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德的自由思想源于卢梭,却又不同于卢梭。康德认为卢梭在内在自由领域内放弃了自由的自主性质,将自由归结为自然,视情感性的良心为自由的原则。康德将自由视为理性为自身设定的理想,自由的原则乃是理性所颁布的先天道德律。从二人自由观的差异可见,康德在批判卢梭自由观的基础上,不仅挽救了自由的自主性质,而且还从多个方面阐发了自由的这一根本性质,从而完成了对卢梭自由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洛克和卢梭都是追求自由的思想家,但洛克主张现实的、消极的、个人的自由,卢梭主张理想的、积极的、全体的自由,基于各自的自由观,洛克持顺应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要求教育积极的去塑造人,教育和国家的关系是平行的,而卢梭持反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认为教育对人的作用方式是消极的,教育和国家呈现出离合的关系。这两种自由观有助于在新课程改革中树立尊重保护学生学习自由和教师教学自由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谢亮 《培训与研究》2007,24(10):45-46
卢梭基于人人平等的前提预设来论证其自由观,阐释了"自然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两种不同层面的自由思想。诚然道德视域的自由是他自由观点的核心,卢梭旨在通过平等的契约模式社会来描绘一个自由的道德理想王国。  相似文献   

4.
卢梭是西方近代自由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那带有辩证色彩的自由观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后来的人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特是存在主义在法国及至整个现代西方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十分关注人的自由问题,不少人把萨特的存在主义称为“自由哲学”。他的自由思想是现代西方人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对卢梭和萨特的自由观进行比较,不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他们自由观的异同,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西方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卢梭——马克思”是一条联系紧密的思想脉络。由于对如何实现市民社会中人的自由这一根本问题的共同关注,卢梭和青年马克思深刻批判了现实中市民社会的种种痼疾,并走向了克服市民社会问题的不同道路。这表明:一方面,卢梭和青年马克思思想之间存在深刻的精神共契。卢梭和青年马克思在异化、私有财产、人的自由、共同体等方面的思想碰撞,是他们精神共契的具体展现。另一方面,卢梭和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在具有精神传承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卢梭并没有身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中,但他天才般地预见了市民社会的发展脉络,马克思则站在最前沿接受并深化了卢梭的思想。随着理论上的不断成熟,青年马克思后来同卢梭对市民社会的道德批判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6.
最大均等自由原则和差异原则是罗尔斯正义观的两个基本原则。围绕这两个原则,罗尔斯表达了下面的基本思想:关注群体中每个人的自由,特别是处于不利地位者的自由;人是目的;自由是人最大的价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罗尔斯正义观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所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引发了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由“自然人”(自由公民)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新社会是卢梭的政治思想。在《爱弥儿》中,卢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劳动教育无论对于自由公民的培养还是对于新社会的创建、存在及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爱弥儿》不仅仅是一部教育著作,更是卢梭启蒙哲学思想和民主政治理想在教育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卢梭的思想饱受争议,正确认识和评价卢梭的人性观和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来说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卢梭认为,人的真正本性不在于启蒙思想家所说的理性,而在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自然人”。与自然人性观相一致,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塑造成“公民”,而是培养“自然人”。为了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应天性,给儿童自由。  相似文献   

9.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理想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并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对象的想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真理是理想的理论基础,理想是自由的观念模型,自由是真理的“物化”和理想的现实。人们在获得真理后,便构建融客观外在尺度与自己内在尺度于一炉的理想,在情感意志的激发下,通过实践行动使理想对象化,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人获得自主和自由。人类的最终目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下,通过实践,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进入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自然观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核心.自然现对卢梭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观、个人发展理想和社会发展理想.个人发展理想是卢梭对自然主义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设想,即自然人.社会发展理想即公民——道德理想国,是自然主义教育实践对促进社会发展所发挥作用的设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自然观的探讨,以便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理想,从而理解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天性、习惯是教育史上一组重要的概念。卢梭对于这组概念的看法看似矛盾。这种矛盾开始于自然与社会的对立,在《爱弥儿》中展开,教育似乎是对人的天性的一种危险的增补。