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教材建设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整合为基点。而目前中小学美术教材,却存在着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之处。农村和城市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物质条件有别,不同的生活空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尽相同。而现今农村和城市通用一套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实现美术教材的人文整合,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分别开发城市、乡村中小学美术教材资料包。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小学教材评价标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材的审查和选用问题更加突出,如何科学地制定中小学教材评价标准成为关键。制定中小学教材评价标准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中小学教材评价标准必须反映中小学教材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必须充分反映中小学教材的教育性,以更好地解决中小学教材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3.
著名思品特级教师王玲在接受《中小学教材教学》记者访谈中,就教材改革研究谈了十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育的前瞻性和教材的相对滞后性,这个矛盾如何解决。二是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对教材的功能、作用问题如何重新定位。三是教材如何体现全新的教育观念,如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要认真研究它的切入点,研究它如何真正体现在教材里面。四是教材如何既满足当前年级段的教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材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资源和主要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年来,教材在编写理念和实践模式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更加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充实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及完善了教材物理特征的传达,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但是,如何保持教材的延续性,处理好中小学的衔接,如何从教材层面解决教育公平,如何走出教材多样化的误区等,仍是教材编写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重新审视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以期为教材的修订提供一定的依据,提高教材在实践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走向新的教材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教材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我国现有的学校教材体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何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这首先需要教材编写人员和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承载着儿童大部分的精神发展,无论是能力还是观念态度,都深深地印刻在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上。“知识就是力量”,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教诲对我们仍然是一种警示和鞭策。今天的课程改革,关注能力的提升、人生价值的一、教材改革的…  相似文献   

6.
关注中小学衔接,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才能有效开展初中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知识的形成与能力的发展必将经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学上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意对知识与能力的衔接,小学教材中渗透着大量...  相似文献   

7.
中新网5月16日电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为规范中小学教材价格管理.切实减轻学生教材费用负担,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价格管理,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改革刘忠英中小学音乐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新教材体现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科学安排音乐基本功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新教材为大面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音...  相似文献   

9.
运用电视教材,促进教学优化王敏电视教学片以教材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它同文字教材一样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思想、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媒体,因此,电视教学片亦称电视教材。目前,已经有不少中小学电视教材出版发行,有的省、市为中小学配备的“电教包”也含有电视教材。...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材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在中小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一、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 中小学教材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8年。全国基本适用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中小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原教育部和国家教委制定的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高师院校计算机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和进行讲课训练,是计算机教育专业学生获取、形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所进行的分析,论证了“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开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如何围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教材教法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胆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创新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师资。  相似文献   

12.
导言 教育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作为我国教育领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经历了一次次新课改和学科整合之后,又迎来了“云时代”的洗礼。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让现在的中小学生具备适应“云时代”的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其中,信息技术教材是教师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直接依据,教材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因此,建设“云时代”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05,(11):50-50
美国中小学教材,内容新颖,贴近生活,图并茂,印刷精美。最没想到的是各科教材均只借给学生,一年用后还给学校。并规定要保持清洁,不得在课本上乱画。家长、学生愿意付钱买也不卖。对比一下,中国中小学教科书每个学期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相似文献   

14.
课程教材研究所是国家教委直属的学术研究机构,它同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办公,担负着研究、编写和出版全国中小学教材的任务。课程教材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而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立40年以来,在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直接领导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不断革新,已经编写、出版了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为我国社  相似文献   

15.
<正>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研究2.课程改革深化与课程理论创新3.教学理论发展与教学实践创新4.课程设计如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5.课堂教学实践如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教育教学评价如何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7.学科核心素养研究8.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研究9.学科课程与教学前沿发展研究10.学科教材编写的继承与创新11.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研究12.中小学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中小学教材建设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14.中外教材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教材是学校实现数学目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我国中小学教材虽几经变化,但“单一化”情况仍存在,妨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使教材“多样化”是教材改革的突破口。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提出了中小学教材要“一纲多本”。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后,研究性学习在各个中小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人们似乎已经把从课外选择活动素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看成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探究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而忽视了教材上可以利用的资源。那么,如何利用历史教材的活动素材把它们变为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超越自我呢?  相似文献   

18.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将民族音乐教材和教学改革相契合,使学生在兴趣中主动欣赏和接受民族音乐文化,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关心的问题。下面就此谈一些笔者的体会。一、将民族音乐教材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并赋予时代新内涵。民族音乐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了解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民族音乐教材一般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曲、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等。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从美学角度讲,我国民族音乐主要讲究…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学生的不良数学信念,主要表现在如何对待数学、如何对待数学学习两个方面。学生所以产生不良数学信念,既与教师、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数学现有关,也与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关。分析学生不良数学信念的表现及产生原因,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数学信念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针,适应全省中小学改革和加强体育课教学的需要,省教育局委托长沙市教育局编写了中小学体育试用教材,从今年春季起,在全省中小学试行。这套教材应如何使用?遵照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和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教导,中小学学生在体育方面应当达到下述要求:即具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