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举考试是科举时代促进社会流动、重组社会分层的工具,教育是士子获得科举成功实现代际流动的最重要条件.从清代科举人物朱卷履历看出,母亲是家庭启蒙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士子科举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家庭出身可以判定母亲的受教育状况.统计分析显示,母亲受教育状况对清代科举人物的考试成绩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举时代科举制度一直充当着历代政治官员选拔的主要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具有一定的应举资格无疑是士子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要前提。通过考察科举时代应举资格的政策规定,发现作为一个维护社会稳定的制衡器,科举制度本身要时刻从属于社会的利益,同时应举资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选立科举考试行文范式最初出现在五代时期,当时被称为"贡举格"。宋神宗后,科举行文的立范活动开始兴起,南宋时期朝廷与士人均参与其间。元代立范工作主要由民间完成。明廷使科举行文的立范趋于制度化,民间坊刻兴盛。清代对于乡会试录的选编和民间坊刻管控较前代严格得多。历代朝廷选刊科举范文的本意是指导士子写作、改善文风,但一直影响不大。而坊间选刊的科举范文却影响很大,成为士子们考试时模仿、剽窃的对象,其对科举的作用也由有益变为有害。二十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后,科举范文亦告消亡。  相似文献   

4.
“三言二拍”中的科举考试和现实社会的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是相差不大的。冯、凌二人在“三言二拍”中所表露的对科举取士的态度,和现实社会中的科举,同样有相通之处。表现在:一、个人才华高低是中进士与否的决定条件之一;二、科举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科举考试有规律可寻;三、积德行善者中进士;四、科名前定。冯、凌二人将对科举取士的态度融入拟话本中,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科举制的担忧,同时还对士子进行了劝诫。研究“三言二拍”,对研究明代社会的科举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清政府在康熙年间收复台湾,随即在台湾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行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台湾意义重大。取得功名的科举士子不仅极大的提升了自己和家族的地位,与此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经济资本。成为士绅阶层的科举士子积极参与文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影响了台湾文教和社会发展,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科举兴起对于学校发展起到了某种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科举时代的特殊产物——"绅士"更积极参与了"大一统"皇权下基层社会教化的实际治理;以公平参与为前提的科举考试加速并活化了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而科举背后的教育价值取向厘定和士子人格的实际素养提升也为封建社会统治注入了生机活力。凡此种种,均极大地稳固了专制主义中央皇权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15-117
宋代科举冒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扰乱了宋代的科举秩序,并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侵犯了被冒贯地区应举士子的利益。通过对宋代科举冒贯的地区解额不均、发解无定日和牒试解额较宽等原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宋代科举冒贯的情状。  相似文献   

8.
科举观(念)体现为主体对于科举制度的价值认识与价值评价,它通过科举评价活动完成。科举观念的形成,既以科举考试基本职能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为基础,更与科举制度满足其需要、实现其利益的状况相契合。同时,还受到评价主体个人因素和社会时空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价值观念形成机制入手,分析了科举观念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有关科举观念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为当代考试制度的社会评价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举考试对古代礼俗制度的影响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一项很重要的选官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科举考试对我国古代的礼俗制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产生了富有科举色彩的礼俗活动。从而得出启示:科举学是一门内容广博、趣味十足的学问;从民俗文化学视角加强科举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宝贵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科举,有如当今的高考。科举考试与高考之间,无论是在制度形态,抑或是精神理念上均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也正因如此,教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在研究当今考试时,无不从古代科举中寻找参照点。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举考试,总体呈现出与户籍紧密捆绑的特征。在考试录取率与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历代均存在冒充户籍应试的现象,即科举"冒籍"现象。作为高考移民"历史原型"的科举冒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