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很多人对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中一些通假字古今字注释有异议,有人认为他把有的古今字注成了通假字,通假字注成了古今字。在此拟通过广泛的资料查询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来源、定义,找出王力和其他学者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字在注释上的分歧,并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2.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古代汉语里的一对常见概念,但在现今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对二字的界定和分类比较混乱,尤其是在中学教材中常常以“同”混淆两者的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可以仅用“同”来简单诠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古今字四题     
本文认为古今字的实质是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实际上就是区别字。古今字与古今语,一是文字问题,一是词汇问题,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异体字中的一部分与古今字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古今字和通假字可以加以区别:古今字属于文字孳乳问题,古字和今字意义上有关联,历时;通假字是单纯用字问题,通假字和本字意义上无必然联系,共时。  相似文献   

4.
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运用文字学、逻辑学的相关知识,重新审察古今字与通假字,透过音形义方面的异同表象,提出以是否是新造调为标准,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中非古今字部分;以是否是“本有其字”为标准,区分通假字与古个字中非通假字部分的理论主张。最后,肯定“古今通用”现象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比较古今字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途径和形体特点,文章得出结论: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一般含有共同构件;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一般不含共同构件.  相似文献   

6.
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琐辨 陆锡兴在《通假字管见》一文中指出:与通假字相对的字是正字。那么,什么是正字呢?我们可根据《说文解字》确立的以形定义、汉字分工的体制,用“专字专用”为准绳来衡量,符合一千八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宇词合一用字规范的、是正字;否则,是通假字。 而古今字,则是先后出现的,记载同一个词义的,在形体上有差异的一组文字。古今字中有一部是区别字。在区别字中,后起的今字,常常是正字;古字往往是与此字相对的通假字。陆文在论及通假字、古今字关系时,也正是持这种观点的。他说: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六种通行的《诗经》注释版本中整理出四类误释通假字的情况:误将借字当作本字;误将异体字当作通假字;误将古今字当作通假字;误将词义引申当作假借。另外还须将通假字与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甚至词义引申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8.
马君花 《文教资料》2010,(31):22-24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相似文献   

9.
我国汉字历经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由于社会书写需要和文人刻意追求等诸多因素,汉字中出现了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等变异现象,给后人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古代作品带来了很大不便。特别是其中的古今字、通假字的界限和区别诸问题,人们至今仍各执一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试对古今字、通假字的异同进行  相似文献   

10.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古书用字的两个不同概念,对两应严格区分。现行中学语课本对两的区分存在偏差。中学语教材对古今字和通假字处理应该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词有形象色彩,这在学术界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关于词的形象色彩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形象色彩到底指什么,其定义应该如何下,什么样的词是有形象色彩的,什么样的词是没有形象色彩的等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的角度去认识这些问题,并设法从形式上找到一定的限定性特征,将使这个问题的解决变得切实可行和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2.
离合词是不是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我国对外汉语界关于离合词研究的几种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评述,并提出,离合词是集词和词组于一身的语言单位,缺乏统一的语法特征,不能因为它具有词的性质就否定它兼有的词组的功能。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词组方面的问题。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离合词的统计数字的平均值来看,离合词中词化的部分也并未占多数。因此,不能把离合词归入词。  相似文献   

13.
由于化因素的制约,英汉词语的内涵意义存在较大差异。本先探讨了词语内涵意义的交际价值,然后比较了英汉词语内涵意义的差异,最后提出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She has a Master's degre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a Ph.D. in Australian literature. One of her particular research interests is in teaching literature to ESL students.  相似文献   

15.
“反巧言、倡讷言”是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出的说话观。文章从地理形势、家族制度、文化传统三个方面来探讨“反巧言、倡讷言”的说话观,试图揭示中国社会轻说重做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6.
由于需要,人类创造了颜色调。颜色调经过长期的积淀,往往不单纯表示颜色,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含。它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审美情趣及民族心理等。不同语言的颜色词的文化含义殊为不同,汉语中的“红、黄、黑、白”等颜色词的文化含义,正是汉族的历史、审美情趣及民族心理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Consistent results of two experiments with relatively technical, native language vocabulary, showed that effectiveness of keyword methods depended upon whether meanings of words to be learned were abstract or concrete and whether comprehension was assessed immediately or after a delay. Keywords bearing acoustical similarities to vocabulary items whose meanings were presented as sentences consistently facilitated students’ retention of the meanings of concrete items on immediate posttests. However, in contrast to recent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vocabulary having simpler definitions, thes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it may be difficult to use the keyword method to aid long-term retention with moderately complex. abstract, native language vocabulary. Parts of this study, which was partially supported by the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Bureau of General Research, were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oston, 1980.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2003年7月7日,学报编辑部邀请学院各学部主管教学科研的领导、学院第一批本科专业负责人以及准备增设本科专业的负责同志参加了研究座谈会,会议就学报今后办报的学术方向、学院在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特点、第一批本科专业的学科特色以及准备增设的本科专业建设思路展开了深入认真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学报邀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的话     
今天,我们以"历史中的个人"作为话题各抒己见,是想在前几个话题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历史文本(小说或史料)的阅读,发现并阐释隐含其中的历史真理."真理"这个词已经被我们遗忘、冷落得太久了,在一些文学研究者眼中,这个世界上和文学中究竟有没有真理可言似乎也成为一个问题.可是在我看来,无论是在历史中、在现实社会中、在文学文本和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真理都是存在的.我们缺的不是真理,而是对真理的发现和认知.  相似文献   

20.
字的齐次性     
该文研究字的齐次性,然后改进文献[1]定理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