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在于厘清卢梭对善的追求以及他独特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卢梭的人性道德思想对于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以及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性道德是善良而幸福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人类的道德却在普遍的堕落、沦丧而走入道德的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卢梭认为人类就要实行社会改革,签订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自然宗教等方式使道德的回归,从而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卢梭试图通过新的社会创制建立道德理想国,期望用道德拯救被社会败坏了人性,卢梭的公意至上的共同体是一个道德理想的承载体,它是社会道德的唯一的合法的制定和执行,他把个人人性的道德塑看作是公间社会的道德权威所带来的人性升华与进步的唯一 方式。卢梭的教育理想与他的道德理想是一致的。道德理想国必然预设人性的完美与至善,自然教育则必须构筑阻断一切已经腐烂的社会影响的墙,承担起塑自然人性的道德使命,为社会塑造出纯洁一致的道德来,自然教育因而是道德与人性的监护,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包含着控制和干预人性的教育暴力。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对象是人,然而,很难说在我国的教育中已经形成了真正的人的观念。人是由远古进化来的,从自然人(野蛮人)进化到文明人(人所形成的人),既是人类的进步.亦是人类的堕落。人类失去了天真烂漫,增添了阴险狡诈,并且想出人奴役人的道德诡计。卢梭教育我们,要从人的原型或者本原状态才能洞悉人的自由本性,优良的社会制度能够改变人的本性。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全人类的教育理想,个人要走进全人类.成为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5.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天性,教师只需创设学习的环境而不能主宰儿童的发展。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裴斯泰洛齐、杜威等人对其自然教育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及其后人对其自然教育理论的发展对我国现行教育观、儿童发展观有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肯定了共产主义是人的回归的自然社会形态,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回归正是共产主义的完成。《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是人的社会形式,体现了真正的人的解放和自由;《手稿》中的人的实现是真正的人的生命的形式,共产主义作为真正的人的社会将体现出这种自然的符合人的本性的人的关系;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形式将最终消除人在现实资本主义中的异化状态,实现真正的人的复归。《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与人的问题作出了哲学的解答,对今天的社会发展理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培训现状不理想的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培训自由权没有得到确立与保障,而中小学教师职业培训自由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权利诉求。教师职业培训自由权概念来源于第二代人权理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培训自由权保障制度的建构,包括经费保障制度,教师参加职业培训的自由选择权的保障制度以及教师岗位流动自由和参加职业培训的登记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tails the impact of New Labour's neo‐liber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on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the district of Thanet. It notes that the post‐welfare policy responses to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roblems reinforce both the disadvantages of deprived groups and the gradient of popularity among secondary schools within the district. It further argues that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 consumer choice inherent in the concept of neo‐liberal negative freedom systematically discriminates against deprived groups by overriding wider concepts of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a fair system of social justice, which recognizes the need for personal liberty, requires properly resourced and justly functioning public services that are equitably and inclusively available to all.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霍布斯主张订立社会契约的要义是维护秩序与安全,洛克主张构建社会契约的重心是保护人的自然权利,卢梭则坚决信奉人民主权原则。霍布斯与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虽存在极大差异,但二者却有着共同的政治哲学基础:消极自由观。与之相反,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奠基在积极自由观之上。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Rousseau's strategy for teaching compassion in Book Four of Emile. In particular, I look at the three maxims on compassion that help to organise Rousseau's discussion, and the precise strategy that Emile's tutor uses to instil compassion while avoiding other passions, such as anger, fear and pride. The very idea of an education in compassion is an important one: Rousseau's discussion remains relevant, and he has correctly understood the significance of compassion for modern life. But in linking compassion to self-interest, he creates a tension between Emile's natural sentiments, including compassion, as a way of bringing him into the social order. The Buddhist and Christian views of compassion help to clarify some of the difficulties with Rousseau's acco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