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或合一通臂拳,属昆仑派。此拳早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有论述。在他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中记载:“神拳当面插下,进步火焰钻心。”与二十四势中掖、挑二势吻合。  相似文献   

2.
车星辰  杨树藩 《武当》2005,(6):27-29
"练势行拳"是九宫八卦拳的核心功夫、本源之所在。此功其实就是走圈转掌的功夫,也叫"盘技"。与别派八卦掌不同的是,本门的转掌功只有"青龙探爪"和"二龙盘飞"两势,并且招式极少,显得较为质朴简洁,但内蕴丰富,变化万千,涵盖本门拳技之精华。另外,九宫八卦拳在起势收势与变掌换势时,都从中宫开始,在实践技击时也不离中宫之变化,充分体现了"土生万物"、拳理通于易理的道家拳术特色。一、青龙探爪此式为九宫八卦拳诸功之母,九宫八卦拳的各种拳功兵刃,都是通过练习此式而提高的,习者万勿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意拳,大家就会不由想起了站桩,意拳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功法组成,它在健身、技击、寻理趣三个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它没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只讲求随机随势应感而发,这是意拳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6,(11):8-10
搏击间架,指的是在实战过程中拳手们所使用的基本架势。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套路”。套路是由一连串不断变换的拳势动作所组成的拳势系列。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走趟子”。走趟子是将几个招式结合步法在进退中演练,以达到掌握某些技击手法的目的。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所说的“做门户”。做门户,是指在交手之前所摆的架势,与实战过程无大关系。间架不同于某些拳种的“起势”。起势是指冠之于套路之前的第一个动作。间架也不同于某些拳种所用的“出门架子”。出门架子是指在交手前,一方或双方亮出自己本门惯用的拳架,使内行人一看便知他属于哪一门派。  相似文献   

5.
费胜华  尹春龙 《武当》2012,(5):10-12
一、七字诀仙道出势请功拳双挑尖来裙影腿无形掌来肚肘托三劈劲刀单采挑刀劈华山撒凤凰黑虎偷心扫落叶关公脱袍披袈裟泰山压顶金刚拳金蝉脱壳背功拷顺水推舟倒切步十字穿心观音掌仙道收势八力功韦陀刹下天地顶  相似文献   

6.
在新编高中体育课本中,二十四势太极拳做为必修内容被编入教材。二十四势太极拳是国家体委1956年组织有关专家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的。练习者可整套练习,也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某一单式或分段进行练习,二十四势太极拳全套动作分为八组,包括“起势”和“收势”共二十四个动作,内容除了拳、掌、勾三种手型和弓、仆、虚、独  相似文献   

7.
少林镇门拳在实战应敌时,既有主动进攻招式,又有防守反击招式,同时还有单技独打、连招串打的招式,能应对一个或多个敌手,并将拳打、脚踢、靠身摔、近拿诸多技法融为一体,互变妙用,从而起到打中、打伤、打残等不同制敌效果。下面特将少林镇门拳名招推出,供广大读者了解、学用。1.白猿探臂对手(穿浅色衣者,下同)突然发  相似文献   

8.
程元江 《武当》2014,(10):42-43
金刚怒拳是流传在山东鲁西南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性拳种,其拳术源流及先辈拳史清楚可靠。现整理的是本门派的实用实战功夫。金刚怒拳拥有一快疾、二硬狠、三劲力之三绝功法,极为讲究实战,套路招式简短精练,朴实无华,结构紧凑。本门中有句口头禅曰:“习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本文仅就其中的桩功、杠木功和晨露功,由浅入深的作一介绍,旨在为广大武友提供一个真实的功法习练过程,以求共同步人金刚怒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泰拳的拳法分为五种,综述诸如: 一、刺拳;二、直拳;三、摆拳;四、屈臂勾拳;五、重击拳。泰拳的拳术,分为大招式与小招式两种。其中大招式有十五套,小招式亦有十五套。不少泰拳名师都以脚上硬功夫而著称,如全泰第二号拳师乃沙玛,号称“飞将军”,浑名“穿心腿”;老冠军狄西利,号称“通天膝”,1985年应邀赴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比赛,美方拳师因畏惧其脚上功底坚实而拒赛,结果他只能和同去的徒弟“小超人”差莫碧登擂台作示范表演。泰拳中的拳、脚、膝、肘都是招招凶狠的杀着,特别是坚硬的膝盖和肘  相似文献   

