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德国考古学家吴海博先生和王睦女士之邀,我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塔拉副教授,于1996年3月访问了德国。回国之后,友人相问:“你在德国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深有感触地回答:“是德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向往。”仅从我们往返于北京和法兰克福的巨型飞机上看,每次都有500多位乘客,其中多半是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的德国人,他们多是旅游者、留学生,以及商企界人士。仅此,即可略知中德交往之密切。在德国,我们与许多文物考古、博物馆界人士进行了交流,发现有不少德国学者能讲汉语,并且给自己起了一个有意思的中文名字。每当谈起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外文化交流》2011,(11):94-95
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策展人一行14人到国家博物馆进行交流。此行在华期间。德国策展人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新建筑和展览,并参加由国家博物馆组织的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讲座、  相似文献   

3.
于海滨 《世界文化》2009,(10):40-41
提到慕尼黑,人们会想到什么?德国第三大城市,拜仁慕尼黑足球队,BMW宝马汽车,美貌的茜茜公主……似乎有无数的光环笼罩在这个城市的上空,然而最使其久负盛名的还是那著名的“啤酒之都?形象以及每年举办的十月啤酒节。这不仅仅是德国人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游客感受德国啤酒魅力及文化风情的大盛会。谈到啤酒,不妨先简要了解一下啤酒的历史和饮用价值以及德国啤酒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慕尼黑是一座繁华、漂亮的城市。那里的人们直爽、开朗。据说在德国,以慕尼黑为中心的巴伐利亚人生来就具有这种豪爽的气质。他们常  相似文献   

5.
苍睿 《世界文化》2001,(2):28-29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科学巨人。那个时代的一些标志性科研成果——原子弹、宇宙大爆炸理论、量子物理学以及电子学,无不带有他的烙印。而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个纯理智的、说话带有德国口音、言行笨拙的教授,好像是许多电影中的一个喜剧人物,他那蓬头散发的形象使人们一眼就能认出。他曾用领带和袜子与别人交换旧毛衣和汗衫,他能用幽默而超然的态度对待掌声,他把自己称为犹太圣徒或画家的模特儿。在性格上,他既热情又冷酷。他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同时也是性情多变、较难相处的伙伴。爱因斯坦的朋友、传记作家菲利普·弗兰克…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韦伯论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拙 《华夏文化》2004,(2):25-27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法学派在欧洲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任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教授。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以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理想类型”的理论。他对于东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比较研究,对经济、政治、军事、法律、宗教和艺术的综合研究,以及在组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使他在社会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和《经济与社会》等论著。韦伯关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先行者──方以智《东西均·三徵》解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格尔的先行者──方以智《东西均·三徵》解疏庞朴公元1816年10月末,普鲁士王国海德堡大学的讲坛上,一位自称老人其实只是中年的教授,面对莘莘学子,在放言高论:"无论中国人的文化名声多麽大,典籍如何多,在进一步的认识之下,就都大为减色了!"他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8.
戴维·赫拍特·劳伦斯1908年从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在戴维森中学教书才3年多就辞去了教职,他想到德国的大学去谋一个教职。他一下就想到了他的母校诺丁汉大学的老师威克利,这位语言学教授曾在德国的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学习和教书。1912年3月底的一个早晨,威克利告诉夫人弗丽达:他以前的一个学生劳伦斯要来找他帮忙到德国的大学教书,他要请这个学生吃午饭。他说他中午前赶回来。劳伦斯忐忑不安地来到老师家。威克利一直是他敬佩的人。他曾对有过婚约的女友杰西提到过威克利:“他是我喜欢的教授,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他是那么高雅。他倚着椅子…  相似文献   

9.
他,是共和国国徽的创意者,是北京国际机场壁画的主创者,是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形象设计者,是中国装饰风格漫画的代表性画家,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办者,是出色的工艺设计家,是新装饰画的倡导者、实践者。他,更是中国焦墨山水画大师,是中国画界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山,是一部活的现当代中国美术史,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一个巨大存在……他,就是张仃。看着眼前这位已入耄耋之年的白发老人,也许你不会想到,他,有着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着风一般的艺术激情,有着踏遍千山的万丈豪情。他的一生,是个传奇。…  相似文献   

10.
沈建中 《寻根》2001,(6):46-49
在复旦大学第九宿舍院里的林荫道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位瘦小的老人在散步、沉思。这就是颇有人生传奇色彩的贾植芳教授,八十又六的高龄,犹如一棵经冬愈茂的不老松似的,更加健朗沉毅。他说:“我生平最大的收获,就是把‘人’这个字写得还比较端正。”老人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荆棘密布,极为坎坷,可谓备尝凄风冷雨;虽然老人平日常于烟酒间风趣幽默、喜交三朋五友;但是,他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人格操守和处世态度则是极为严谨、真诚的。他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人格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影戏在德国汪玉祥据说,德国观众与中国影戏的接触,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大约在十八世纪后半期,德国就有了皮影戏的演出,受到欢迎。美籍德人学者劳弗博士在其所著《东方戏剧》一书中曾记述,"在1781年8月28日德国文豪歌德的生日那天,曾用中国式的影子形象...  相似文献   

