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喻国明 《青年记者》2007,(11):11-11
过去三十年的传媒改革与发展,我们所获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实质而言,迄今为止的发展在基本面上还只是一种要素增长型的发展。换言之,这种所谓的“增量改革”只是在过去“存量”现实基础上对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有限的调适,这种调适虽然通过新增媒介的培育和发展,在媒介业的总体功能的改善上、在媒介业的社会角色扮演的丰富性上,在媒介运行机制和传播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市场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大潮迅猛而来。在现阶段,虽然我国的媒介产业仍处在初级阶段,市场化还远未完成,但是,知识经济的浪潮已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地先完成工业经济,再顺次发展知识经济。所以,我国的媒介产业将不得不同时承受实现市场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媒介产业如何迎接经济的挑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回眸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媒介产业1987年,国家科委首次将新闻事业和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媒介产业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新概念。随着市场经…  相似文献   

3.
喻国明 《青年记者》2007,(11):11-11
过去三十年的传媒改革与发展,我们所获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实质而言,迄今为止的发展在基本面上还只是一种要素增长型的发展。换言之,这种所谓的“增量改革”只是在过去“存量”现实基础上对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有限的调适,这种调适虽然通过新增媒介的培育和发展,在媒介业的总体功能的改善上、在媒介业的社会角色扮演的丰富性上,在媒介运行机制和传播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4.
李莉 《青年记者》2007,(3):76-77
媒介集团化是世界媒介发展的大趋势之一,中国媒介在集团化发展上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媒介集团化发端于西方国家,因此,要了解媒介集团化这个问题,西方媒介的集团化发展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王声平 《新闻传播》2003,(11):26-28
当前,中国媒介的改革是以媒介产业化发展为中心的,媒介产业化发展又以媒介集团化为最高形态。而媒介产权虚置限制了媒介集团进一步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媒介产权是当前媒介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斌 《当代传播》2006,(3):70-72
西方一些国家首先于上个世纪提出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课题,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关注和启动阶段。本文在梳理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情况、对照国外媒介教育模式与成功必备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相关教育的前景进行评析,探讨媒介教育的建构理念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最佳媒介教育模式,指出媒介教育应该注意本土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体系的发展,必须经过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实证演练,打通常态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而构建中国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产业体系,需要充分融合版权生态系统,发挥版权制度的规范、保护与引导功能。文章从版权生态的视角出发,对其生态机理、生态价值以及生态特征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产业版权生态的技术赋能、功能优化与场景拓展,包括建构“虚拟现实技术+知识产权”的循环发展模型,完善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产业版权贸易机制,推动虚拟媒介叙事产业版权创新应用工程建设,并提出实现技术守护主义下的核心技术突破,加强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产业规范体系建设,以推动中国虚拟现实媒介叙事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封面故事>是<中国新闻周刊>的标志性栏目,也是最能凸显深度报道水准的纸质媒介载体之一.在新闻周刊悄然占据纸质媒介市场一定份额的今天,研究深度报道在这种媒介形态中的得与失,对于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实例,主要分析封面文章的构成要素和深度报道在新的媒介形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陈忆澄 《现代传播》2023,(3):125-132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大学》编辑部: 产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大众传播媒介走入了市场,开始了竞争。按照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市场竞争也不可避免会发生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当前理论界关注的话题是:大众传播媒介竞争的有序性问题。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和世界其他国家媒介产业化初期的一些现象颇为相似。怎样正确分析、认识和对待中国媒介产业化起步阶段的现状,认真探索其科学发展规律,这是当前理论界的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媒介象征性权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指出了在中国这种象征性权力转移的路径和过程。作为一种话语权力,象征性权力对于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媒介象征性权力的意义和功能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媒介给社会带来的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9,(9):70-81
本文以湖南卫视热播的国内首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为研究个案,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一方面探讨了国内电视媒介对于父职议题的媒介再现逻辑,即电视娱乐节目如何通过一种"民众化"的媒介再现策略对当下中国的父职问题进行媒介再现与建构;另一方面则将这种父职的媒介再现与当前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以及由这种转型所诱发的复杂的中国父职境况进行勾连,进一步批判性地检视了这种父职媒介再现所暗含的深层次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作为一个外来词,其英文为media literacy,意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它的涵义在我国学者当中并无太大的争议,即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帆 《新闻三昧》2005,(12):25-25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而与人口比例成反比的,农民的声音在电视上却是最弱的一个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捉民的声音很少在电视上听到,正在被媒介及其他话语权所湮没,这种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曹鹏 《新闻记者》2001,(3):13-15
国内媒介市场正处在空前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中 ,必须认识到 ,这种变革与发展还仅仅是个开始。从宏观的角度看 ,目前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系统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的道路与方向 ,不断有新的政策出台 ,不断有新的突破亮相 ,甚至连媒介上市走进资本市场都已接二连三地进行。过去有句流行歌词 :你们准备好了吗 ?可以说 ,近来一个时期从上到下 ,国内媒介业所做的一切 ,似乎都是在为迎接什么而做准备。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 ,外国媒介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兴趣日浓 ,而且不断有西方媒介投资专家们对中国媒介业调研考察。而且 ,据说大部分投资者或顾问专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视市场报告》(2003—2004)显示,2002年,在电视与广播、报纸与互联网的竞争中,电视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受众在电视上的消费时间远高于其他媒介。这似乎在强化着中国电视独步江湖的媒体“盟主”形象。但是在这种繁荣喧哗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代中国电视发展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末,“媒介批评”开始成为我们的热门话题。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媒介批评”学专著出版了多本,相关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热潮,以《今传媒》为代表的媒介批评刊物也相继问世。尽管与国外和港台相比,这种“热”有些姗姗来迟,但却有利于在吸取境外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探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编辑任勇胜先生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就传播学、媒介批评与媒介批评学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20.
据《新闻大学》刊文称,中国印刷媒介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三:一是报业集团化和都市报小报化趋势仍将是发展主题,敢与世界叫板的巨型报团将可能在5年至7年内出现,而且这种巨型报团绝非现时一元化的报团,而是多元化的报团;二是有关部门在近几年内对发行环节及刊号控制将更趋严格;三是经济效益好的知名企业可能介入报业,加入WTO后,新一轮的报业内部及报业与其他媒体的剧烈竞争必将掀起。印刷媒介不会消亡,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在中国,报业发展的潜在市场十分可观。我国报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