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辩证法的一般者之世界”亦称“历史的现实世界”,是“场所的自行限定”之后形成的世界,也是西田后期哲学所探讨的领域,而理解这个世界的关键概念是“行为式的直观”。“行为式的直观”包含了“知性直观”和“艺术性的直观”并超越之。西田“行为式的直观”包括五个要点:“行为式的直观”是“身体地把握物”;“行为式的直观”是观物,也是造物;“行为式的直观”是“形”和“成形活动”;“行为式的直观”是社会性、人格性的;“行为式的直观”是“从被制作者向制作者的发展”,亦即历史的、文化的。所谓“西田哲学”体系经过早期中期阶段而臻于完成,并在东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合等多方面显示了哲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以相宗的“八识”、“三性”来解释“现量”的含义,他着力阐发“现量”之“现”,使“现量”成为一个含义更为丰富的术语,并把它运用在诗学评论,这是对相宗思想的发挥,其做法有相宗本身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缘,用西学理解出的“直观”可与之相印证。  相似文献   

3.
孙琦 《文学教育(上)》2008,(21):140-141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汪洋恣肆,却也论及了庄子对人生、对“道”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论春秋之“孝”非尊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春秋之“孝”直接源于西周之孝观念,仍是国家礼制的基本纲领,是君宗和嫡长子的权力与责任,主要内容为“尊祖敬宗”、“保族宜家”(“家”指宗旅共同体),凡君宗惠于族人和下辈的行为,皆可赅之以孝。以父为对象的孝只限于君宗的范围,是调节君宗与储君嗣宗关系的重要政治准则,并不是维护一般父子关系的伦理准则。这种孝观念在处理父子矛盾时排斥伦常,一断于义,未见尊亲的内容,与后来孔孟儒家倡导的“善父母为孝”、“孝莫大于严父”之“孝”有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5.
“宗经”是中国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创作要求,由荀子提出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篇中都倡导“宗经”这一要求,还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六义”之美.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文学创作也受“宗经”思想的影响,他“宗经”不仅宗“五经”等儒家经典,还宗经、史、子、集等文化遗产中的经典,“六义”之美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6.
老编: “托物”是作文中常用的方式,一般情况下,文学不喜欢“直白”,术语叫“陌生化”,所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作文技巧中的主打。鸟兽虫鱼,山川河流,往往被人们用作表达和交流的载体。下面先读一篇讲解周杰伦的歌词如何巧用托物言志的文章,再读比较成功的范文。关于“仙人掌”和“桂花”,大小作家,各有千秋。请注意:状物要细致生动,所状之物与所表达之情的内在联系要自然和谐,有内在逻辑,决不能生拉硬凑。  相似文献   

7.
在很多童话寓言里,将有的“物”(动物、植物)称之为“它”,有的称之为“他”,有的称之为“她”。那么,童话寓言中的人称是否可随意乱用呢?实际上,童话寓言中的“它”、“她”、“他”的运用,还是有章可循的。一般与特殊之分。童话寓言故事中所写的物,虽有的人格化了,但它毕竟是物,因此,一般将人格化了的物,还是用“它”代替。例:“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翠鸟》)“它头撞在田边树桩上,死了。”(《寓言二则》等)。但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突出“物”的精神风貌,展示“物”的美好心灵,可用“他”取而代之。如“许多鸟听说凤凰会搭窝,都到他…  相似文献   

8.
(一) 众所周知,在德国哲学传统中,自波墨提出“神之直观”起,就开始了直观与推理两种认识路线并存且相互补充的局面。康德对两种知性的区分,便标志着上述局面的确立。费希特进一步发展了康德关于“直观的知性”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智直观”学说,从此,“理智直观”便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经过谢林的改造,使之更具有神秘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康德是德国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双重鼻祖。费希特的“理智直观”和谢林的“艺术直观”便是对康德认识论的两种不同改造的尝试。前者继承了康德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后者则歪曲发展了康德认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黑格  相似文献   

9.
关于“南北宗”的问题,众说纷纭。这里谈一谈自己学习中的粗浅体会,以求正于美术界的老前辈、老师们和同学们。一、“南北宗”说创立的依据何谓“南北宗”?所谓“南北宗”就是在古代艺术史上存在着南北两个流派。“南北宗”说把王维视为南宗的鼻祖。唐代绘画并非是到了王维时始出现这两大流  相似文献   