12.
“李洪涛──中国海岸的凡·高”──这是德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德国路德维希国际艺术论坛主任沃尔福冈·贝克教授今年三月精选收藏了李洪涛先生的作品后的赠言。贝克教授对画家及其作品还评论道:“以一个欧洲人的眼光看,这些绘画作品在当代国际艺术上是一种综合艺术的极佳典范。这种艺术的综合包括了对中国丰富的绘画艺术或文化的深刻理解,而另一方面它实际上又具备了欧美艺术的强烈表现方式。这种综合艺术的睿智被笼罩在艺术家强烈的激情与生动的欲望当中。”李洪涛先生受到德国权威艺术评论家如此之高的赞赏并非偶然。在此之前,美学造…  相似文献   

13.
荷兰漫笔     
云王 《世界文化》2006,(4):32-34
阴露中的绚丽 冬季的一天,和几个中国学生一道从我们居住的荷兰城市出发到德国波恩参加一个会议。一进波恩,一个同学就说,不一样,太不一样了。我说,什么不一样?他说,你看德国人穿的衣服,再看他们盖的房子,和荷兰人相比差别多大。经他这么一说,我发现果然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网》访谈节目《文化名人访》邀请参加2014年“中国当代作品译介研修对接计划”的3位翻译家——美国《红杉林》杂志主编吕红、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教授吴漠汀和加拿大枫叶出版社长桑宜川,共同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何“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在所有的"后印象派"画家当中,高更、梵高、塞尚是真正大师级的人物.但许多人都同情梵高,敬仰塞尚,而对高更却报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中央美院艺术系教授陈瑞文先生认为,这是因为"高更给人的印象较缺乏人情味,人们不能谅解他为艺术而导致的家庭离散.高更从不列塔尼到大溪地,寻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原乡,这种不寻常的行径,如果没有深刻体验到生活本质的人,是难以认同的."陈教授的分析可谓切中了要害.不过,我想只要那些对高更抱有成见的人真正读到了他在大溪地写下的随笔<生命的热情何在>一书,就会改变对高更的这种偏见并对他报以深深的理解和同情.诗人许悔之说得好:高更的一生,因为充满了热情与活力,从而使他能够看见世界、触碰世界,进而解释了世界……  相似文献   

16.
杨波 《寻根》2012,(3):36-38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仓皇出逃,亡命海外16年。他遍游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匈牙利、丹麦、瑞典、荷兰等国,自诩为遍尝百草的神农,“考察其性质色味,别其良桔,察其宜否,制以为方,采以为药”,著《欧洲十一国游记》记其海外见闻。康有为的海外游记汪洋恣肆,浑浩流转,西洋各国的政教国体、工艺制造、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靡所不记,蔚为大观。他以神农自膺,亦豪言甘愿为庖人,烹制万国美食而“同胞坐食之”;愿为画工,描摹列国风景而“同胞游览焉”。鲜为人知的是,康有为漫游德国时,与驰名天下的慕尼黑啤酒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老人曾是名大学的名教授,当年他风华正茂的时候,爱过一个女学生并使她怀孕,女生以公布丑闻相胁,教授只能让自己的独生子娶了她,女学生从情人变成了儿媳。  相似文献   

18.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本世纪德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对中国文化的爱好和对中国的执著感情,使其思想和创作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中国文化从不同角度开拓了布莱希特的眼界。他曾是白居易诗的崇拜者和知音。50年代,他将自  相似文献   

19.
一对百年文化反省的一个反省:什么逃脱了反省反而成了反省的前提?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从尼釆的一篇文章套用来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德国人缺少什么》。遗憾的是,尼采讲这样的题目用不着做譬如说德国与东方或者德国与英国之类的比较,他只是把德国的现状与他心目中的标准做一个比较,然後直截了当说出他的批评意见来。  相似文献   

20.
江南 《世界文化》2008,(4):32-33
加利是德国慕尼黑的一位富翁。他温和老实,性格内向,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一直到47岁也没有考虑个人问题。近年来,加利越来越渴望拥有一个家。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婚姻大事交给婚介所。 2007年7月的一天中午,加利接到了电话。原来,婚介所来了一位年轻女孩,他们认为这个女孩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不错。女孩名叫乔亚,家境富裕,目前自己在做一些服装生意。加利很欣赏这种不依赖殷实背景,靠自己努力追求生活的女孩,见面后,加利更被乔亚那特有的温柔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