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祥东 《高中生》2010,(21):14-14
1.形音推断法汉字是象形文字,大多以形表义,字形词义关系甚密。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同义字以及有相同部首的字来推断所要理解的实词。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事连吾侪"中的"侪",形旁为"亻",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吾侪"应是"我辈"的意思。再如一些通假字,很多是因同音而通假,知其常用读音可推测其句中含义。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吐利胀懑,无所不至"中的"利"通"痢",指腹泻。  相似文献   

2.
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通假,就是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例如:借用跳蚤的“蚤”字来替代早晨的“早”,其中被借用的“蚤”叫做通假字,被替代的“早”字叫做本字。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很多,如:厉通砺、被通披、涂通途、距通拒、旁通傍等。在  相似文献   

3.
也谈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别字,即古文中通用的别字。某种意义的字,已有一个本字却不用,而借用另一种意义的同音字来代替,这借来的字便叫通假字。如“甚矣,汝之不惠”中当“聪明”讲的“慧”是本字,这里借用了当“仁爱”讲的“惠”。这个“惠”便是通假字,它是本字“慧”的同音别字。  相似文献   

4.
也谈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写的别字,即古文中通用的别字。某种意义的字,已有一个本字却不用,而借用另一种意义的同音字来代替,这借来的字便叫通假字。如“甚矣,汝之不惠”中当“聪明”讲的“慧”是本字,这里借用了当“仁爱”讲的“惠”。这个“惠”便是通假字,它是本字“慧”的同音别字。读古书最大的困难就是通假字。如果不辨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文意。有人把“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刘邦所说的“何为为我禽”,译为“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便是不明白“禽”是“擒(捉拿)”的通假字所致。可见掌握通假字,对读古书的重要性。产生通假字…  相似文献   

5.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词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合称。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逝将去女”中“逝”字借来代替“誓”的意义,借用的字“逝”叫假借字,被代替的字“誓”叫正字或本字。  相似文献   

6.
通假字是指在古书中同一时期并存的意义不同的两个字,只因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人们习惯上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又叫古音通假。如“早”本义是早晨;“蚤”本义是跳蚤。两字意义不同,毫无关系。但是《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句中,却借“蚤”为“早”。象这样的字,沿用下来,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就叫通假字。“蚤”通“早”。“蚤”是“早”的通假字,“早”是“蚤”的假借义。“蚤”是借字,“早”是本字。  相似文献   

7.
谈通假字     
在中学里,我们常把借用的字称之为通假字。通假字属于传统六书假借的范畴,是一种“本有其字”的用字法。故“本有其字”是通假字的特点。所谓“本有其字”,是指在同时代的文献中,已有用本字的例子,甚至同一部古籍,也以用本字为常。通假字的通假义是临时获得的,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通假义就不复存在。音同音近,是通假字的条件,如果声音上没有联系,是不能通假的。当然,古书的通假,是以古音为准则的,不能用现代汉语语音去衡量。如《陈涉世家》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的“适”是“谪”的通假字,今音相距甚远,古音却相近。前面已经谈…  相似文献   

8.
[提示]“通假”也叫“通借”,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中学语文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通假字一般分为三类:(1)同音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的字,如“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通“背”,这两字都读bèi,于是“倍”就按照“背”的含义来解释,释作违背了。(2)双声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另一个声母相同的字,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通“穆”,它们的声母都是m。(3)叠韵通假,即被通假的字借用韵母相同的字,如“才美不外见”中的“见”通“现”,它们的韵母都是ian。“同音代替”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有密切关系:(1)形声字与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代替,如“砉然向然”中的“向”通“响”。(2)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  相似文献   

9.
通假字是训诂学最常用的一个术语。通假,又叫通借、假借,它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用字的分歧现象。清代学者朱骏声说:“不知假借,不可与读古书。”弄清通假字的含义和范围,正确识别通假字,有利于文言文教学中帮助学生避免望文生义,准确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在注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时,初中一至六册及高中第一、二册,一律作“某同某”处理,如“亡,同‘无’”、“反,同‘返’”,“踰,同‘逾’”;高中三至六册采取“某通某”“某同某”分用的办法,如“得,通  相似文献   

10.
一、通假字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常用同音或近音的字(借字)替代另一个字(本字)使用,这种现象叫“古汉字通假”。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纯属语音上的联系。绝无意义上的牵连。例如“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偏同“遍”,意为“普遍”。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相似文献   

11.
丁汉浩 《语文知识》2004,(12):10-10
通假字。通假必须是两个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古人写章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作“通假”或“古音通假”。“通”的意思是通用.“假”的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二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2.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3.
通假字是读文言文的一个障碍。若不能识别其字是否通假并寻出本字,就会曲解文意或百思而不得其解。就某个字来说,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不合事理,就可能是通假。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一句中的“唱”,其书面义“唱歌”就与事理不通,即应初视为通假字,再寻出其本字。一个字是否通假,不能孤立地就字而论,而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反复推敲。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在  相似文献   

14.
一、字的教学。要注意讲清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例如“还”,有“huán、xuán”等读音。读“huán”时作“返、归、回来”讲,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卿但暂还家”等句中的“还”字都读“huán”。读“xuán”音时作“转身”讲,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见桓侯而还走”。要注意讲清古今字和通假字的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16.
散论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历来有不同说法,近代学者也有诸多称之,有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假借字;也有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同音替代字或同音假借。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将通假字称为“用字的假借”。他说:“制字的假借一字两用,用字之假借是两字一用。一字两用之假借由于字少;两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宽。”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课本里的“通假字”简直是“有并吞八荒之心”的秦国,又是贪心不足的吞象蛇。在人教版上用“通”字大口,在苏教版上用“同”字大口一股脑儿吞噬了古今字和异体字,使得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变成了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8.
《周礼注》中62条“读如”类术语最主要的功能是充当沟通字际关系术语,再是拟音兼释义、拟音及释义。在作为沟通字际关系术语的“读如”中又以沟通通假字和本字的居多。而“读若”和“谓若”的功能分别为沟通字际关系;拟音兼释义。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的练习中,有些专科学生常把《石钟山记》的“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一句中的“莫”当作“暮”的通假字,把《墨子·备穴》的“以须炉火之然也”一句中的“然”当作“燃”的通假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要避免这种错误,关键之处,在于使学生正确辨别古今字与通假字,这也是大专古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们的做法是:一、弄清学生不能正确辨别古今字与通假宇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施教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摸底测验、练习等方式,分析出学生将古今字与通假字混淆的原因有二:其一,中学语文没有引入古今字…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课本里的“通假字”简直是一个饕餮大兽。在人教版上用“通”字大口,在苏教版上用“同”字大口一股脑儿吞噬了古今字和异体字,让我们高中学生不知道古今字、异体字为何字。即使对口口声声学习的通假字也貌似知道,实际上不知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