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蒋廷黻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方法重新研究中国的历史,主张确立学术规范,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学术水准。精而少的专才是蒋廷黻培养学术后进的基本原则。蒋廷黻始终把清华历史系作为他实现传统史学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学术中心而锐意经营,培养了一大批史学新人。这都是他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本文从蒋廷黻的思想理论背景、学术实践、学术论著及学术影响探讨了其史学思想及其影响,肯定了他寻求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努力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山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东莞人张荫麟是著名学者、史学家。在清华求学时期,他就对某些学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留学美国时期,重视以跨学科视角开展史学批评。总结张荫麟史学批评成就,并结合其学术生涯分析其史学批评的旨趣与动因,有利于厘清他在中国近代史学批评史上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史学界,多年以来讨论的"史学评论"或称"史学批评"问题,所涉两个词语含义相同,但选用不一。实际上稍作辨析,以"史学评论"为佳。史学评论在学科上何所归属?学界流行两种见解,一是主张自成一门学科,二是属于史学理论,二说皆不允当。史学评论是史学史学科的一项内容,是史学史评议以往史学现象向当代的延伸。史学史视域下的史学评论要将评论对象置于历来史学发展的进程中作定性和定位分析,眼光是长时段的、广视野的,具备深入的学术性。史学评论的价值标准,只有学术标准一项,其他因素都应该深化为学术性评议。史学史视域下的史学评论,需要克服难点,承当其推动历史学健康发展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音韵、史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是中国最早主张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其史学研究,在中国学术领域里具有开创性的地位。20世纪初叶,他构建了与封建史学相对抗的资产阶级新史学体系,对封建旧史学进行了凌厉的批判,震撼了古老的史学殿堂。  相似文献   

5.
傅斯年因倡导“史学只是史料学”而名闻学林,不少学者批评他在史学与史料学之间画上了等号。其实,傅斯年只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史料的关注而采取了夸张性的表述。他对于史料的重视与实践,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史学科学化的历程。但其过分强调史料与实证、反对疏通与推论,则又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实际上,傅斯年在其古史研究的系列论文中,对史料之间的内在关联作出了大胆的解释,贯穿着创造性的史识,俨然在其学术主张与史学实践之间形成了一个悖论。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悖论,折射出他对史学主客观问题认识的思想转变,即从追求史学客观性,继而认识到史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容许想象”,再到其晚年主张“用多元主义代替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6.
政治意识强是启蒙史学的特色。启蒙主义史学的重点不在学术探讨 ,目的不在于学术创造 ,而是使史学在社会上起良好的政治宣传作用 ,借历史亡灵来阐明自己的某种政治主张。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全书似述史而不述史 ,似理论又不专论 ,乃以罗马盛衰为主线 ,阐述政治制度等政史问题。是书通过一些政治性观点的阐述 ,发挥史学的启蒙作用 ,表达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罗马盛衰原因论》为解放思想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源泉之一。历史著作不能一味追求学术上的贡献 ,如能在启迪民智方面发挥作用 ,体现社会价值 ,那么 ,这样的历史作品不也是不朽的吗 ?难道不该倡扬吗 ?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金文释林》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激成教授的遗作,近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甲骨文考释34篇,铜器铭考释58篇,古文字考释理论性文章1篇,共400千字。胡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修养关照他的古文字研究,又以古文字研究中的所见、所获来充实、佐证他的史学研究。形成史学、古文字学交相辉映的学术特色。在古文字学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本书将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作为最原始、最直接而又真实可信的史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殷商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生产工具、社会生活、商业状况、宗教观念等阐述了许多新颖独特且极具学术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政治意识强是启蒙史学的特色。启蒙主义史学的重点不在学术探讨,目的不在于学术创造,而是使史学在社会上起良好的政治宣传作用,借历史亡灵来阐明自己的某种政治主张。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全书似述史而不述史,似理论又不专论,乃以罗盛衰为主线,阐述政治制度等政史问题。是书通过一些政治性观点的阐述,发挥史学的启蒙作用,表达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罗马盛衰原因论》为解放思想做出历史的性的贡献,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源泉之一,历史著作不能一味追求学术上的贡献。如能在启迪民智方面发挥作用,体现社会价值,那么,这样的历史作品不也是不朽的吗?难道不该扬吗?。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史学上亦颇有造诣,他有感于当时八股取士造成的学术颓风,极力主张博通经史;在治学方法上,他崇尚实证,讲求考据,于诸史之失多所订正;并且,他还留心音韵,考述地理,研精金石,大大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以上诸端,对当时学界风气的转变,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当然,杨慎作为转型时期的人物,其史学研究多少带有点草创意味,考证方面尚多疏舛,评价人物颇争意气,又以深厌空谈性理之故排诋宋人太过;更有甚者,致力于辨伪而竟自撰伪书,以故招人非议。然而瑕不掩瑜,在明代史学史上,他还是应占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史学上亦颇有造诣,他有感于当时八股取士造成的学术颓风,极力主张博通经史;在治学方法上,他崇尚实证,讲求考据,于诸史之失多所订正;并且,他还留心音韵,考述地理,研精金石,大大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以上诸端,对当时学界风气的转变,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当然,杨慎作为转型时期的人物,其史学研究多少带有点草创意味,考证方面尚多疏舛,评价人物颇争意气,又以深厌空谈性理之故排诋宋人太过;更有甚者,致力于辨伪而竟自撰伪书,以故招人非议。然而瑕不掩瑜,在明代史学史上,他还是应占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1.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12.
