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文化散文”,形象地深省并揭示了酿成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读来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扼腕。文章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跟作者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密不可分。文章由小到大、由实到虚运用了五组对比,深刻地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民族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2.
一篇《道士塔》,一个王道士,唤起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一支车队,一把铁锁,浓缩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悲剧!作者用幽默的语言作外衣,包裹着“良知”和“道德”,对一个民族坚守不了自己的文化财产的悲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朝廷和官员鲸吞文物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相似文献   

3.
方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文中所记述的史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赏析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2.体会作者深邃的思考和深沉的感喟,了解莫高窟发生的民族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文章以极富想象力的精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还原史实,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情感。作者擅长使用诗化语言传情达意。课文中几乎每一个语句都以情感“着色”,涌动着深沉和沉重。基于此,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1.赏析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2.掌握本文采用的链环式的结构,而不是传统的“一贯…  相似文献   

4.
《道士塔》是一篇内涵丰富、深沉厚重的文化散文。文章以王道士破坏和贱卖敦煌文物的史实为依据,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表现了作者痛苦深邃的思考和愤恨交织的感情。我希望能够通过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和学生一起倾听历史沉重的足音,了解酿成莫高窟文化悲剧的根源,完成一次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反思与探讨目标既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生成。本文特别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故教师直接预设了教学目标。教学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课文中的描写和叙…  相似文献   

5.
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的《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学习这篇散文并没有太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并未急于抛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作者与王道士并非同一时代的人,但文中的叙述却那样具体生动,这是否有些违背历史事实?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以自读课文,新入选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这些散文,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这学习的任务不可谓不重。另一方面,《道士塔》作为余秋雨先生文化散文的精品,内容上是大题材、大场景、大主题;题材涉及文化遗产,场景横跨古今中外,主题切中民族悲剧。而文本形式上又别开生面,以诗化语言传情达意,以漫画笔法勾画人物,以对比手法切进事理。课文无疑是文质皆美,言警意深。如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自读课时内,面面俱到,只会是面面不到;如要让教师代学生深挖透析,于他们多半是隔靴搔痒。  相似文献   

7.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它作为人类宏大文化乐章中的一个音符,始终吹奏着时代的最强音,具有持久的震撼力和极深的文化意义。而根植于悲剧土壤中的悲剧意识形式,作为民族心理的一个缩影,已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又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却孕育出了异质的悲剧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即中国的“柔”性悲剧意识和日本的“刚”性悲剧意识。这种差异与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性质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一、整合意图 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系列中,以散文家的感性投入、学者的理性思考反思了中国文化。《道士塔》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它通过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表现形式和深沉地思考,表现了对民族文化——敦煌艺术遭劫的痛惜,对当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痛恨。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民族、国邦文化命运的关切。在这里,作者无意于一人、一事、一物的是非得失,而是站在历史、文化高度作出理性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一问王道士:因为你的“错步上前”,给中华文化造成怎样的悲剧?二问余秋雨:你拦得下斯坦因们劫掠敦煌文物的车队吗?三问我自己:“我好恨”,那么,作为我们自己,我最恨什么?导题西出阳关,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10.
《菊与刀》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对人类学理论的一种成功验证和对大和民族现实性个案分析的经典尝试,是人类学研究者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从“耻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根源所在,等级制度是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双重性格是日本民族的国民性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和民族的核心结构“耻感文化”。  相似文献   

11.
道士塔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 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 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看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重要的民族美学特征是 :悲喜两大艺术元素的交叉和交融。悲中含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个民族美学特征 ,它和西方悲剧强调悲剧的“纯度”、“单一性”不同。中西古典喜剧的一个差异可归纳为 :西方喜则大喜 ,充满可笑性 ,表现了“热度”,使人乐不可支 ;中国则是大喜加小悲 ,可笑性中带有严肃性 ,体现了“力度”,令人破涕为笑。造成悲喜交融特征的原因 ,一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 ;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民族美学特征 ,并没有给悲剧、喜剧的艺术风格带来混乱 ,反而使之更具有辩证的哲理和诗意的潜流  相似文献   

13.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诉的既是一个关于“爱情与金钱”的传统的浪漫故事,又是一个“爱情与金钱”之梦如何破灭,最终酿成一场悲剧的反浪漫故事。盖茨比的死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思索空间。本文拟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来解读造成盖茨比悲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如同在心中压了一块青石板前行,艰难而又步履蹒跚,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无奈、痛楚和茫然是阅读余秋雨先生《道士塔》的感受,那种无边的忧愤该是本文诗化语言的功效。本文的语言几乎每一个语句都以情感“着色”,都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无奈之语这部分语句主要是针对“渺小”、“卑微”、“愚昧”的敦煌文化罪人王圆箓而言的。且看他的出身:“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他是那个时代最普通的一个农民,历史的巧合使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  相似文献   

15.
朱岩 《考试周刊》2007,(1):20-21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朱岩 《文教资料》2006,(35):1-3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人们向来把“罪行悲剧”与“过失悲剧”混为一谈。俄国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说:“人所以灭亡或者受苦,是因为他犯了罪行或错误,……这种冲突的原因,往往是由于罪行,或者由于犯罪的激情——这一连串罪行的根源;奥瑟罗和麦克白斯便是个例子。”车尔尼雪夫斯基将《麦克白》和《奥瑟罗》看成是同一类型的悲剧,实际上前者是“罪行悲剧”后者则是“过失悲剧”。“罪行悲剧”与“过失悲剧”是两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寻找"主题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寻找”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悲剧性存在——终极目标永远在前方,人们只能无限接近,但却永远无法抵达。具体到新时期“寻找”主题小说体现的悲剧意蕴来看,“寻找者”先验设定的悲剧境遇是前提,而“寻找”与所找事物间的矛盾与冲突则是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去探讨苔丝悲剧的根源,指出苔丝的悲剧是由于西方文化自身的痼疾所造成的。西方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得复杂起来,在资产阶级文明发达地区与封闭落后地区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些矛盾一天不解决,苔丝的悲剧就还会重演,人类的悲剧也还会上演,这就是《苔丝》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对民族苦难命运的深切关注,刻画了家乡土地上“沉默的国民灵魂”。作者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深刻挖掘了造成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悲剧的历史文化根源;同时塑造了民族脊梁大的人物──磨倌冯嘴子形象,在他身上寄托了萧红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