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自觉联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培养自觉联想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发现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多种联系,促使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例如,“一堆煤120吨,第一天用去了它的13,第二天用去它的14,第三天用了它的15,?”引导学生进行因果联想:(1)第一天用去了多少吨?(2)第二天用去了多少吨?(3)第三天用去了多少吨?(4)还剩多少吨?(5)第一、二天共用了多少吨?(6)第三天比第二天少用了多少吨?(7)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用了多少吨?这种联想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沟通条件与条件、条件与…  相似文献   

2.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能从一般人考虑不到的新角度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大胆质疑创新,勤学善思。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就数学而言,应用题教学则是一个重要途径。一、一题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对同一道应用题,我经常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解答。例:修路队修一条长8.4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第三天修了2.4千米。还剩多少千米没有修?这道题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1)第一天修了多少千米?(2)第二天修了多少千米?(3)第一、第二天修了多少千米?(4)第二天比第一天多…  相似文献   

3.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由于长期不接触中学数、理、化,在自编应用题时仅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而不注意数据(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科学性错误,下面举几例说明。一、值域错误例1修路队修一条公路,①第一天修了它的35,②第二天修了4千米,③第二天比第一天少修了45千米。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是一道常见的分数应用题,设这条公路全长x千米。则35x-4=45,x=8。但把x=8代入原题检验,会发现两天共修8×35+4=8.8(千米),超过全长,第二天修到这条公路外面去了,违背常情。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题…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83页第8题有逻辑性的错误。这道题是这样的:一支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8米,第二天修了42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的是这条路全长的38。这条路全长多少米?按此题的数量关系,列式为:摇(42-38)÷38=4÷38=1023(米)因为第一天就修了38米,第二天又修了42米。这条路最短也要80米,而求出的这条路全长才1023米,显然与前面叙述不符。应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38”改一下,并将“一条公路”改为一段公路,这样才能使题目符合逻辑。筻这个题目不符合逻辑@李秀云$黑龙江龙江县实验小学 …  相似文献   

5.
【第069题】“一个火力发电厂存煤8400吨,开始每天烧煤84.2吨,烧了45天后改进烧煤技术,每天烧煤76吨,剩下的煤还可以烧多少天?(得数保留整数)”这题算出的结果是约60.67天,答案该是60天还是61天?(浦城县临江中心小学徐秀清老师供题) 【解答综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60天,而不是61天。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时,必须注意:第一,“可以烧多少天”和“大约烧多少天”是有区别的,“可以烧多少天”必须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11。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师:(幻灯示题:商店第一天运来8箱饼干,第二天运来50千克饼干,两天一共运来多少饼干?)怎样列式解答?生:8+50=58。师:58是"58箱"还是"58千克"?生:(很快发现单位名称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上面的算式是错误的。师:请同学们二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这道题中饼干的数量可以用什么作单位?(2)问题中的单位名称可以怎样确定?()问题中的单位名称确定后,想一想:这道题缺少条件吗?如果需要补充,那怎样补呢?生:......这道题缺少一个条件。如果求"两天一共运来多少千克饼干",要先算出第一天运…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并运用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时机,如学生创造力的火花出现之时,学生创造力受阻之时,学生创造力高涨之时等等。我在一节分数应用题练习课中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补充问题并列式:一本书有 200页,第一天看了它的,第二天看了它的,—— ?”学生 A补充:“第一天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学生 B补充:“第二天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此时,学生 C迫不及待地补充:“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 (+ )。”学生 D抢着补充:“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多少页 ?列式 200× (- )。”  我又激励:谁…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应用题时 ,首先要了解题意 ,分析了数量间的相依关系 ,之后就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思路是否正确 ,反应是否迅速 ,是衡量解答应用题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应注意培养学生四种思想。1 .比较思想。所谓比较 ,有倍数的比较 ,有数量多少的比较。在倍数的比较中 ,掌握“1”倍数是核心 ;在数量多少的比较中 ,“同样多”是关键。例如 :修一条路 ,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1 5%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全长的 5% ,两天共修 70米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此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二天修的路和第一天修的同样多之外 …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增设开放练习,培养筛选信息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设开放练习(即在解题时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中含有多余的学习信息或干扰信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如:“工程队计划8天修一条长24千米的公路,结果6天就修完这条路,问实际每天修路几千米?”这道题正确列式应该是“24÷6”。它是简单一步应用题,由于8天这个信息放在这儿干扰了学生,学生就必须进行筛选信息后方…  相似文献   

10.
诱导想象促进思维周建平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例2,在进行基本练习后,设计了这样的变式练习:修一段2400一米长的公路,第一周修全长的,第二周修全长的,(1)两周共修多少米?(2)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多少米?(3)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通过条件变换,...  相似文献   

