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版本】八年级《地理》(湘教版·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课标分析】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原因;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理解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生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南极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的特点 ;②知道南极洲是个冰雪覆盖的高原 ;③知道南极洲的冰原气候特点 ;④知道南极洲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 :铁、煤、鲸、磷虾 ;记住特有动物 :企鹅 ;⑤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科学考察和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 ,知道我国对南极科学考察的情况以及我国的两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能力目标 :①学会在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定周围大洋的名称 ;②学会运用南极洲东方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南极洲气象观测资料等 ,分析南极洲的气候特征。德育目标 :①通过…  相似文献   

3.
一、说教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前几章的延续和深入。南极洲是神秘的大洲 ,它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是人类进行科研的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因此 ,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从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考虑 ,学习这一节具有重大的意义。2 .编者意图让学生认识南极洲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3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冰雪大陆、气候特点、丰富的自然资源 ,以及我国的科学考察站。( 2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运用极地地图辨别方向的能力。②理解气…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第一课时《气温分布》【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记清 1月 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及位置。2 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以及运用各种地图、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教学难点】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 ,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阅读我国冬至日与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的图、表以及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图 ,分析概括出我国冬、夏季气温的特点和成因。【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教具准备…  相似文献   

5.
任红 《地理教育》2002,(2):28-29
设计内容《概述》第二课时: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及成因、外来移民大汇集、地大物博的加拿大。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北美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及其成因,北美的人口组成,加拿大自然、经济概况。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气候图以及运用地图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对加拿大开发利用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北美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教学难点地形对北美气候和  相似文献   

6.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图版·必修第1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2课时)。【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分析:本节课标特别强调"运用地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模式图与实际大洋的分布,联系已学知识归纳出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而使学生认识洋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特点。初步学会根据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辨别方向。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在空白图上能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临近的大洲、北冰洋周围的大洲及目前我国四个极地考察站的位置和名称。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突出了地理科学的基本特点——区域性。从知识内容上看,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联性。使学生感悟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要兴旺发达,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保护旅游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分析气候成因,了解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工农业、商业、邮电、运输、文化等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及其重要性;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培养学生运用极地投影图辨别方向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气候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复杂 ,但初中学生只需了解本节所介绍的四种因素即可。本课时设计试图遵循 :联系实际、启发诱导、直观形象、增强趣味等原则 ,采用多媒体等手段传授知识。【教学方法】谈话法、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教学目的】认识气候在地理环境中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难点】某个地区的气候成因分析【教学过程】引言 :1998年河南商丘几个县的不少农民购买了一个公司的咖啡种子。这个公司承诺 ,收获的咖啡…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本区的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矿产图和各种示意图 ,让学生识记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和矿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和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炎热多雨的气候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热带草原气候知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三、教具准备 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挂图 ,自制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自制重点地名纸条 6张 ,投影仪。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读图归纳法。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 ,在第一册中我们学习了世界的分区地理 ,非…  相似文献   

12.
《冰河——极地奇景》设计初稿【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阅读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推论,提出问题,养成思考的习惯。2.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尝试进行比较和归纳,增强阅读的兴趣,感受发现的快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播放南极洲的视频资料)同学们,你们了解南极洲吗,谁来谈一谈?2.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去看看素有"极地奇景"之称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表现和意义 ;2 理解科学技术和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的能力、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空间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全球化的趋势及地理意义难点 :南北差距的扩大【教学课时、方法】教学课时 :1课时 (课余时间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方法 :网络化教学【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网络课堂教学工作室是一个包括备课、授课、课后三个教学环节 ,分别体现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设计思…  相似文献   

14.
地形和河流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是继“世界第一大洲”后,使学生会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第二节课,因此,教与学的活动重视对学生进行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地形”这个要素主要方法和使用学习工具的指导。本节内容可分三部分:亚地形特点”、“亚洲地势特点”、“亚洲河流分布与地形的关”。本节课时为2课时。2.学生情况的分析:在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地图”这分内容中,学生虽然学过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但第一次接如此复杂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且要从图中读各种地理要素,并且分析总结出一个区域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对学…  相似文献   

15.
<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刘和珍等青年的爱国情怀2.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高标人格【教学重点】1.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时代意义观照2.作者为正义呐喊的大无畏精神探析【教学难点】1.理解和探究文中有丰厚意蕴的语句2.探究鲁迅作品“忧愤深广”的特点【教学方法】点拨启发对话互动合作探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幸的是,  相似文献   

1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材分析】包围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本章主要探讨大气运动的发生、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等。教学时间安排8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  相似文献   

17.
谢念先 《地理教育》2013,(Z2):94-95
【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3.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2.季风与降水。3.我国的气候特征。【难点】分析地形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学法指导】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戈冬莹 《学语文》2023,(1):18-22
<正>【教学目标】1.积累三篇典范游记散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丰富文言文素养。2.品味精彩语言,赏析表达技巧及艺术效果,涵养语言读写与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欣赏精彩片段,鉴赏景物描写的技巧。2.领略山水之美,体悟作者寄寓山水之情趣。【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方法】研讨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设置)近期,我们学校的旅游社团制定了本周的活动主题:“与古云游,参乎造化”,即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与古人同游,欣赏大美自然。  相似文献   

19.
“地理答题模型”是指可以揭示地理问题的逻辑构造的模型,是对地理问题展开具体、全面分析的武器和框架,也是“导出”地理问题答案的“引线”。模型1地形特征分析地形种类地形起伏海拔高度分布特点【题例】西南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地面崎岖,海拔较高,山河相间。模型2【题例】南极洲气候成因分析:模型3河流水文特征水量:降水状况水位:气候结冰期:气温状况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题例】黑龙江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黑龙江流经湿润、半湿润地区,水量丰富;由于积雪融化和降水,有春汛、夏汛,汛期较短;流域内森林茂密,含沙量小;纬度高,位…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学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