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孙子》"命曰费留"正义陈伟武银雀山汉简《孙子·火攻》:"......得,不隋其功者,凶,命之曰费留。故日:明主虑之,良将随之。"①传世本作"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费留"一语,古今聚讼,汉末曹操已不甚了...  相似文献   

2.
唐娜 《华夏文化》2009,(2):56-57
“知止”是中国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礼记·大学》一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可以说是儒家对“知止”观念的经典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田葵 《寻根》2000,(5):69-74
“九疑”可读否?余以为,可读。九疑由于是道德至大至美者、天下为公者舜帝的陵寝而名播字内。  相似文献   

4.
《心史》固非吴井之藏质疑─—与汪荣祖先生商榷张新民南宋遗民郑思肖(所南),身遭亡国惨痛,隐居吴门,不婚不宦,誓报国俨以全其志节,而景迫榆桑,有志难就,又虑身没之後,爱国之心,孤臣之汨,不能见知於後世,郁怏忧愤,无以寄怀,遂自取诗文,合为一编,名曰《心...  相似文献   

5.
傅斯年遗作选刊之二──戏论一时字相对,日月倒行,我昨天在古董铺里搜到半封信,是名理必有者写的,回来一查通用的人名典,只说理必有是民国三十三世纪的人,好为系统之疑古,曾做古史续辨十大册,谓民国初建之时谈学人物颇多,当时人假设之名,有数人而一名者,有一人...  相似文献   

6.
在上篇谈到《天外来客》、《湿婆数术》,述及《易经》的起源奥秘,这里再说说《善易者不占》和《宇宙代数学》,将叙及的是《易经》与预测和科学。善易者不占——《易》与预测占以决疑。《易》是占之术。占的目的是为了决疑。所以,没有疑而不决的事,不用占卜。请听一个占以决疑的故事:宋时,宾州(在今广西)发生地方叛乱。将领狄青奉命率师南下平叛。但对这次出师能否取胜,军。已混乱。当军至桂林之南,道旁有大庙,人皆谓此庙神最灵。狄青驻节入庙向神祷告,手持百钱与神约日:“若出师可获大捷,这百钱掷出字面则都朝上。”左右急忙…  相似文献   

7.
防微杜渐话廉政杨李清廉是从政作官者极为宝贵的品德,也是对其进行客观评价的主要标尺。古人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政为官者是否廉洁,能否做到廉洁自律,就要看他们对待"小事"的态度如何,能不能在物质诱惑面前做到"防微杜渐"。因为"患生于所忽,福起于细...  相似文献   

8.
《中庸》第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天”、“性”、“道”、“教”、“慎独”、“中和”等概念。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文章的题名虽为“中庸”,但是总起性的段落中却没有提到中庸,而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子思为什么提出中和这个概念,中和与中庸的关系为何,自然引起解读《中庸》者的关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朱熹关于中庸与中和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9.
近讀《中國文化》第十六、十七期合刊所载"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戴執禮《<蒙文通文集>理學部分質疑》(以下稱《質疑》)一文,不禁令人惶惑。在學術界享譽聲望的國學大师蒙文通先生的理學功底竟然那樣"浅陋",犯下了如《質疑》所說的一系列"错誤",何其與蒙先生曾言"自得之深者厥唯理學"相径庭若是?細檢蒙先生書校讀,實見《質疑》于蒙先  相似文献   

10.
繪畫“六法”為我國古代重要的藝術理論,自來論者甚多,目光大多集中於首法“氣韻生動”。本文作者指出,“氣韻生動”無疑為“六法”之靈魂,但其他五法亦有相對的重要性。“傳移模寫“雖居“六法”之末,亦不容忽視。作者認為:(一)依據史實,“传移模寫”作為一件藝術事業,歷代均十分重视,(二)“傳移模寫”之方法与觀念,實隨繪畫創作之發展而衍變。繪畫由工筆發展為“意笔”,“傳移模寫”亦由“工整的臨摹”衍變為“寫意的臨摹”,而後者實質上是一種对於原作的“譯解”,甚至近乎音樂中之“演奏”。此種衍變,體現着我國繪畫發展趨於深化,同時亦隱伏着停滯不前的危機。文中略述西方繪畫中有關臨摹的情况,以作參證比较。  相似文献   

