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手操作是学生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儿童的思维离不开操作,离不开表象.即,儿童的认知规律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这一认知规律,强化学生操作,培养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开发智力,挖掘潜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 2~ 6的乘法口诀”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开始,也是学习表内除法及乘、除法运算的基础。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是在理解乘法口诀来源的基础上熟记口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这一儿童认知规律,把操作、表达、迁移、应用四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表象,借助表象进行归纳、概括,并能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利用知识迁移规律,以加法知识为基础自编口诀,通过巩固应用,熟练掌握 2~ 6的乘法口诀。   一、指导动手操作,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及意义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其认知规律可简述为“动作、感知——表象——符号”。这就是说,儿童的认识不只是从直观开始,而首先是从动作(操作)开始的。因此,在认数、计算、几何知识教学中,教师常把操作作为学生认识概念和理解法则的手段,这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4.
新编小学低年级教材在编写上注重观察、强化操作,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表象,靠已形成的表象理解、记忆知识,并能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充分体现了"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这一儿童认识规律.  相似文献   

5.
所谓数学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依据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形成表象,并对表象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抽取出一类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并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应用到同类事物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事例→表象→概念→应用”。  相似文献   

6.
如何运用学具上好数学课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1.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也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课堂上操作学具就符合这一规律,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想学",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认识、认知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把被动变为主动,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把8个苹果(图片)分成两份.  相似文献   

7.
所谓数学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依据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形成表象,并对表象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抽取出一类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并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应用到同类事物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事例→表象→概念→应用".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中我们从实物入手,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学生操作,从动作感知、形成表象,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不只是从直观开始,而首先是从操作开始。儿童的认知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括、符号”。我们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直观演示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操作,逐步抽角出角的几何图形。  相似文献   

9.
所谓操作能力,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认知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一表象一概念"。数学教材中也注意安排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结合操作学具或观察实物,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和某些规律性知识。一、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离不开动作感知,形成表象这一阶段,因此在新课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表象,为概括出算法做好过渡。例如教学"23-8"这道题。教师出示23根小…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教学的规律是: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一对矛盾。在这一矛盾的对立→转化→统一中,学生体现以下认识规律:感知→表象→概念→巩固→应用或:旧知→新知→巩固→应用。针对这一认识规律,强调应设疑、激疑、质疑,让学生主动地学会数学。  相似文献   

1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 :“直观教学对儿童来说是必须的 ,这种教学并不是建筑在抽象的概念上 ,而是建筑在儿童能直接感受到的形象上。由于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还有待于逐步培养 ,而儿童掌握知识 ,必须首先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图示、操作实验、电教 ,把抽象知识具体形象化 ,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表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充满活力 ,悟情晓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一、运用图示 ,培养抽象思维。教育家陶行知…  相似文献   

12.
操作学习法     
小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一般要经过由直觉动作思维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样几个阶段。操作学习法正是遵循儿童的这一认知规律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它通过学生运用学具亲自动手实践,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感知,建立起鲜明、清晰的表象,进而抽象概括到理性认识。它有助于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直观性之间的矛盾,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因此,教师应结合数学内容帮助学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概念”的模式。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初中化学概念新授课是根据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针对某一知识片断或章节内容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课型.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皆在降低难度和学生的感知难度.其教学基本程序可设计为实验感知→讨论辩析→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四大环节.本文拟就<质量守恒定律>课堂教学为例,略谈该策略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一、教法与儿童的认知规律相统一儿童的认识规律通常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从这一规律出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具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在教学中,学生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在直观的教学形式下,通过感知等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因此动手操作在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过程中有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概念形成的流程为:“事例→表象→概念→应用”,数学教师相对应地要从“感知”、“理解”、“应用”三个阶段为学生搭好动手操作的“支撑点”,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在操作中“感悟内涵”、在操作中“拓展升华”,进而深刻地掌握数学概念。  相似文献   

17.
<正>"学具"可把抽象的数学学习转化成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就怎样合理的运用"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学具"可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的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教学符合这一规律,能把学生被动地听变成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1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它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几何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知——表象——思维"是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教师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和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20.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是当代认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评析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一、认知发展论布鲁纳的发展认知论,基本上是皮亚杰理论的继承。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有质的差别的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这三个阶段是:1)行为把握——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2)图象把握——形象式再现表象阶段;3)符号把握——符号式再现表象阶段。在第一阶段,儿童直接操作材料;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进行思考,不再直接去操作那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