11.
发散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点,对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如何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及不成熟的做法。一、一叙多问的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来的知识圈,在解题中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多种解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红旗大队要修1200米的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2,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根据上面的条件,可设计以下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①两天各修多少米?②两天共修了多少米?③还剩多少米没修?④第一天比第二天多修多少米?⑤第二天比第一天少修多少米?⑥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学  相似文献   

12.
下面是两位教师设计的两节“工程问题”新授课片段 ,对比两种教学设计 ,颇有感触。设计一〕出示 :1 一项工程5天完成 ,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2 一项工程每天完成 14,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师 :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各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师 :这里是把工作总量看作什么?生 :看作单位“1”。出示例10 :一条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要10天 ,乙队单独修要15天。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教师把题中的“30千米”改成“45千米”后让学生解答。师 :你发现了什么?生 :两次完成的天数都是6天…  相似文献   

13.
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 ,从相关联的量中 ,找出量、率对应关系是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之一。例1 修一条水渠 ,第一天修了全长的还多18米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还多15米 ,两天修的占全长的 。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这道题求的是单位“1”的量 ,只要能正确地找出(18+15)米所对应的分率是( - - ) ,问题就迎刃而解。二、转化的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指把某一个数学问题转化成另一个数学问题 ,或把题中某一数量 (或数量关系 )转换成…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笔者用了“列表法”。所谓“列表法”就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句正确辨认标准量、比较量和对应分率,然后列表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按表列式解答。通过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1,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人教版十一册第83页例4)先由学生读题,审清题意后,教师引导学生列表。通过右表中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列式为:2500×(1-35)。例2,某工厂去年产钢40万吨,今年计划比去年增产25%,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学生读懂题意后,由学生自己列表解答…  相似文献   

15.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一位老师为了突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由长方形转化而来.在巩固练习时.每一道题都不忘问学生:这个平行四边形其实可以看做什么图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直到学生都会说“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时,老师才感到“心满意足”。可是,第二天练习课中学生对一道题的解答,却让老师感到从“天堂”打到了“地狱”。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如图),如果要在它的四周都围上篱笆。篱笆的总长度是多少?(单位:m)  相似文献   

16.
我校在期中对二年级三个班的数学进行了一次教学效果检查。我们在试卷中出了这样一道两步应用题:“一个修路队,第一天修路800米,比第二天少修100米,两天一共修路多少米?”参加考试的138人,正确解答的仅6人,绝大部分学生把第一步求第二天修路多少米,错误地列式为:800-100=700(米)。我们组织了一、二年级数学教师认真地进行了分析、研究,找部分学生座谈,找到了算错的原因:有的是死记“多加”、“少减”,有的把“比第二天少修100米”理解为“第二天少修100米”。通过研究,大家认为学生解答这类两步应用题的基础是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与少几的数的知识技能。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解决分数问题时,因为不理解题中的数量和分率,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咱们一起来看看吧。1.数量与分率混淆[病例1]一条公路长12千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它的1/3,第二天又修了1/3千米,问还剩多少千米没有修?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第41页练习十二有这样一道题:解放军某部进行野营训练,原计划15天行军525千米。实际提前1天行完原定路程,平均每天比计划多行多少千米?通常解法:实际平均每天行的千米数减去原计划平均每天行的千米数,就是平均每天比计划多行的千米数。列式解答是:525÷(15-1)-525÷15=37.5-35=2.5(千米)我在做完这道题后又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因为原计划15天行完525千米,实际提前1天行完。这样实际只用了14天行完了全程。也就是说原计划1天的路程就是实际14天平均每天比原…  相似文献   

19.
一、明确数量关系,复习基本解法。 1教师出示下题,先要求学生把题补充完整,再思考下面的问题。 修一条长30干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1)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这类题研究哪些量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的复习。 (3)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你准备怎样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 在学生列出算式“30÷(30÷10+30÷15)”和“1÷(   )”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一、一题多变训练给出基本题后,要求学生变换条件,问题、结构或叙述方式,解答后再比较。例:一根木料长8.4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第二次用去全长的,还剩多少米?列式:8.4×(1--)。(1)条件不变,问题改为:①两次共用去多少米?列式:8.4×(+)。②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多少米?列式:8.4×(-)。 (2)问题与条件互换。一根木料,第一次用去全长的,第二次用去全长的,还剩3.5米。这根木料全长多少米?列式:3.5÷(1--)。(3)改变叙述方式。一根木料长8.4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第二次用去2.1米,还剩多少米?列式:8.4×(1-)-2.1。(4)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