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改进后的产业梯度系数和制造行业产值份额指标,对京津冀内部30个制造行业的梯度势差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和测算,全面考察了京津冀内部制造业转移的基础与优势以及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与走向,以期为加快京津冀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冰 《未来与发展》2013,(11):98-103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已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综合运用产值变化与产业竞争力系数等指标,对长三角制造业结构的空间转移进行了考察,发现目前的产业转移路径对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并对此提出了下一步产业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我国中部欠发达区域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承接国外和沿海产业转移,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湖北省蕲春县产业转移为例,分析欠发达区域产业转移现状、动因及激励效应,并就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若干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改进产业梯度系数的中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产业梯度系数方法,并利用其绘制了全国31个省市26个行业的产业区域梯度表,从阶段特征、地域特征和转移方式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5.
海洋资源、空间争夺日益激烈,海工装备制造业成为各沿海国家及地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有利的政策支撑下,我国沿海省区掀起海工装备基地建设热潮。以我国沿海省区为研究对象,从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发展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相关系数赋权法对其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指标与产业发展潜力的相关程度存在较大差距,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的发展潜力;各省区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的潜力来源各有侧重,突出地区优势有助于协调区域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沿海省区按照发展潜力划分3个等级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途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商,产业梯度系数等方法,从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两方面着手,对苏北,苏中与苏南分行业的产业梯度、产业优势分布、产业转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调整措施,以探讨区际产业转移对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作用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商,产业梯度系数等方法,从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两方面着手,对苏北,苏中与苏南分行业的产业梯度、产业优势分布、产业转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调整措施,以探讨区际产业转移对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作用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在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方面不够深入,减弱了这一影响机理对实际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以产业集群的识别为研究起点,对其生命周期阶段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结合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分别构建了以门限自回归理论为基础的生命周期划分模型和以生产函数原理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模型.最后通过集群识别选取长三角通用设备制造业作为实证对象,并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内在机理入手,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山东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梯度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制约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因素,选择合适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切实有效的转移策略,以山东半岛产业转移为契机,推动山东省中、西部产业结构提升,实现山东省产业空间结构统筹布局,促进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浙江制造业结构转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方明  陈娟 《科研管理》2009,30(5):162-168
摘要: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结构转型问题成为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提出了研究区域制造业转型的分析框架,测度了1990~2006年浙江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幅度和方向。实证结果显示,1990~2006年间浙江制造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过程,逐渐向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转型,但仍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产业生态化程度不高。文章最后提出了实证结果对浙江制造业结构转型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世界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其外部性常导致环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加剧.迄今为止,世界上典型的工业化国家都未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中国工业污染主要来自制造业,而制造业引进外资的比重较大.因此,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过程中,确定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设立合理的环境标准,从而减少制造业向中圆转移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情况,将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等14个行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了我国传统制造业长期难以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成因。本文认为我国传统制造业长期粗放增长有五大成因,即各级政府经济发展理念陈旧;产业技术普遍落后,技术创新匮乏;企业管理与产业组织落后;部分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剧了企业的低层次竞争;中央政府的政策规制和宏观调节乏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Panel-data的区际产业转移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存菊  苗建军 《软科学》2010,24(1):75-79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以江苏省为例,对28个制造业的科技进步、产业集群、区域人力资本积累、沉没成本和资产专用性、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制度创新、政府阻力等因素对产业转移粘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依据各个因素的贡献率得出了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4.
沈运红  黄桁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88-196
本文使用EG指数测算浙江省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发现集聚产业集中在低端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技术制造业。随后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三个维度,构建产业互联网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产业互联网对不同产业结构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产业互联网对低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弱化作用,而对高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促进作用。信息产业发展显著弱化低端技术制造业集聚,而促进高端技术制造业集聚;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会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全球化和绿色化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基于此构建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低碳技术创新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总的来说,制造业发展水平在促进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对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对制造业全球化水平具有消极影响,而制造业绿色化水平对突破性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调整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通过构建先进制造能力评价体系,并对粤港澳大湾区9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9市整体上具有良好产业基础,但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等问题,且具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核心技术和人才匮乏、发展氛围欠佳和行业标准缺失等瓶颈。故此,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度量9市先进制造业所处阶段,按照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产业协同、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和基础发展模式,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面提出应重视科研创新、产业结构优化、高新技术等问题解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粗放型的低端代工生产模式已难以持续。代工模式割裂了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效联系,使得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微笑价值曲线的“洼地”,产业价值链增值能力弱。随着全球经济的“软化”发展,服务化增值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主要增值点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服务化转型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价值链由于其驱动力不同,“服务化”增值的重心也有所不同,对此,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服务化增强型价值链优化路径,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服务化战略,以最终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基于服务化增值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8.
张公嵬  陈翔  李赞 《科研管理》2013,34(9):114-122
我国的FDI与产业集聚在空间上的耦合决定了将二者割裂开来研究其对制造业行业TFP增长的影响有失偏颇。本文运用DEA-Malmp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FDI、产业集聚与TFP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分析FDI与产业集聚对制造业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TFP年均增长9.6%,其中80%以上是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其原因。回归结果显示,总体上,FDI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发挥了正的外部效应,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按要素密集度分类的四类型行业TFP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吴静 《软科学》2017,(5):21-25
采用AHP主成分分析法,以省际制造业发展指数为依据,把西部各省区分为高、中、低三大产业承接区域,基于2005~2014年西部制造业26个行业数据,从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大环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和资金转移是影响西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转移次之,东部地区企业规模溢出的效率水平最低,说明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效应并未实现;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资本密集环节对转移要素的吸收效率大于劳动密集环节,技术密集环节最弱,说明当前西部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位置不高,培育本地优势产业和新型技术型产业是进一步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视角,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测度,通过聚类分析,研究战略性新性产业集群间梯度差异。基于江苏的数据研究发现,不同梯度区的产业集群在要素支撑、产业影响力、发展潜力方面梯度差异明显,通过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