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对冬小麦幼穗分化与播期的相关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幼穗分化所经历的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且春性品种变化比冬性品种明显;决定小麦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主要是小麦幼穗分化前期,该期在幼穗分化中占时间最多,且不同品种表现一致;不同品种完成幼穗分化的时期在第早期播种中有差异,中晚期播种中无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三个品种的幼穗分化各阶段均向后推迟,在各阶段冬性品种穗分化进程推迟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对豫麦54和2个春性对照品种的穗分化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豫麦54幼穗分化前期发育迟缓,主茎与分蘖差异较大,后期幼穗发育速度加快,主茎、分蘖逐渐趋于一致,播期对豫麦54幼穗分化有明显影响,且二棱期持续时间受影响最大,其变异系数达131.64%,随着播期推迟,幼穗分化经历的总天数减少;豫麦54早播仍以二棱期越冬,和春性对照品种早播冬前幼穗分化达到小花或雌雄蕊期相比,发生冻害较轻,较耐早播;豫麦54晚播、特晚播时,主茎、分蘖幼穗分化持续时间短,幼穗发育差异大,不利于分蘖成穗和主茎形成大穗;豫麦54的最适播期为10月6日至16日。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对豫麦54和2个春性对照品种的穗分化进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豫麦54幼穗分化前期发育迟缓,主茎与分蘖差异较大,后期幼穗发育速度加快,主茎、分蘖逐渐趋于一致,播期对豫麦54幼穗分化进程有明显影响,且二棱期持续时间受影响最大,其变异系数达131.64%,随着播期推迟,幼穗分化经历的总天数减少;豫麦54早播仍以二棱期越冬,和春性对照品种早播冬前幼穗分化达到小花或雌雄蕊期相比,发生冻害较轻,较耐早播;豫麦54晚播、特晚播时,主茎、分蘖幼穗分化持续时间短,幼穗发育差异大,不利于分蘖成穗和主茎形成大穗;豫麦54的最适播期为10月6日至16日.  相似文献   

4.
选用2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亲本及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分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单棱期和二棱期的持续长短可作为衡量小麦冬春性的一个内部发育指标,杂种的穗分化进程介于双亲之间,但存在“倾早现象”;正反交间存在显著差异,组合选配中要品种的生态类型,并造反适当的正反交组合。  相似文献   

5.
播期施氮量对优质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优503小麦品种在10月5日至11月5日范围内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每晚播1天,减产4.4kg/666.7m^2。施氮量应视播期早晚不同酌情增减,在10~19kg/666.7m^2纯氮范围内,播期越早.施氮量应少,随着播期的推迟,施氮量随之增加。各处理组合的产量,以A1B4和A1B3的领先,即10月5日播种、施纯氮10~15kg/666.7m^2的产量均超过500kg/666.7m^2.其他各处理组合均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6.
对半冬性、春性、多穗型、大穗型等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进行高产栽培研究。结果表明 ,在本地区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的适宜播期分别为 1 0月 1 0日左右和 1 0月 2 0日左右 ;半冬性多穗型和大穗型品种的合理密度分别为 1 80万 /hm2 和 2 40万 /hm2 基本苗。提出了各种类型小麦品种在 6 0 0 0kg/hm2 产量水平下冬前及春季的合理群体指标及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众麦998提供适宜播期,以郑麦7698、众麦99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群体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间冬前分蘖差异大,春季差异减小,但这种差异一直维持到成熟期;播期与穗数、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0.886*.经回归分析,郑麦7698的回归模型:Y(穗数)=759.8-40.2X、Y(产量)=10827-552,7X;众麦998;Y(穗数)=568.6-11.5X、Y(产量)=10235-250.9X.在播量为150kg/hm2的条件下,郑麦7698、众麦998适宜播期为10月10-15日,此期播种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较高的经济产量和效益.播期提前应减少播量,郑麦7698最早不能早于10月5日,众麦998不能早于10月10日;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量,播期每推迟5天,播量增加30kg/hm 2,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不同播期条件下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8.
高优503小麦品种在10月5日至11月5日范围内播种越早产量越高,每晚播1天,减产4.4kg/666.7m2.施氮量应视播期早晚不同酌情增减,在10~19kg/666.7m2纯氮范围内,播期越早,施氮量应少,随着播期的推迟,施氮量随之增加.各处理组合的产量,以A1B4和A1B3的领先,即10月5日播种、施纯氮10~15kg/666.7m2的产量均超过500kg/666.7m2,其他各处理组合均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对温敏不育系小麦BNY和温麦6号(CK)的育性进行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BNY的育性显著的低于CK,BNY在不同蘖位、花位上育性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小分蘖<大分蘖<主茎,下位花<上位花,而穗位间育性差异不显著;播期对温敏不育系BNY育性有显著的影响,表现出早播败育率高,随播期延迟育性有明显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协青早A播种至始穗期天数(y:播始历期),与相应的日均活动积温(x1)、日均有效积温(x2)、日均实效积温(x3)、平均日照时数(x4)、降水量(x5)和日均相对湿度(x6)等气象因子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播始历期与其相应的各气象因子无明显的回归关系;与幼穗分化至始穗期的x2、x3、x4和x5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y=-122.1828-8.672258x2+21.81923x3+0.775297x4+0.02011268x5;与穗分化中期至始穗期的x5有显著的回归关系:y=59.6789+0.04115873x5。  相似文献   

