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教学历来是受专家、名师和普通教师们关注的一个经典内容,新教材把平均数放在"统计与概率"里进行教学,给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材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和比较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并着重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第一次课堂实践采取了"揭示概念--感知特征--拓展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
<正>“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要从平均数的计算转向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以及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平均数所蕴含的统计思想,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要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就要让学生与数据对话,感悟数据的魅力,而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笔者以《平均数》的教学为例,浅析如何依托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和应用数据,发展数据意识。  相似文献   

3.
<正>《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体会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价值,进而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一、挖掘原始数据的价值,萌发数据意识统计学研究的数据是有背景的,了解数据的产生背景是分析数据、寻找合适代表量的基础。笔者选择学生熟悉的学习素材,围绕原始数据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产生都有随机性,要描述其一般水平,就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数作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教学偏向于平均数的算术意义,忽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通过选取梁绍君教授平均数理解"四水平"中的前三个水平,即以平均数的"本义性理解水平""特异性理解水平""加权性理解水平"为维度,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5.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平均数的意义、特征及价值缺乏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感悟其统计价值,笔者试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利用名师课堂资源、开展认知基础调查,从而构建有深度的课堂教学,让平均数的意义得到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6.
简单的统计     
王芳 《贵州教育》2007,(3):90-95
知识与技能 1.以统计为依托,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有效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学会收集和处理有效信息,并能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思考、分析相关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预测.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需要,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 2.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平均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并通过一系列的现实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复习平均数的现实性及其价值.在实践操作中提炼出对平均数的一些独特体验,并能延伸、拓展所学知识,会利用头脑巾构建的平均数的概念解决生活巾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简单的统计     
复习目标1.以统计为依托,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有效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学会收集和处理有效信息,并能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思考、分析相关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预测。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需要,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2.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平均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并通过一系列的现实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复习平均数的现实性及其价值。在实践操作中提炼出对平均数的一些独特体验,并能延伸、拓展所学知识,会利用头脑中构建的平均数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通过复习,让学生了解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区别与联系,能看懂,会…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背景】"平均数"是统计初步知识,安排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会求简单的平均数;2.感受平均数的特征;3.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着眼于让学生感受更多平均数的特征,让学生享受更有深度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正>"平均数复习"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意义、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然而,综观我们目前的"平均数复习"的教学,还没有真正凸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一些教师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如把平均数问题当做典型应用题,人为地设计"一辆汽车上午行了5小时,每小时行60千米;下午3小时共行1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等题目,掩盖了"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的  相似文献   

10.
刘晓萍 《江苏教育》2022,(81):59-63
“平均数”的教学应立足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让学生充分体会平均数不是算术意义上的平均分,而是反映整体水平的代表量,并以此帮助学生去比较、推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此,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数据需要依托背景,启蒙统计思维不同于算术思维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技能,具有了学习简单平均数计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掌握求法"早已不是"平均数"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目标有着更高更宏大的定位——"理解其作为统计的意义,掌握求法,学会应用"。这样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平均数的真正价值,也进一步明确调整了教研方向——要揭示平均数的深刻含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变教为学,让学生建立平均数概念,并逐步把握平均数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们喜爱的春季运动会入手,设计以春节运动会情境为主线,贯穿本节课始末。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加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4.
加权平均数一课的设计思想是选择从学生身边的实际背景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以及体会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对数据赋予不同的权,从而达到不同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教师设计的3个环节上:第一,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第二,对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初步理解;第三,进一步理解"权"对于结果的影响力.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会用数据分析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要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去,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提高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教学时,不应纠结于平均数的求法上,应更重视理解其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采用层  相似文献   

16.
"平均数"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习哪些本质?平均数是数据的代表,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常用于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教学中应如何把握这些学科本质?可以"小研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研究、交流、反思中自然领悟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能反映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是统计学中很重要的统计量。往往我们在进行平均数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求平均数的方法,继而过渡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显然,这些做法无疑掩盖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统计学本质。经过反复地磨课、反思,使我对平均数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平均数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及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听课中,教学内容是平均数,老师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完成练习题,题目如下: ◆计算下面题目中的平均数.然后细心分析答案是否合理。在给希望小学捐款的活动中,各个年级捐款数目如下表:  相似文献   

19.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统计量,它的统计学意义是能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般水平)。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呢?如何将算法水平的理解与统计学水平的理解整合起来呢?笔者在教学中创设"记数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接着,借助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动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直观理解"平均数能刻画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然后,精心设计应用练习,把"平均数"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链接,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需要借助学生身边的真实数据帮助他们体会。具体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一、开展统计活动,收集统计数据分组统计要求:以5~7人为一组,合作完成身高情况和体重情况两张统计表(数据取整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