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三个向度予以关照:“性自然论”从《老子》的“道”论出发,由“道性自然”而论断“人性自然”,呈现了《老子》人性论的理论背景;“性至善论”从《老子》的“德”论入手,由人类社会中价值理想的实现始源于至厚充足之人性的保存,来论断人性至善,凸显了人性的内涵特质;“性真论”从《老子》的“真”概念着眼,由人为之失和人文之伪来反衬人性之真,指明了复性工夫的修养路径。《老子》的这三种人性论诠释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割裂的。性自然论、性至善论、性真论三种观点的价值,在于各自关注到《老子》在人性思考上的不同向度,仅仅停留在某个向度中去理解《老子》人性论是片面的,是故务必将三者合辙并观,方能领会《老子》人性论的整全内涵。  相似文献   

2.
老年朋友最好读读《庄子·养生主》康宁《庄子》书中的《养生主》,值得一读。在庄子看来,"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一个人只要他顺应自然,即可享尽天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健康长寿。为发挥这个观点,庄子讲了一个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庖丁熟悉牛的身...  相似文献   

3.
<正>先秦人性论是中华人文理性精神发展的结晶,从周公提出“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仁”,人们逐渐从殷周时期的“帝”、“天”等至上神信仰的藩篱中解脱出来,开始关注人本身,开始对人的本质是什么,人性是善还是恶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儒家对人性论十分关注,孔子就已经有了对人性的探讨,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相近”并没有直接说明人性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从人类的共性去论  相似文献   

4.
<正> 战国是人性理论显著发展的时期,所以关于先秦诸子的诸多辩论研究中,人性问题一直是争辩的主题之一。关于韩非的人性论,学界有"性恶说"、"自利说"、"自然人性论"三种说法。笔者不揣浅陋,对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文中难免有挂一漏万或不当之处,敬请指正。韩非的人性论包括经验人性论和本质人  相似文献   

5.
裴程 《中国文化》2008,(2):173-174
尊敬的大师:大作《童心论》一口气读了三遍。您融艺术、文学、哲学于一体,学贯中西;由李赞的《童心说》人笔,谈古论今,从老庄到康德、霍金,对“童心”-“人性”-这个古老的论题,从本体论和宇宙论的高度作出新解。敬佩之余,斗胆谈谈几点感想,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钱逊"无以人灭天"、"赞天地之化育"和"征服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种态度。"无以人灭天"是中国道家的主张。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7.
赤恩 《华夏文化》2000,(4):56-57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2 5章 )庄子说 :“何谓道 ?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主者 ,天道也 ;臣者 ,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 ,相去远矣 ,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在对“道”的认识上 ,老、庄的区别点并不十分明显 ,即尊奉天道、贬黜人道 ,自人而天 ,由此可以得至美、游极乐 ,从而成为至人。当然老、庄在“道”的问题上也有某些区别 ,此处不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人学 ,关注宗法社会和人自身 ,尤其重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注重人的命运 ,关注人类整体…  相似文献   

8.
人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主题,儒家是推动古代人的思潮的主要代表,这是学界公认的观点。不过,并非所有的流派都同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那样,提出人性的界定,并对之进行或善或恶的判断与争辩。道家的庄子,似乎更致力于对这类人性论说的解构。从表面上看,庄子更有兴趣的,是物性而非人性。  相似文献   

9.
学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老庄的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为什么厌弃社会,尤其是厌恶官场的黑暗呢?许多人都认为他们想做避世的隐者,所以才有那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荀子批评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伸)”;说庄子则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这也只是他站在儒家礼仁的角度所下的评判。其实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主张并...  相似文献   

11.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他主张从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角度去把握人类生活的准则。  相似文献   

12.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核心.学界对孟子人性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见解截然相反.综合国内外孟子人性论的研究状况,大体而言有以下六种观点. 第一种是孟子人性本善说.《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说成为孟子性论流传最为广泛的理论版本.如,朱熹注《孟子》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四书章句集注》)罗安宪说...  相似文献   

13.
五千年的中华古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道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以其深造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发出璀灿夺目的光芒。道学文化肇始于《老子》的思想学说。先秦时代,老聃著《老子》,嗣后庄周及其后学撰《老子》,阐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之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遂成一家之说。《庄子·天下篇》曾评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耿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  相似文献   

14.
中华姓氏大观范世忠自古及今,中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无统一说法。《百家姓》有503个(一说560个);续《百家姓》1852个;明初吴沈编的《千家姓》收有1968个;《新编千家姓》选编了3107个;《中国人名大辞典》里搜集4129个;《中国姓氏大全》姓...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人习称外国为“蕃”(或“番”),《周礼·秋官·大行人》称:“九州之外,谓之善国”。故凡属与外国相关的人、事、物亦多冠之以“善”。古城泉州就是一个诸“善”答革之地,尤其是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宋元时代,泉州港外贸繁荣,“善商踵至”、“善舶鳞集”。“著货”山积;与此同时,文化交流亦十分活跃,“善教”人士纷纷来泉传教,“建“善寺”,把“着佛”,众多的“著客”侨寓泉州,形成“著坊”、“善人巷”;他们还在泉州建“善学”,传“著文”,播“曹俗”;有些长期侨居泉州的“善客”还与泉人通婚,生下混血儿,称…  相似文献   

16.
刘笑敢 《中国文化》2004,(21):18-23
一、“道法自然”如何读?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节,历来有不同的读法。特别是“道法自然”一句歧异更多。不同的读法就涉及不同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7.
泰山女儿茶     
自古名山产名茶,泰山自然在 其中。喜人的是,伟丈夫形象的泰 山出产的名茶,偏偏是纤纤细细、 娇娇嫩撤的女儿茶。可谓天作之 合,刚柔相济,未品其茶先获得了一种和谐的情致。 泰山女儿茶,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泰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据史籍中说,泰山扇子崖阴谷,“多青桐、曰青桐涧”,每逢初春,青桐吐绿,山民采摘青桐嫩芽精心泡制成茶,大约因其外形纤巧,味道鲜嫩清香而谓之女儿茶。又一传说:乾隆登封泰山,途中问茶,一位美丽的少女献上女儿茶,乾隆饮之,清香爽口,龙颜大悦,钦点泰山女儿茶…  相似文献   

18.
赵娜 《华夏文化》2007,(3):22-23
“忘记”、“遗忘”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时间的变迁,主体记忆的性质程度,遗忘已故去的事情实在不足为奇,而忘记的方式亦可以不必相同,有自然的忘却和故意的忘却等等,而这些在《庄子》之中却别有滋味。或许人们多把“忘”视为《庄子》哲学中的消极表现,其实,“忘”在《庄子》中是种方式,是种境界,与其对人生真理的思考是一致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庄子那个时代,以便更好地理解庄子“忘”的思想产生的原因。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纷乱不已,原有的礼乐制度、政治体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而…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管子》中《内业》、《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四篇为“宋尹学派的遗著”起,《管子》四篇就受到学界的重视,学者们从著作年代、学派归属、精气论、心气论等方面给予了关注。本文拟从心性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著于孟子与庄子之后,苟子之前,作为稷下道家代表作的《管子》四篇,在吸收孟子和庄子心性论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稷下道家的心性之学,对苟子以及宋明理学心性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老子、庄子同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思想多继承老子的哲学观念而来。历来研究多着眼于他们观点的相同之处,而注意二之间的相异则不足。作通过对《庄子》书中“道”论与多篇寓言的考论,认为庄子给老子之道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使“道”带上了明显的此岸性色彩,在悟道的途径上,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