11.
试验于2015—2016年在河南科技学院乔榭试验田进行,以小麦品系3015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的播期,研究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品系3015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早播晚播中播.籽粒中磷的含量差异显著,中播比早、晚播含量分别高9.2%、7.4%;钾素含量早播明显高于中、晚播,分别高79.7%、157.9%,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浆过程中,花后31 d之前小麦籽粒氮素含量在3个播期之间差异极显著,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其差异逐渐降低,在花后24 d,小麦籽粒中氮素含量早播比中、晚播分别高2.3%、14.5%,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建议小麦品系3015早播,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优化组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淮麦区近年来小麦冻害频发问题,选用当地两类强筋小麦主导品种(半冬性新麦19和弱春性郑麦9023),进行播期播量组合选优试验.每类品种以当地群众习惯播期为中基,差值6 d提前和推后各设2个播期处理;以当地群众习惯播量为中基,播量差值50%各设1个播量处理.结果表明:豫北地区气候条件下,半冬性小麦品种10月7日播种、播量7 kg/667m2为最优组合;弱春性小麦品种10月13日播种、播量8 kg/667m2为既高产又安全(预防冻害)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3.
17个小麦品种(系)幼胚脱分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豫麦54、百农矮宝、周17等17个小麦品种(系)的幼胚为外植体,通过脱分化培养,以筛选出脱分化特性优良的小麦品种(系)及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结果表明:出愈率在不同小麦品种(系)间差异不大,但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却存在明显的基因型效应。17个供试小麦品种(系)的出愈率变幅为82.09%-98.3%,而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的变幅为5.13%-67.5%.从形成的愈伤组织质量与数量综合分析,17个小麦品种(系)中,以徐麦038,抗条温6,豫麦49三个品种(系)的脱分化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豫北地区两类强筋小麦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黄淮麦区近年来气候变暖、小麦冻害频繁发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半冬性、弱春性两类强筋小麦品种最佳播期及晚播极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豫北高产麦区,半冬性强筋小麦品种常年的适宜播期范围是10月1日-11月10日,最佳播期为10月1日-10月15日,晚播极限是2月10日,2月份播种没有经济意义,3月份播种不能形成产量。弱春性强筋小麦品种适宜播期范围是10月15日-12月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10月25日,晚播极限是2月底,3月10日播种没有经济意义,3月底播种基本不能形成产量。  相似文献   

15.
行距配比和播期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的是不同行距配比对优质强筋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和播期对不同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沉降值、产量及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优质强筋小麦密播时产量和品质均偏优。播期的影响是:晚播有利于优质强筋小麦品质的提高,早播和中播均降低优质强筋小麦品质;但晚播产量偏低。因此,在晚播密播均能提高优质强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青贮玉米1等3个不同品种玉米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其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比较4个播期(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7月5日)对青贮玉米1、甜玉米、糯玉米3种不同类型玉米部分性状的影响。结果:晚播会使3种类型玉米的生育期有不同程度的缩短。适当的早播对株高的增加有利,但不利于穗位的降低。在生长特性上,播期越迟,3个品种的穗长逐渐增大,穗粗变化幅度较小,3个品种的秃尖随着播期的推迟均有所降低。甜玉米(T269/T271)和糯玉米(万里挑一)2个品种在6月25日的生物学产量最高,青贮玉米1的生物学产量在6月5日最高。结论:青贮玉米1应适当早播,最适播期在6月5日~15日,T269/T271和万里挑一两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在6月25日左右。  相似文献   

17.
国外小麦增产新技术一、品种混播把不同小麦品种混播在同一块地上,不仅能发挥各品种的优势,还能克服各品种的弱点,从而提高小麦品种对多变性气候条件和病害的抗性,有助于高产、稳产。要使小麦品种混播增产,在技术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宜的品种。用两个或两上...  相似文献   

18.
1998-1999年,在山西省临汾应用裂区设计法就旱地冬小麦集水补灌的播期密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因子播期A3(10月),播期A2(9月24日)与播期A1(9月17日)的产量存在5%显著差异,副因子播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最优组合为A3B2即10月1日播种,播量300万粒/hm^2,产量达3441.0kg/hm^2,该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达16.05kg(mm.hm^2),并对A1、A2、A3播期的冬前,拔节期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四个小麦品种的幼胚为外植体,通过脱分化培养,研究了影响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结果表明:小麦幼胚的出愈率在品种间和培养基间差异均不明显;但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形成量、以及绿色芽点的发生率和产生数却存在基因型效应,同时也受培养基组成的影响;培养基中添加0.5mg/L的ABA不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中添加0.5mg/L KT和低浓度的2,4-D却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沿淮地区麦茬直播播期对"绿旱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月25日-7月5日范围内,随着播期的延迟,"绿旱1号"的株高、生物产量、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及经济产量均降低,而千粒重、经济系数呈先升后降趋势;因播期推迟,导致减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在6月15日之前播种的处理较对照减产幅度较小,6月22日以后播种的处理较对照减产幅度达17.9~43.9%。因此,"绿旱1号"在沿淮地区麦茬直播要尽可能在6月15日之前播种,提早播种对增加产量有显著效果,一定要避免在6月29日后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