11.
居所是人的生活、休憩之所,也是文人的读书之所。明朝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华夏文化》2002,(3):34-36
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简称金评《水浒》),是《水浒传》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版本,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在金评《水浒》卷之五“楔子”中,金圣叹交代了他评点的缘起:“奈何乎今忽取绿林豪猾之事,而为士君子之所雅言乎?  相似文献   

13.
正胡適等前輩學者早年提倡"新紅學"的目的,原本是要耙梳出曹雪芹家族或其周遭親友們所親歷之小歷史與大歷史,以深刻體會曹雪芹在臺前與幕後究竟是如何創作《紅樓夢》的。而此一領域在過去近百年的努力雖頗有可觀,但如今許多重要課題卻也走到治絲益棼的地步,甚至連曹雪芹對這本小說的著作權都屢遭質疑!  相似文献   

14.
敦煌學是一門新興的地區性、綜合性學科。如果我們探究這门學科之所以產生的諸多因素。則宗教,尤其是佛教所佔的比重之大,無疑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宗教研究在敦煌研究中的現狀却與它在敦煌學中所佔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稱。可以說,在敦煌學的諸多學科領域中,宗教研究相對最為薄弱。1983年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以來,歷次的學術討論會上,宗教組的人數最少,以致有時不得不  相似文献   

15.
在纷繁嘈杂的当代社会,能够避开外界纷杂干扰,以宁静平和之心境,遵循自然本真变化规律,畅游于自我修为的艺术世界者,无疑是不为世俗所囿、令人心生敬慕的智者,也是今时今日鲜有之人,而陈宏年先生正在其列。  相似文献   

16.
戏剧与水墨堪称中国两大国粹。前者歌舞曼妙,后者斑斓淋漓,二者独具之风韵令古今众人痴迷。而水墨戏剧人物画。更将二者珠联璧合.使观者于同一视界、同一时空感受两大国粹之神韵,堪称别有洞天。观今日所做水墨戏剧人物画者,李文培先生可谓成就卓著。其画可用“精妙”二字概括,其中“精”指的是其对中国传统戏剧人物丰富内涵把握之精准;“妙”则赞其所用传统水墨技艺之高超。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隱的<錦瑟>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篇.在中國,所謂名篇的含義就是誰都説不清它是什么意思.關於這首詩,各種各樣的説法大概有一二十種.有以爲悼亡者,有解以咏物者,有釋爲諷喻者,有歸於自傷者,有釋作哀時者,有謂爲暗戀者,有視爲集序者,有疑爲思鄉者①.但諸家之説皆爲鈎沉史料、稽考史實,試圖由復原詩之背景來尋繹詩之主旨,乃至以詩篇爲斷片,以背景爲主旨,最終也都是無充足理由的推理,亦即猜測.  相似文献   

18.
舜葬九疑释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九疑 《寻根》2000,(5):75-77
中国上古五帝,是国史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在《史记·五帝本纪》篇中,指实“五帝”葬所的,惟有舜帝。但对于舜帝的死葬,因历史上一些典籍的记载相左,古今人对一位杰出“帝王”葬在远离“帝都”的“江南九疑”,均有一些持疑者。本文试以史料、历史文物作依据,为舜葬九疑辨疑。一、舜葬之地《尚书》缺载其详,引来众说纷纭《尚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史籍之一,其对舜帝的记载极为简洁。在《尧典》篇中,仅记为“陟方乃死”。缺乏详细具体的记载。按“陟方”的词义解释,即巡狩方国的意思,这里可以认定的是,舜死于巡狩途中。正因为…  相似文献   

19.
白贤 《华夏文化》2016,(1):30-31
正复仇案件是中国古代社会极为特殊的案件类型。其特殊之处在于:复仇往往为法所禁止却被礼所允许,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礼、法冲突。本来,礼、法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本无根本矛盾之处。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更足以说明二者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因此,通常情况下,礼之所定,亦为法之所许;法之所禁,亦为  相似文献   

20.
姚诗聪 《寻根》2023,(1):52-56
<正>唐传奇小说《三梦记》,顾名思义是指小说中所言及的“三梦”。全篇记事简明,开篇即直言,“人之梦”是小说的叙事核心,作者白行简以“异于常者”为取材准则,为人们讲述了三个分属不同类型的异常之梦的故事。其一为刘幽求远出夜归,途经寺院外,见其妻与十余人在寺中宴饮,掷瓦击之,忽不见。急归家,其妻自述梦中被瓦击醒,这属于“彼有所梦而此遇之者”,写的是梦境连接现实。其二为白行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