何炳贤将近代中国外贸不振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被动贸易,被动贸易既导致我国外贸总量弱小,亦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两者之间负向联动。被动贸易与重农轻商的传统积淀有关,更与昧于大势的近代精神相连。针对外贸水平低下且入超严重的基本态势,他力主扩大出口以及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反对时人的进口限制论。他不赞成外贸政策走向极端,或者纯粹自由贸易,或者过度关税保护,而是主张采取适当保护关税政策,认为此政策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可以发挥保护和促进产业、调整对外贸易,以及提倡国货和改良社会习尚三大功能。他将关税政策视为发展外贸的一种手段,认为经济建设方为根本关键,坚决反对当时的以农立国论和以工立国论,主张确立工农并重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3.
梁聚五的一生都致力于提高苗夷民族的政治地位,在民国国家体制建设中,他多方奔走呼号,认为苗夷民族应成为一个具有合法身份地位的民族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理想才变成现实,为此他的民族观发生了重大转变。苗族进入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后,他明确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性,恳请中央政府予以照顾。虽说这带有社会学、统筹学的观点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事实证明这是真理,体现了一个民族知识分子为建设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的远见卓识与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14.
康熙在位的61年间,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面对时势变幻,他不断求索,以开阔的视野、积极的心态,努力推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技。他努力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认同西方科技的先进性;解决中西历法之争,启用西洋历法,扶持西学在中国传播;注重西学的中用,增强国家实力与国民素质;逐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西方的交流;引进和重用西方科技人才,培养懂西学的本土人才,为清王朝服务,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马克斯·韦伯的生平及思想理论体系,认为韦伯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刻板、紧张的时代,他本人一生都始终处于政治生涯与学术世界的紧张和冲突之中,一方面遵循着严谨的生活作风和道德戒律,另一方面则不断向现实提出挑战和批判。这种在价值观和政治方面的二元化取向几乎贯穿于韦伯整个关于社会的学说之中。韦伯学说中埋藏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他以西方近代文化为研究的出发点,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世俗社会与宗教及东西方社会诸现象的文化根源,追寻其发生学的意义。他的理论和学说庞杂深奥,很难将其简单归于某一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韦伯学说所涉及的学科除了社会学以外,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管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及其研究方法在韦伯的著述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博学鸿儒科是康熙帝笼络明遗民的一项政治策略。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次特科考试在笼络明遗民这一目的上并未取得显著效果,但以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为转折,明遗民对清朝政权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明遗民心态的变化,使得大明江山丢失了最后的"领土",清朝最终统一了中国。  相似文献   

17.
仲均安是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放弃经商之后来华传教。在中国的近30年里,他一方面宣扬教义,一方面从事世俗活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民贫穷的状况,仲均安尝试从经济上帮助教徒。他费尽心思进行棉纺织业、改良农业等试验,不过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传教士发展地方经济的意图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情境下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18.
汤因比的城市文明观并不是独立出现的,他是在参加大量英国外交事务之后,在多年希腊城邦制研究基础上,有选择地继承了斯宾格勒的文明形态史观,逐渐形成了其城市文明观。汤因比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和不朽,并指出其核心力量是以宗教等为代表的文化因素。但在城市功能问题上,汤因比只看到了城市"灵妙化"的一面,忽视了其"物质化"功能,因此未能真正提出文化力量促进城市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世界上罕见的历史悠久的文字。中国古代的汉字教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五四”以后的几十年,没有真正形成识字教学法体系。建国以后的汉字教学少有专门的识字课本,“字、词、句、段、篇”同步教学,“音、形、义、用”同步教学,要求一步达到“四会”,这样做既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也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作为身处后台的幕僚,能否施展自己的治国韬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其辅政艺术,既使如魏源这样的旷世哲人也概莫能外。魏源人生的黄金时期,基本上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他的主要思想大多成形、成熟于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想也多是以参谋辅政的方式进行实践的。毕生追求"经世济用"的魏源,充分利用幕府这个难得的行政参谋平台,以择木而栖、与时而变、为国而谋、躬身而为的精妙辅政艺术,将改革开放思想融贯其中,使其"师夷长技以制夷"和"除革弊政"的政治抱负在混浊的政治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