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指导,监督,组织的身份出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小琴 《湖北教育》2009,(10):50-50
老师可以在学生中安插卧底吗?有的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班主任不应在学生中安插‘卧底”’;有的老师在经历“一场哭笑不得的闹剧”后,心里满是“‘卧底’之悔”;既然那种不打小报告,不为表现自我;只为及时反映班级严重违纪情况的“匿名‘卧底’”可遇而不可求。不妨从树立良好的班风做起,“让‘卧底’公开化”,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群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1-132
刘庆邦在他的短篇小说《卧底》中借记者周水明的“卧底”经历时非法小煤窑的矿工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揭示,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另一种身份的人物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即以周水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和精英意识在作品中被消解。这种“启蒙者”的堕落更值得我们反思与警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研究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身份演变和回顾学生课堂提问先关文献资料,认为教师课堂身份表现形式对学生课堂提问及提问质量有重要影响。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普及,为提高学生课堂提问质量,本文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身份重构必要性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要对教师的角色作科学定位。课堂中,教师的理想身份》,是“主持人”和“导游”,他们是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激发者。教师应“主持”课堂,而不应“主宰”课堂;应引导学生自己“游览”,而绝不能代替学生“游览”。二、要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活动。在教师的巧妙激发下,学生受疑、质疑、思疑、解疑,思维活动频繁主动、积极活跃。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充分实践:自主地质疑、探讨、交流、积累、延伸,自主地创造,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才能充盈整个课堂。三、要变“圈养”为“放养”。解除学生的束缚,让其自由自在地觅食、成长。因为语文学习本…  相似文献   

6.
“高效课堂”的目标是在有效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学习功效,为此,必须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需要哪些策略呢?一、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高效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辅助角色,这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模式,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各忙各的,他们更多的是以一个“听课者”和“文抄工”的身份来听教师讲课。教师带领学生动起来,就是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参与到  相似文献   

7.
课堂“边缘人”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其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课堂“边缘人”身体缺场弱化了课堂交往情境,后台人格降低了个人情感体验,身份认同缺失引致班级符号式微。课堂“边缘人”参与课堂互动仪式,应保证身体在场参与课堂互动情境、共享焦点引发课堂情感连带、积累符号升华课堂互动效果。基于此,教师须以公平与质量为导向,确保课堂“边缘人”身心在场;营造充满爱的课堂环境,引发课堂“边缘人”情感共鸣;注重凝结班级时空符号,提升课堂“边缘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有如下描述:“阅读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等等。新课标把学生提到了一个应有的高度,还他们学习主人翁的身份和地位,把学生定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一改过去教师主讲、学生从听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学习效率低下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新课改下的很多课堂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在学习中主动、积极,有话想说,也有话可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作文不难     
尹春霞 《湖北教育》2009,(10):52-52
在学生中安插“卧底”,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件利器,有了“卧底”的小报告,谁在厕所里吸烟,谁在寝室里捣乱,谁夜间翻墙外出上网等等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上学期,我选中了张超锋做“卧底”。他虽然成绩不好,但是纪律观念很强,且为人很正直。为了保护他,我从不单独找他谈话,有时还故意放“烟幕弹”,使学生们找不着北。他通常是把“情报”夹在作业本里传给我,有了这些“情报”,我的班主任工作也开展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0.
《福建教育》2010,(3):5-5
“卧底”、“无间道”、“告密”、“打小报告”……几乎一夜之间,昆明市新推出的在学生中发展“治安小信息员”制度,被置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新闻晨报》3月23日)其实,这样的制度从一开始就经不起法治和民意的推敲,受到舆论的强烈质疑并不奇怪。在法治意识渐浓的现代社会,如此动用公权力,给学生附加上校园暴力“卧底”的义务,肯定逃不脱合法性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此表述进一步要求各位教师牢记上海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但在近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特别是初一年级以上的课中,上课气氛越来越凝重。面对提问,学生低头不语,许多时候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赵锋  薛婷彦 《上海教育》2009,(17):35-37
无论是上海的学生还是新疆的学生,无论是城市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在张斯恒心里,他们都是可爱的,都值得他付出真爱。因为有爱,课堂上他总能充满激情;因为有爱,他把学生亲切地称为“宝贝’;因为有爱,他成了学生心中的“张爸”“老大”。  相似文献   

13.
杨春芬 《湖南教育》2011,(11):37-37
最近,总有人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我都特别注意观察那几个有过“前科”的学生。然而,好几天过去了,却没有任何动静。看来这帮小鬼,还是被吓着了,只要他们在课堂上不再传纸条,我也没有必要处罚他们。不战而屈人之兵,我在心里暗自得意着呢,悄悄地放松了对学生的监督。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布置学生以“心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二名学生在《我不想当“卧底”》中写道: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统知识为主,教师是占有知识的绝对权威,课堂是知识传播的场所,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恰恰忽略了有着“授——受”关系的师生是富有生命灵动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应是鲜活的生命存在,他们的课堂生命质量应引起我们的关爱。所以,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型也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生命的课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程序法上,卧底侦查必须遵循特有的程序法则。卧底警察超越法律授权的范围获得的证据是否有效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卧底警察身兼侦查官、证人、取证人等多重角色,在刑事诉讼中身份保密与上述角色必然存在冲突,卧底警察拒绝出庭作证需有合法合理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1992年德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卧底侦查制度步入成文法规制的轨道。德国通过立法与司法实践,对卧底侦查的主体、适用范围和条件、批准程序、身份保密和告知程序、卧底人员违法犯罪及处理、卧底人员取得证据之运用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因此,对其研究有利于我国在卧底侦查的立法与实践中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用游戏活动实施生物学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促进学生记忆、理解以及运用生物学知识,对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选取操作性强、易于实施的4种教学游戏活动,即角色扮演游戏、“谁是卧底”游戏、竞猜游戏、拼图游戏,介绍其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妖祥门》的作者李蕾在媒体界是个高手,实际上她是“卧底”,她的真实身份应该有很多种,作家、资深媒体人、著名主持人、才女等等,这些标签都会让她反感。她的利器是文字。  相似文献   

20.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过时,新大纲要求我们:教学重心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也即,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我认为,课堂提问不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