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1.辨别中西方作家在表现变形时手法和主题上的差异。(重点)2.分析中西方变形小说差异的文化根源。(难点)【课前准备】1.研读文本,寻找两篇小说在表现变形人物、讲述变形故事时运用的不同手法,并思考两篇小说所表现的主题。2.搜寻并阅读其他变形小说,尝试分析中西方变形小说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亚奥齐克的短篇《披肩》与华裔美国华文文学家严歌苓的《白蛇》。分别从宗教与神话两个角度表达了两个族裔在美国主流文化背景下,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身份认同。通过在女性主义框架下,对这两篇作品作对比性分析,两部作品象征着两个民族的两种不同文化的并同,不同的民族经历,对不同民族身份的认同,共性的相似就生动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细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父子冲突。作家余华在谈论到其创作时承认受卡夫卡影响深远,余华的写作具有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色。这两位作家在塑造父子关系中带有颠覆传统的叛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较为成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朱慧 《考试周刊》2013,(44):19-20
《致爱米丽》与《孔乙己》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与中国作家鲁迅所创作的两部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的分析,从其表面的不同揭示了两篇文章所蕴含的相同的主旨——对封建制度、守旧思想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本文以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将《蝴蝶夫人》中的传统东方女性形象和《蝴蝶君》中颠覆性的东方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讨西方人“蝴蝶情结”的产生与幻灭。以期通过分析比较东方女性形象在西方作家和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不同呈现,构建客观的东方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圣经·约伯记》是文学创作经久不衰的素材来源,而"约伯"也是各类作家不绝于笔的人物形象。不同历史语境创造了不同的"约伯"。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基辅怨》中塑造的主人公雅柯夫和中国作家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塑造的祥子就是现代的两个"约伯"。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这两位作家笔下的主人公相似的苦难经历和迥异的结局,折射出的两种文化下迥异的"个人"观念。  相似文献   

8.
《死魂灵》与《儒林外史》同是讽刺艺术的典范之作,“含泪的笑”是这两部作品共同的讽刺风格。但是由于作家的个性、气质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运用的讽刺手法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西方两个地理世界。从人物的实际活动空间位移到文化范式的不同,华文文学都涉及到地理因素的差异。新移民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借助"开平""金山"两个地理空间,探究了原乡与异乡的象征意义,使小说人物在两种不同文化地理空间中呈现出身份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都被收入中学教材。尽管两位作家的生活年代相隔近两个世纪,接受不同的文化思想熏陶,有着各异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思维模式,但两篇小说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召力都是震聋发聩的。  相似文献   

11.
姑苏文化是华夏文明在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枝奇葩,她筛滤了华夏文化阳刚、粗犷的因子,充分地继承弘扬了江南阴柔细腻的品格。生于斯长于斯的小说家苏童,以姑苏文化谋篇和创作,以姑苏人特有的婉约和细致及江南才子的敏锐和聪颖,在江南文化的雅致情趣下,书写着民间日常的生活情态。其创作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江南味道与南方风情,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深厚的江南文化意识与心智思维。这就是苏童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姑苏故事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巨大,它深深地渗透于中国文人的血液中,以致无论现代作家的创作主题和心理怎样变化,其作品都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人格的关系,以及史传传统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味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抹去的一笔重彩。20世纪80年代以方方、池莉为代表的武汉风格的文学叙事,为中国新时期文学树立了一座写实主义的标杆。大量的以镌刻武汉人形象为主、反映武汉文化为主的小说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武汉市民化、庸常化的地域特点,再现了当代武汉底层民众艰难与世俗人生的生存之累,也折射了武汉市民乐观生存之坚韧意志,被新时期文坛公认为"汉味小说",充分彰显了浓郁的武汉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陈国恩先生的新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在探讨异域文化和民族传统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双重影响,以及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与文学流变、文学思潮与作家创作、宗教意识与艺术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前人没有涉及或挖掘不够深入的论题上,见解新颖独到,结论令人信服,研究扎实,论证充分。既具有强烈鲜明的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又保持了他一贯的平实通达的学术风格,应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蒹葭》与《山鬼》分别为《诗经》与《楚辞》中咏唱爱情的出色篇章,然而,这两篇内容相似的作品却向读展示了《诗》与《骚》不同体风格的差异,以及北与南不同地域风俗的差异。立足于这两篇作品,对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歌、诗化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宁波籍作家占有相当的数量,在文坛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与家乡宁波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虽然不少作家在家乡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故乡特有的文化习性还是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因而他们在作品中不时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文学成就都为传播家乡文化、提升家乡宁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因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评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东方人民在对西方文学进行评论时会有其不同的观点。英美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其相对的文学作品在类型、语言表达上也均有不同,文章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及两个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及特点、英美文学评论的概念,然后探究了英美两国文化差异对英美作品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观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古典名著。本着忠实再现中国文化,尽可能多地让西方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的翻译目的,杨宪益夫妇在翻译文化信息时主要采用了异化策略。本文收集了《儒林外史》中俗语,比喻,专有名词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信息及其在译本中的对应翻译,从异化翻译策略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从而发现采用异化策略有利于最大程度再现原文所反映的中国文化习俗、审美观和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当代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与传播有以下规律:一、各类创作的艺术水准不均衡,敦煌历史文化蕴含的诗性表达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因素,但艺术水准并非决定社会影响力的唯一因素.二、敦煌题材文艺作品以多种方式借鉴敦煌学、敦煌艺术和敦煌历史文化,这是一个文化意义生成过程和审美价值增加过程,有助于敦煌学的普及.三、文艺作品对敦煌的认知和阐释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产物,其中的经典之作影响后继创作,造成敦煌形象的定型化效应.反之,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也会培养、影响受众对敦煌的感知、理解和信仰,产生锚定效应,制造关于敦煌的共享价值,并培养受众对此类作品的选择性心理.四、当代敦煌题材文艺作品塑造的敦煌形象参与了中国—甘肃—敦煌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以政府介入的形式扶持敦煌题材文艺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关系到此类创作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