10.
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资和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幼年便很有才华 ,诗词歌赋 ,无所不能。由于她的词写得很出色 ,富于独创 ,世称“擅名闺阁” ,“词采第一” ,说她写的词 ,在妇女中是首屈一指的 ;清人李调元则认为 ,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 ,说她不但高于一般闺阁词人 ,就是男子中的词坛老将 ,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的。这些话 ,都不是一般的恭维之辞 ,而是反映了词人的创作实际。在我国文学史上 ,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 ,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 ,取得了这一词派的最高…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先生的“出入说”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张先的“影词”典型地体现了“出入说”。张先词的独特之处便是虚实之境的创造,而这种审美境界在直观上突出表现为物影的描绘(入),在此基础上形成词境的朦胧清幽之美(出),以此表现了宋人本质上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很多人认为这一类同一性偏正词组中的“之”字是代词,代定语所指的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这种”、“这个”。 我认为,这种分析法是错误的。 古代汉语偏正词组的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用“之”字。例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鸿门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实验、模型、图景等手段,创设启迪思维的直观化情景,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具体的“物”与抽象的“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隐藏于物中之理。  相似文献   

14.
<正>老庄哲学是以虚无为本的哲学。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子都把“道”看作哲学的最高范畴.何谓“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在老子看来,“道”是生于天地万物之前的一种寂静无声,寥廓无形的东西,听之不可闻,视之不可见。它独立存在,运行不止,是天地万物之母。第四章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冲”是古“盅”字,容物的器皿,中间是空的,虚的。这就是说,“道”是空虚的。  相似文献   

15.
今存库本《姓纂》内容颇多脱漏讹误,且其中关于“(储)嗣宗”的部分记载疑为后人所羼,故其作为支撑“储嗣宗乃储光羲曾孙”观点的文献可靠性并不足;又从后期若干文献和相关历史事实推知,此处之“嗣宗”乃系“调宗”之讹,而与储光羲曾孙无涉;而储氏族谱对储大文判断的坚持,也侧面证明了此讹乃为几百年来储氏后学之公认;同时,储嗣宗诗歌中体现的吴越地域色彩,亦可有摆脱“储光羲曾孙”身份限制进行解读的可能性,故并不能成为储嗣宗储光羲关系绑定的旁证。  相似文献   

16.
钟嵘承接前人的“感物”话题,提出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命题,同时,又论及四时感物和人生境遇、社会现实等对人的灵魂的触动,认为是这种感物促使了诗人陈诗展义、长歌骋情。他的“感物说”在注重自然感应的同时.又注重社会现实的感应.尤其推崇社会人事中的“怨”.这是对前人“感物说”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为我之物”?我国流行的许多辞书和论著都认为,为我之物就是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相对而言,指被认识了的事物”,为我之物“即被我们所认识了的东西”。其实,这些对“为我之物”概念的界说都是片面的,违背了恩格斯对“为我之物”的科学规定。恩格斯是怎样规定“为我之物”的?他是在什么意义上引出并运用这个概念的?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得不在这篇短文中把恩格斯那段有关的论述不厌其烦地引出来。针对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谬论,恩格斯指出:  相似文献   

18.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以及二者关系的真假判断,揭示般若学“六家七宗”解空的偏而不即,阐明般若空义;但本论强调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体证真俗不二、由俗转真,留有玄学“物我玄同”的思想印迹,同时暗含了对经验世界的肯定,这也就意味僧肇将中观学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转换为肯定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白沙历明初程朱理学向心学转向之文化转型期,禀儒释道三家于心性修炼上的进一步交融互摄之时代思潮,在岭南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兼宗儒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心性修养理论,提出了“自然为宗”、“率乎自然”的修养宗旨,阐明了“求之吾心”、“养之以静”的修养方法,体悟出“物我两忘”、“自得无累”的修养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沙心学。  相似文献   

20.
自1903年以后章太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逐渐从自然科学知识转到了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在IAn年东走日本后,他对西方近代的哲学、近代社会学和近代政治学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西方近代的哲学家中,康德的哲学思想对章太炎影响最大。章太炎在论及“种子”之说时,他所用的“种子”或“原型观念”等概念与康德所说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和“知性的纯粹概念纯粹范畴”是完全一致的,从认识论而言都是一种唯心论的先验论。章太炎欣赏康德关于‘迫在之物”的诠释,他认为‘惊德见及物如,几与佛说真如等矣。”①康德以‘怕在之物”为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