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起初我认为异步教学很难,毕竟我们接受传统教学已经有七年了,现在想要改变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说我们对异步教学很陌生,并没有接触过。可是经过几天的学习,我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看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是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在课前、课上和课后,又有六个紧密相连的因素,分别是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改正错误——系统小结。这主要是让我们在课前自学时认真,课后及时复习。在课上自学时又有六个环环相扣的环节,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这六个环节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2.
《朝鲜族学校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讨论稿)》的下发和一年级、七年级新编汉语教材的正式启用,意味着朝鲜族学校的汉语教学,已进入到具体实施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阶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目前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汉语教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并对此亟应得到统一的认识。一、从语文新课标与新汉语课标的比较中,应看到突出“第二语言”特点。两种“课标”一比较,我们就不难看出,汉语课标(讨论稿)的80%以上的语言表述是借用了语文新课标的语言。这充分说明这两门学科的相近性,我们应该注意借鉴语文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沈曙 《辽宁教育》2009,(5):60-62
习惯上,我们上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总是要进行整理和复习。这就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复习课。显然。因为新知的教学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平时可能比较多的关注新授课的教学。对于复习课教学有时候是真的忽视了。最近对于教学质量的关注,引起了大家对于复习课的重视,为此。教研室专门组织了一次关于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评比,  相似文献   

4.
一、高中生活与哲学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成因 当我们对普通高中生活与哲学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现状作个总体勾勒时,我们发现这门课的教学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和活力。高中生学习原理课的兴趣与积极性很低,更有甚者对原理课的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学生的厌学反过来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原理课总体教学现状的不尽人意,分析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江苏省2010年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们研究了《平均数》一课。磨课的经历让我们难以忘怀。现就“引出平均数”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谈谈我们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现在很多老师为了上一节精彩的课会花去很多时间备课,磨课。但是再怎么雕琢过的课往往还是因为听课学生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果,甚至跟上课老师的预设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我们在备课时只是关注于这节课的内容,而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因素考虑进去。换句话也就是没有备学生。而学生的各种因素往往会影响课堂生成。因此我们在备课前应该先备学生。  相似文献   

7.
在本刊 2 0 0 0年第 1~ 2合期上 ,我们与华东师大《数学教学》杂志发出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课例”的联合征稿启事 .几个月来 ,我刊收到大量的课例稿 .经过认真审阅 ,我们从中选出四篇课例在本期集中发表 .应该说 ,这四篇课例并非尽善尽美 ,但各具特色 ,有着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欢迎广大数学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就这几篇课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积极参与本次“课例大家评”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四篇课例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和评议 ,来进一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个案研究的内容 ,并对广大数学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带来一些更加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06年即将结束,我们从众多来稿中精选了九个课例,汇成这样一个“精彩课例回放”专辑,类似于做一次岁末盘点。一年来,“课例研讨”栏目在广大读者的呵护下发展良好,投稿数量与来稿水平日上日高。我们做过粗略的统计:2006年,本栏目收到的稿件高达1200余篇!但由于版面有限,每期只能刊载四篇课例,全年刊用的稿件计不过50余篇!面对诸多来稿,我们时有遗珠之憾!这次在年末刊出这一组精彩课例,也算是我们弥补遗憾的小小举措吧!编毕全年12期课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迷人的风光:各种教学风格、各类教学方法、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观点,竞相展示,姹紫嫣红,多姿多彩!当前,我们的母语教育虽然受到不少指摘,但当我们面对这些课例——这些众多行动者思考者探索的精华——我们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典型风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这样一个时代鼓与呼!邓彤  相似文献   

9.
韩耀强  王建峰 《物理教师》2008,29(10):17-18
新课程的课怎么上?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是教师们日常教学思考中最为关心的问题。首先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要更新,其次是我们的教学方法要更新,再者是我们的知识层面要更新。在“追寻守恒量”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得到有机融合,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实验设计的精巧,逻辑顺序的流畅和认识上的螺旋式上升。这节物理课的设计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有别于常规的课。  相似文献   

10.
体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提出阳光体育运动,就是为了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身体是基础,只有身体好才能工作好。学校体育的中心任务是体育教学,怎样才能把课上好这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冯俊 《湖南教育》2003,(21):29-30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时代步伐的加快,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号角的吹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在21世纪初也应运而生了!新的观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带来的是课堂的新气象。但是,课标作为一个新事物,我们如果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把它读懂、读透的话,也可能适得其反: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需要我们在热”中作一番“冷”思考。冷思考之一———从教育意识上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课标作为一个新事物,对教师心理产生的冲击波应该说非常大。许多一线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畏惧心理。一些教…  相似文献   

12.
自从信息技术课开设以来,全国各地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所专门开设的评优课比赛此起彼伏,各类展示课、汇报课也纷纷亮相。这其中不乏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优秀课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规范的教学用语、低效的教学行为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还是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每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聆听名师的课,都深受启发,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课还可以上成这榉,课堂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激情,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获取了知识。面对名师的课堂,我们感到他们的课堂无论是领先的教学理念以及独特的教学设计,还是融洽的课堂气氛和精湛的教学技艺,都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面对名师课堂,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学习呢?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这是笔者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思索中,叶澜教授的一段话给笔者指明了方向.他在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不难看出,每个方面都着眼于一个"实"字.可见,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一种本真、一种平实、一种实效.  相似文献   

15.
<正>恰似春雷横空出,慕课这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惊艳亮相,撼动了教育界,并以风起云涌之势席卷全国,迫使教师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改革的未来。2013年8月12日C20慕课联盟成立,宣告慕课正式进入中学课堂。像一抹温暖的晨曦,慕课指引探索者一路风雨兼程。这一年,我们嗅夏荷素香,赞秋菊独唱,观冬梅傲舞,品春华秋实。慕课芬芳了四季。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国家只有大学才开设专题课,中小学除了一些英模报告、法律法规讲座之外,所有学科中都没有设专题课。而在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差不多每个学科、每个班级都经常上专题课。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在中小学的教学中、特别是在中学的教学中引入专题课,对我们促进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中,由于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要想取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育实效,我们必须改正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些教师抱怨“这节课太平淡了,没有什么好讲的”.特别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中,个别教师刻意回避一些平淡的课,只选经典课、能出彩的课,这恰恰暴露了我们一些教师已经患了教材处理“软骨病”.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几剂“药方”,希望能对这种病有些疗效.  相似文献   

19.
“老师的阵地在课堂,而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是在动态中生成的,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课堂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更多取决于他的教学实践智慧。让问课成为我们反思教学的习惯,让我们从问课这一细节开始,对今天的课问一问,把明天的课想一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一翻问课所得的只言片语,串起一个个教学故事,理一理自己纷繁的思绪,理出个所以然。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 《祝你胃口好》是《吃得好吗》单元的第四课。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是在前三课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前三课的学习活动引领儿童探究了我们吃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让学生懂得了人的基本饮食结构以及营养成分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