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重文采是从古至今传承的学术传统,当代学术论文越来越只注重形式:堆砌辞藻,滥用各种修辞手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文采,但这都是假话,是纸做的假花。所谓"文采",其实是人的全部的修养,人格的修养,文学的修养,学术的修养,一个集中体现。既使文章具有学术性,又使文章散发出一种感人的力量,让读者手难释卷。  相似文献   

2.
学术论文现存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可读性不强等三大弊病。论文的修辞文采表达,受学科、论题、作者性情等因素的制约。注重文采是古今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一般的社会科学人文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应讲求修辞,追求文采,以增强可读性。写作理念应更新,文风宜端正,写法应调整,学术论文写作大有文采的用武之地。学者应开拓胸襟,扩大视野;见贤思齐,效法前贤;虚心揣摩,在实践中锻炼表达能力,提升写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3,(5):25
引言"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可见,"文章"与"文采"自古即是相辅相成的。"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足中国文化的传统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到清末的桐城派,再到"五四"以后的胡适、周作人、鲁迅等人,都十分重视文章的文采,并且将"文采"融化到自己的文一章之中,创造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4.
摘要注重文采是从古至今传承的学术传统,当代学术论文越来越只注重形式:堆砌辞藻,滥用各种修辞手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文采,但这都是假话,是纸做的假花。所谓“文采”,其实是人的全部的修养,人格的修养,文学的修养,学术的修养,一个集中体现。既使文章具有学术性,又使文章散发出一种感人的力量,让读者手难释卷。  相似文献   

5.
孔子云:"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内在的实质与外在的文采是统一的,同时,文采也体现为文章对真善美的传达,文采不是简单的运用华丽的辞藻装饰文章,而是指文章在神、质、情、形、辞诸方面表现出的美的交融与综合,它反映了作者的才华禀赋,能给读者带来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并引发读者潜在的再创造激情。当然,想要使文章文采斐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又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及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还要努力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借用王泉根先生的一句话"文采,永远是上乘的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基于此,本文对"文采"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简略区分"文采"与"文笔",并对学术作品如何富有文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以期对提升文章的文采有一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古文论和现当代文论之间的转化 ,要“参伍以相变 ,因革以为功” ,才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对古文论传统的研究 ,目前不是“收工” ,而是要大力加强 ,使古文论在现当代文论建设中 ,起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当代文论体系 ,离不开中国自己的传统 ,在此基础上再吸取外来的东西。正确对待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 ,无论是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 ,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论人化现象的文化源头不是中医理论,也不是汉代以后的相术。中医和相术固然对中国文论人化现象有深刻影响,但在文化发展中他们本身也只是流而不是源,它们都源于原始社会的巫风巫术。文学之生命力无非体现为精、气、神三个方面,而精、气、神三者也都是富于原始感觉和诗性特征的概念。万物有灵是原始思维的重要特点,这是诗性地把握世界和领悟世界的生动方式,也是后来的文学生命化的真正源头。只有把握住这一源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文学生命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弼作为魏晋"贵无论"玄学的始祖,研究者大多注重其糅合儒道的玄学思路,而较少对其文章作文学性质上的评价。考虑到王弼所著大多属于阐释性的文体,而这种文体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具有较为特殊的因素,因此他在玄学上的光芒成就似乎埋没了其在文学上的苦心孤诣;然而,由于他的写作是站在哲学高度来指导文学,如其言意之辨、朴素之美等理论使得他的文学成就与同类著书相比亦是自然而有所拔得。正是由于玄学与文学二者在行文中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王弼的玄学之路充满了文采与哲思。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的故乡,文辞之邦,因而中国学术历来十分重视文采,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学术论文开始逐步淡化"文采",崇尚"格式"。到了今天,则已完全不讲文采,只讲"格式"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文采传统已有被中断的危险。此种形式的论文难以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学者,应用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理性探险和感性表述来展示其对人生和世界真理的生命证悟与探索,而论文的写作必然要写得生动辨洁、讲究文采斐然、文若春华。因为,文采永远是上乘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文采,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就是要求学术创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而不空洞,语言尖锐、泼辣,风格生动活泼。学术论文的文采,就是要求文章“准确、鲜明、生动”,这是对所有的文章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学术论文普遍没有文采。学者们写出来的文章毫无文采可言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实文采消失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术的腐败。对真理的漠视,对权利的依附,对学习兴趣的无视,以及与官员的勾结,所有这些都是学术腐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1,(4):161-161
周波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诊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新的世纪里,中国文论研究应当如何开创新的局面,从而取得更为丰富的理论成果,是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诗的故乡,文辞之邦,因而中国学术历来十分重视文采,文采是中国文化的文脉。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学术论文开始逐步淡化“文采”,崇尚“格式”。到了今天,则已完全不讲文采,只讲“格式”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文采传统已有被中断的危险。此种形式的论文难以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学者,应用独特的富于个性化的理性探险和感性表述来展示其对人生和世界真理的生命证悟与探索,而论文的写作必然要写得生动辨洁、讲究文采斐然、文若春华。因为,文采永远是上乘学术论文所需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史学著作往往用文学的语言来书写。《史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有"无韵之离骚"之称。史著之优劣,取决于文采的高下。然约当民国时期,文史逐渐显分离之势,至今已完全分离。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使史学著作已全无文采可言。现对史学研究和史学著作的弊端进行分析和说明,详尽论述其与文采的关系,以期引起学界共鸣,使现今之学者重视史学著作之文采。  相似文献   

16.
范畴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实现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自觉,并且带动了当时的研究,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深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整个学术和思想文化语境的变迁,范畴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质疑,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阐释向度的单一,尤其是一味地采取"以西解中"的诠释方法,从通行的文学概论教科书的概念和定义出发,寻找传统文论中的某一范畴进行一番内涵阐述,而最终的结果则难免将传统文论范畴作为西方文论的一个注脚,以印证西方文论之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意境论中所谈到的"意境"存在于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核心范畴中,被称之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灵魂",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文论语言。本文就以意境论为视角探讨了当下意象表现主义油画的各种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罗钢先生关于王国维"意境"理论来源的系列文章是近年学界比较关注,也是寄寓期望很大的一种新的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没有突破前人,反而更加彰显出这一研究范式的问题,因此其结论自然也就难以经得起推敲。罗钢先生的研究表明,对于王国维"意境"理论来源乃至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发生问题,目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存在严重问题,必须予以深刻反思。前辈学者通过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掘出"格义"这一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殊方式,曾有效地解决了学术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近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同是一个"格义"的时代,引入这种研究思路与方法不仅可以顺利地解决王国维"意境"理论的来源、"意境"现代意义的生成诸问题,同时对整个中国文论现代性发生问题的研究恐怕也是一种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叶朗先生新近选编的《文章选读》为例来讨论文风的继承和创新。由于今人不容易与古代经典、外国经典产生存在的呼应,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时代与地域切近的经典,来使自己远离鄙俗文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今关系问题 ,已经做了许多文章。本人也曾发表过《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一文 (见《东方丛刊》0 2年 1期 ) ,正面阐述了我的见解。尽管仍有不同意见 (很正常 ) ,但经过讨论 ,中国文论中古今关系问题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答案 ,那就是在古今对话的基础上 ,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 ,或进行现代阐释 ,从而凸显中国现代文论的民族个性。基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实践正在展开 ,也有很高学术水平的成果不断涌现出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读到了今年《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胡明先生和郭英德先生的文章 ,对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