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相似文献   

2.
学习这个词,我们实在再熟悉不过了。学而时习之,一般我们会把学定义成接受新的知识,而把习理解成温习或与知识相关的训练。可是说到学问呢,大家好像就容易有点心虚了,似乎没有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不敢轻易提学问二字。其实,学问,无非就是“学”与“问”嘛。所以,我们在课本里也学到了“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样的话。太多人讨论过关于中国的学生不善于提出疑问的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刘开在《问说》中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自“认知冲突”,“新异失调”,形成“愤”、“饿”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励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通过战胜困难、实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本文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一、培养勇气,锻炼胆魄学生能开口问,无疑是件好事.不论何时何地,手头…  相似文献   

4.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是前提,不会学习则难以获得知识,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做事”、“生存”了,如何学习、求知?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呢?我国清代学者刘开的“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道出了学习、求知与发问之间的关系,要学得知识,就要发问,就要善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总体阅读思考】阅读本文时,可围绕下面几个问题,逐步理解其内容。一、贯穿本文的一条红线是什么?它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论述的? 二、我们为什么要艰苦奋斗?而且要永远艰苦奋斗?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准备如何艰苦奋斗。三、艰苦奋斗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在本论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阅读入门指津】一、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三段论式”议论文。它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催人奋进”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以正反材料为论据,围绕中心论点,系统阐明“我们永远需要艰苦奋斗”的深刻道理;第三部分,论证论点,得出我们将会在艰苦奋斗中“排除  相似文献   

6.
【总体阅读思考】一、这篇文章的驳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二、第二段是怎样反驳错误观点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三、文章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对批驳错误观点起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7.
【总体阅读思考】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怎样提出自己的论点?二、本文可大致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本文主要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述?有什么逻辑特点?整体结构如何?【阅读入门指津】一、这是一篇论述文。一般来说,为了论证的方便和明晰,论述文的作者大多在文章一开头就要点明自己的论点,使读者明自他要论证和阐述什么样的道理。本文一开头,作者就点明了文章的论点:“对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紧接着又指出对一事物可以有三种角度的判断:美的或丑的,真的或假的,善的或恶的。实际上也就是指出,对待同一事物,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可见"问"在求知中的重要性.刘开在《问说》中道:"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且牢固.而高中数学是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再加上很多教师不够完善的教学活动,这使很多学生会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不易学  相似文献   

9.
援疑质理     
援疑质理,就是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古人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教学,总是双边活动,总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问,就是既学又问。援疑质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惟,发展学生智力,并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援疑质理,我们注意设疑立障,因势利导;考是问非,求理所安;沿波讨源,以显其幽;徐行却立,处静观动诸方面。  相似文献   

10.
×××同学问:《友邦惊诧论》一文驳倒敌方论点后,为什么还要援引《申报》新闻? 《“友邦惊诧”论》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前七段,首先揭露事实,引出谬论,然后层层深入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已形成了完整的驳论体系,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还要补上八、九两段呢?作者的主要意图就是通过驳斥对方论据,从而进一步摧垮反动论点。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刘开的《问说》中有一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此论足可见"问"之于治学的重要价值与作用。课堂教学中"问题组群"的设置与应用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创意阅读”轻松一点,“阅读效果”胜人一筹呢?我认为选好创意阅读教学的突破口至关重要。一、读中有“疑”,“疑”出新知清代著名学者刘开说过:“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些宝贵经验都强调了“疑”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平时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问问文章反映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依据,其主张能否付诸实践等等。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更要追问为什么这样写,还有没有别的写法…  相似文献   

13.
“勤学好问”一直为人们称道。这里的“好问”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好学上进,二是指态度虚心。如今,好问往往被曲解为“喜欢问问题”,因此有人常把喜欢问问题作为评价学生好学的一把尺子,殊不知,好问并不等于好学。子,殊不知,好问并不等于好学。从我的经验看,学生对待疑问的态度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懒于问。这种学生缺乏上进心,把学习看得无所谓,有疑问也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把问题扔在一边,这种学生应该批评。第二种,羞于问。这种学生心理比较复杂,有的对老师有胆怯心理,不敢问,有的怕麻烦老师不好意思问,有的怕问问题有失面子等等,对待这种学生…  相似文献   

14.
“勤学好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这里的“好问”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好学上进,二是指态度虚心。如今,“好问”往往被曲解为“喜欢问问题”。因此,有人常把喜欢问问题作为评价学生好学的一把尺子。殊不知,好问并不等于好学。古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中有疑问要问老师,这无可非议,关键是怎样问更有利于学习。学生对待疑问有4种态度。第一种是懒于问。这种学生缺乏上进心,把学习看得无所谓,有疑问也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把问题扔在一边,这种学习态度应该批评。第二种是羞于问。这种学习心理比较复杂,有的是对老师有…  相似文献   

15.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帅之所存也。【分析】论点的提出有多种方法,而开门见山提论点是常用的方法。《师说》的开头一段,就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人“必有师”,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了说明这两个论点,首先要并清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这么明确地提出教师的职责是富有独创性的,接着展开分析,对两个主要论点从道理上作了初步论证。为什么人“必有师”?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相似文献   

16.
【试题亮相】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相似文献   

17.
【总体阅读思考】一、分析本文是如何紧扣题目逐层深入地阐述的。二、本文大体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顺序来展开论述,文章1—8段基本上是按这个顺序来开展思路、逐层论述的。第9、10两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三、试比较本文与《理想的阶梯》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阅读入门指津】一、文章的题目就是本文的主要观点,全文紧  相似文献   

18.
【情景再现】学完《威尼斯的小艇》中“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这一内容后,教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于是,学生纷纷质疑:“人们为什么到教堂去祷告”“、为什么人们这么晚才回家”、“怎么不把小艇都换成机动的”“、如果行驶的小艇坏了怎么办”……教师开始还能勉强应付,到后来,学生提问的角度越来越“刁”,直至教师面红耳赤,无以应对。课堂沉寂下来,几十个听课教师和几十个学生都静静盯着教者,教师慌忙搪塞了一句:“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解决。”于是,学生带着茫然和失望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诊断】教师本想以课中质疑的形…  相似文献   

19.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相似文献   

20.
【总体阅读思考】一、《珍珠》这篇说明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二、《珍珠》这课书是怎样围绕说明重点选择材料的? 三、“天然珍珠的形成”,“人工养殖珍珠”、“珍珠的用途”三部分内容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四、每一部分说明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 除了以上四个问题外,还要注意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按以上四个问题进行阅读,就能从整体到局部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基本内容。【阅读入门指津】一、《珍珠》这篇说明文的重点,在于告诉人们怎样人工养殖珍珠。这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