10.
秦进 《精武》2006,(6):36-36
第二式撩击(撩裆脚) 单练:1.双手握板捶,成本门技击桩中桩(图15)。2。左脚进步,右脚跟进成骑马势,左拳向左击出,拳心向右,高与肩平(图16)。3.收左拳护于左腮,向左拧腰成摆步,右拳顺势前击,拳心向左,高与脸平(图17)。4.起身,右脚向前成右弓步,收右拳,左拳向前、向上、向下划弧挂于腰间,右拳随之向右、向下再向前、向上、向  相似文献   

11.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相似文献   

12.
第二段 1.转身右横拳 (1)接上势,上体向左后方转;同时右脚向左后方扣步;左脚以脚掌为轴亦向左转;两臂动作不变;目视左拳(图1) (2)上体向左拧转;左脚提起经右脚内踝处向左前方上一步,变成拗三体式步;同时右拳前臂外旋,由左拳下方经左向右前方横拨,拳心朝上,高与胸平;左拳随前臂内旋,屈肘收至腹部右侧,拳心朝下;目视右拳(图2)。 [要点〕 转身时重心在左脚,以左脚掌为轴。 2.左劈掌 接上势,上体略向右转;左脚向右活步,脚尖朝前成顺三体式步;同时左拳变掌经右拳上方向前劈出,掌心朝下,掌指高与鼻平;右…  相似文献   

13.
马雷石  刘海峰  冀潜 《精武》2009,(6):34-36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相似文献   

14.
林俊岸 《武当》2014,(11):15-16
汉唐之际,贤侠剑道之宗风,漫传于世,泛波于俗,以武演道、以武隐真之修真炼气之术流入人间,演化为先天拳等太极拳之修为。武当玄真神剑门李慎强说:“正阳祖师(钟离权)参天地之造化,合兵家之奇,将先天导引修真术六势,演为二十四势,称先天拳。”(李慎强、谢文剑《无极门武学揭秘》)唐时,李道子传有先天拳一脉;宋时,陈抟老祖将先天拳演变为无极拳;明时,张三丰祖师纳拳于丹道,创太极丹道。因先天拳原属宗传,习者不多,世间少知。  相似文献   

15.
康小亮 《武当》2010,(5):19-19
陈式太极拳老架有七种套路。即陈式拳一至五路,炮捶一路,长拳一路(长拳一百单八势),共五十七式。二套共二十七式,三套(大四套锤)二十四式,四套红拳(小四套锤)二十三式,五套二十九式。  相似文献   

16.
第一势 立正变懒扎衣 演练者面向北方站立即为并步立正姿势。眼看正前方。身体向左转动约90°并伴随左脚向左迈出一步后再将右脚跟进一步使之二次形成面向西方的并步正立势;与此同时,左手向左侧腰际一带且撩向腰之左后方作托掌撩衣状,而右手则由右下方撩动并变为并指拳向后上方扬起(其拳轮向右侧后方、拳眼向前)。眼看正前方。【图1】。  相似文献   

17.
<正>王宗岳的“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概括了太极拳修炼的过程特征和阶段性系列目标。招熟、渐悟、懂劲儿是三个关联的递进阶段。一.招熟招,即招式,也即拳式。在通往修炼归无极的途中,这些招式,也即形体做出的拳式动作要承载太极运行的五大基本规律,要在拳式运行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秦进 《精武》2006,(7):16-17
第三式点击(点穴脚) 单练:1.双手握板捶,成本门中桩技击式(图30)。 2.重心上移,左脚向前进一步, 同时右脚随之跟进,两腿屈膝成骑马势,左拳向左侧击出,拳心向右,高与肩平(图31)。 3.左拳回护于左腮旁,同时向左  相似文献   

19.
史明 《武当》2009,(9):24-26
(接上期)三、横截 紧接上式,右手外旋,右掌捋扣由掌变拳收于右腰间,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跟进半步,身体向右旋转,下体呈左三体式的同时,左掌变拳借左脚进步拧腰转胯之势,迅速由右臂内向左前方横肘截出,拳心朝下,高与胸平齐,力达左小臂外侧,目视左前方(图10)。  相似文献   

20.
少北拳     
少北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历史。其始源于唐代少林禅宗五大宗系之一临济宗,后经历代临济僧人及俗家弟子不断增补,至明代渐成体系。在这一沿革期间,较为著名的奠基大师主要有: 临济宗第三代俗家弟子,晚唐时期的园明上人。他是少北武术散招式的主要创建人之一,首倡十六形、二十四手、三十六招等相连变换运用。其所传短打各种招式,流传至今。 宋代隐居于洛阳同福寺的临济和尚性空法师。他是少北六合理论、六合拳的主要奠基人,所揭示的六根大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