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民俗学看《诗经·唐风·绸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诗经·唐风·绸缪》做新的探讨,提出:(一)“绸缪束薪”反映了上古婚俗的“燎炬”之礼,而不是历代《诗经》研究者所说的‘缠绵”之喻;(二)现在的《绸缪》章次错简,二、三章的位置应该互换,否则,既不符合上古乐歌演唱的定制,又违反了上古婚礼的一般习俗;(三)“三星”为古代劳动人民看天计时的一种习惯,毛、郑诸家的解释均有失误。  相似文献   

2.
目前笔者所见《四库总目》计有三种,一为中华书局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二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三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载:“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顾炎武作《日知录》,并沿其谬。”而后二种之同类叙述俱作“陈启元作《毛诗稽古编》。”疑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台湾影印武英殿本所作“陈启元”之“元”误,当为“源”字,中华书局本是也。兹证明如下。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书前提要”:“陈启源…  相似文献   

3.
《四库提要·(李贺 )昌谷集》 ,余嘉锡先生已有辩证 ,今补四则。一、《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事迹具《新唐书·文学传》。”“《文学传》”当为“《文艺传》”。贺事具《旧唐书·李贺传》、《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传》、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等。新、旧、《唐书》皆谓李贺曾作“协律郎” ,然实为“奉礼郎”之误。贺有《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 ,又《听颖师弹琴歌》有“奉礼官卑复何益”之句可证。二、《四库提要·昌谷集》云 :“贺系出郑王 ,故自以郡望称陇西。”考新、旧《唐书》 ,唐代有两个郑王。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李亮 ,武…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今案:此言陆贾著述情况,但“选典诰”一语文有(讠为)误,故义有所不明。“选典诰”疑本作“撰《新语》”。《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孟春》当为其中一篇之名(原文已亡佚);而《史记》、《汉书》陆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1、《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的“园圃”不是偏义复词,而是同义复词。2、《左传·殽之战》“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的“拱”当释为“两手合握”,而非“两手合抱(围)”义。3、《论语·述而章》的“五十以学易”中的“五十”,不是由“(氏十)”字分裂而成,而是两数相连并称,当解为“五、十以学易”。  相似文献   

6.
班簋补释     
在前辈学者对《班簋》考释的基础上,通过对铭文的语言学审视,综合运用偏旁分析法、二重证据法和语法规则,发现“铽人”即《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之钲人,并结合训诂资料及《周礼·地官·鼓人》所记“鼓人”职责,探得“钲人”是在将帅指令下通过击打钲鼓向军队传递行止命令的官吏;通过《班簋》铭文、周人观念、《诗经》原文和孟子解诗的比较,求得“天畏否畀屯陟”中的“天畏”是一个定语后置式的名词短语;通过“天畏否畀屯陟”与《周书·多方》“惟天不畀纯”对勘,从语境与行文的角度,证成《班簋》铭“天畏否畀屯陟”之“否”当读为“丕”、训为大。  相似文献   

7.
谢昌翌 《语文知识》2002,(10):17-17
为了表达对人思念的殷切,人们常用成语“一日三秋”来形容。但这个成语如何解释,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请看下列释义: 1、[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之切。三 秋,三个秋天。《诗·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三秋]义项②三季,九个月。《诗 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以上见《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年7月修订第1版)。 3、[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殷切。语出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当以发掘和运用唐代  相似文献   

9.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11.
“哪门子”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其由“哪+一门子”词汇化而来,由于其搭配对象由亲缘关系名词逐步扩展、泛化,加之用于反问句和数词“一”的省略,其意义上表否定,结构上凝固,逐渐发展固化为词“。哪门子”与“什么”表否定有一定的共同点,但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也存在诸多差异。此外,“哪门子”还具有较强的主观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李洪财 《家教指南》2016,(6):119-123
"莫食"是秦汉简中比较常见的时称,过去有不少出土文献将此时称读为"暮食",作为下午的时称看待。通过本文梳理可知,莫食应确定为上午时称,并表示"不食"之意,含义和时间范围大致相当于出土文献中的廷食、食坐。秦汉出土材料显示,至少在西汉中期仍然是一日两餐,并无材料能明确证明,此时已经开始出现早中晚一日三餐制。  相似文献   

13.
王友敏先生《〈资治通鉴〉标点纠谬》提出,《北史》《北齐书》及《资治通鉴》中的"薛孤康买"应断为"薛孤康、买",指"薛孤康、薛孤买"二人;"薛孤延康买"应为"薛孤延、康、买",指"薛孤延、薛孤康、薛孤买"三人。王先生的主要依据是《元和姓纂》的一则史料,因其论证欠严密,且以其结论比照于历史情境也存在诸多不合,故其结论恐难成立。按当时的出使惯例,"薛孤康买"作为使主,只能是姓薛孤名康买之一人,《资治通鉴》对此已有鉴别与修正之功;"薛孤延康买"当为二人,但究竟是"薛孤延、康买"还是"薛孤延、薛孤康买"尚难确论。  相似文献   

14.
禅门机缘语与中唐的尚奇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门机缘语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从历史上说 ,魏晋清谈的“赌理”,是禅家机缘对话的滥觞。禅门的一些基本辩论方式以及所辩论的内容 ,在魏晋清谈之中早有端倪。从中唐以后的社会状况来看 ,由于战乱频仍 ,大量流民涌入禅门 ,迫使禅门授徒方针由原来的招揽改为拒斥 ,所以也就造成了机缘语的隐晦与诡怪。此外 ,中唐以后 ,由于社会和人们心态的变化 ,整个文化界出现一种尚奇和“解构”之风 ,机缘语的奇特 ,也是这种思潮的反映 ,它是与当时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郭店楚简中的“■”,或释为“均”,或读为“袀”。该字应当隶定为“(巽匀)”,在简文中表示“恭敬”意,是一个从“巽”、“匀”声,“巽”亦声的字。究其音读与义训,当与后世汉字中的“恂”相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personality在中国心理学界从未有过统一的译名,更不存在权威定论;由于对于personality以及相关术语individuality和character翻译上的混乱,给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和心理学知识的普及都带来很大的困难;主张西方心理学中character应译为人格或品格,individuality应译为个性,personality应译为性格。  相似文献   

17.
陇东方言中助词“得来”、“得”跟普通话中助词“得”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用法,它们不但做助词,而且还凝固成词。本文就陇东方言中“得来”、“得”的语法现象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疾”、“病”和“疾病”的各种意义在先秦文献中都已出现,没有时间上的明显先后。“疾”和“病”在表示“疾病”义时也无意义上的差别,同义并列不构成句法上的并列关系,即“疾病”不能构成并列短语。“病”由“困苦”引申为引发困苦之一的“疾病”义,二者的意义联系也很紧密。因此,名词“疾病”是通过词法途径并列两个同义单音词形成的,与同形的主谓短语不具有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释》认为"而"作指示代词犹"此"、作系词犹"乃"、作准系词犹"如"、作副词犹"乃、才",并根据译义把"而"归为介词和连词。这些"而"的语法功能都是连接前后两个谓词性结构,是连词。《墨子虚词用法诠释》忽略了"而"的语法功能,用强赋实义、翻译的方法,对"而"做出的词性归类是值得商榷的。《墨子》中的"然而"大部分都不是凝固结构,"而后""而况""而已""而已矣"都是词与词的组合,《墨子虚词用法诠释》把它们都归为熟语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有“吕之代嬴,黄之易”一语。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中亦有此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张斌、许威汉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一书中引用顾、江二君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羊”,其中“羊”字有误,应为“芈”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