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宝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重视职业教育,信仰并推行实业救国。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他积极推动职业学校有序发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训练、改革职业课程内容。陈宝泉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湖南的师范教育起步于维新变法时期,发展于清末时期,发达于民国时期。这种教育文化现象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关键是师范教育为湖南乃至中国培养了大量经世济国的优秀人才和三湘四水的教育骨干。由于独特的地域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作用,近代师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份却有师范教育发达,并呈现多样化,具有超前性;近代湖南师范教育繁盛得益于一大批热心、献身师范教育的教育家群体的涌现;近代湖南师范教育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近代湖南师范教育与其他省份相比,是最经济的。  相似文献   

3.
师范教育是张謇创办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点,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通州师范学校创办过程中,张謇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师范教育思想。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对当今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宁 《教育与职业》2007,(28):104-106
陈宝泉,字筱庄,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1874年生于直隶天津.1896年,他参加康有为创办的强学会,1897年,考取京师同文馆算学预备生,1901年,在天津开文书局从事编校工作.1902年,陈宝泉任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堂教员,同年,又协助严修创办天津师范讲习所,1903年由严修保送到日本留学,专攻速成师范科,1904年回国后,历任天津地区各小学教务长,并创设单级小学堂,筹备天津教育博物馆,后不久即入直隶学校司.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轫时期。社会的变革、近代教育的勃兴、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和办学实践,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着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之后,我国师范教育进入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特点和影响王涛黎章春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开创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先河。历时100周年,中国的师范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积累起不少成功的经验。今天,我们回首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探究其特点和影响,仍能从...  相似文献   

7.
陈宝泉及其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宝泉是清末民初的教育家 ,他把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在国民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与李建勋、周学章曾被并称为河北省教育三杰。加强对这一类人物的思想的挖掘和研究 ,是教育史学界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8.
诚爱勤勇     
[校训内涵] “诚”,诚实、忠诚,诚者自成;“爱”,亲爱、热爱,仁者爱人;“勤”,勤勉、勤奋,天道酬勤;“勇”,勇敢、勇气,勇者无惧. [校训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公立中学,1901年由清政府钦定成立,初名五城学堂.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附属中学校.教育家陈宝泉时任北京高师校长,陈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崇德重智,德育为先”.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陈宝泉校长制定了“诚实、勤勉、勇敢、亲爱”的校训,亦可简称“诚勤勇爱”.  相似文献   

9.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深化改革 开拓前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开拓前进马立一、昨天的师范教育经历曲折战绩辉煌我国的师范教育已经走完100年的历程。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其内设师范院,从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序幕;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学,开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教会女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之门,随后国人自办女学也开始了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早期自我探索,而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则标志着中国制度化幼儿师范教育的确立。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迎来了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呈现出了独立化、科学化、民族化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舒新城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家,他那精深细致的教育史料整理和独特的教育实践经历,以及在近代教育思想史学科建设上的卓越贡献,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代教育改革和思想史研究仍不乏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己任,毕生从事于教育事业,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通识教育思想颇具特色,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崔清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逻辑学者,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取得很多成果。崔清田致力于逻辑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对于中国逻辑史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反思了战后美国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传统-现代"与"帝国主义"三种模式,并提出以"中国中心观"为主导范式来研究中国历史。这为当前我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教育史研究首先要关注"人"的研究,并树立"整体"教育史观。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在此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乡农学校集中体现了他的成人教育思想。他的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同构的教育哲学思想,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传统教育哲学基本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中作用的肯定,显示出的一种不盲从、立足本土文化基础上向世界文化深度和广度进军的气度,都对当代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将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中,希望通过对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改革过程中动机和行为的分析与探讨,拓宽中国教育史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扩大中国教育史理解的范围,增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生动性。并希望通过这种研究,能对当今中国教育和教育者,提供某些新的启迪。蔡元培提出的培养“大学问”家、树立新的学风和建立民主化、制度化的大学组织等重要观点,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从台湾观点出发,尝试提出对教育伦理学本土化重构的可行方向,建构重心主要放在教师伦理方面,希望彰显中华文化、教育专业、教师人格三者的主体性。讨论先从基本问题的厘清着手,对教育伦理学的教育与伦理两大面向,以及西方知识与中土学问两层进路加以分判。其次即依西方进路勾勒教育伦理学的内容,从而提示朝本土化转向的话语之可能。最后则铺陈出三大主体性要求:以“中体西用”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以“专业伦理”呈现教育专业的主体性、以“中隐之道”落实教师人格的主体性。传统教师原本地位崇高,一般人也懂得尊师重道;如今身处西式学校体制中,教师仅为科层组织的一员,仿佛无足轻重。本土化教育伦理希望激发教师自我觉醒,作出生涯存在抉择;以专长贯澈个人志业,同时以“中隐”对抗社会宰制。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 ,叶圣陶给全国各地师生写了大量书信 ,这些书信成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他的语文教育书简内容涉及面非常宽广 ,几乎涵盖了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 ,对推进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戒缠足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较早地关注女子教育,提倡和创办女学。为了更好地兴办女学,他积极鼓吹戒缠足,把缠足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兴亡的高度。在实践上设立不缠足会,在报刊上发表言论以此来推动中国近代戒缠足运动的发展。同时把不缠足的实践纳入自己的生活中,不仅要求女儿不缠足,还主张妻子放足。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的不缠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蔡元培全部教育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公民道德教育是五育并举的核心。文章较全面地系统介绍了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地位、目标、内容、途径,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立场,从融合中西、创造中国新教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了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