商转型写进其未来的发展战略之中。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技术型公司在过去还仅仅是为传媒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他们绝对不是传媒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媒的文化发展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不否认中国传媒在市场化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但我们更要重视残留的计划化取向政府管制对传媒发展带来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表现为政府对中央和地方传媒机构的发展定位限制、对传媒集团实行的行政化管理、对不同地区实行的差异化新闻传播产业政策等。  相似文献   

18.
11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就<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举行调研成果发布会,称"中国唯一一家跨媒体财经资讯平台‘第一财经'的品牌商业价值已超过168亿元."这是该研究机构首次就国内财经传媒的发展进行全方位深度调研,并估值打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如何改变国际传播格局,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争取话语权,是中国国际广播传媒在新形势下的重任.刘云山同志曾经指出:"面对国际舆论环境‘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的影响、在国际舆论斗争中赢得主动的任务很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向世界介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任务很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好地维护我国国际形象的任务很重."  相似文献   

20.
在审视"传播知识信息(这里也包括上电视--笔者注)是‘那些学问做得不够好的人'做的"这一假设时,法国学者巴勃罗·延森等人的研究显示:"如果我们承认分析指标支持‘做学问好的人',那么我们的研究清楚地否定了‘传播知识信息是"那些学问做得不够好的人"做的'这样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