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农村学校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  相似文献   

2.
关于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学科课堂教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是关键。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要反映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设计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效率。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在设计上下功夫。传统教学设计所形成的教案,主要是从方便教师“如何教”的角度入手,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安排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学的法子,就是教的法子。”当代教学倡导以学为本,要求教要为学服务,树立知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学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改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普遍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气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不难发现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几个误区:误区一:合坐就是“合作”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其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的同步变革,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接受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变“单打独斗式学习”为“合作互动学习”、变“知识学习”为“多元智能学习”。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设计教材者”。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教”教材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结果,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其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丁老师在“时、分的认识”教学中,不按知识顺序“由上而下”进行教学,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注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和材料。如果学生继续用以前习惯了的学习方式,靠参考书、靠教师来把握学习的重难点,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引导学生由被动地学习英语到主动地学习英语,逐步齐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怎样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其中之一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研究学生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教材,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教书与读书     
似乎老师们都已习惯了“教书的”这一称呼。台湾著名学者郭春兴教授曾问一老师:“你是干什么的?”那老师答道:“教物理的。”郭教授纠正道:“你应当说教学生学物理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老师着实在“身体力行”着这样的一种角色:教书者,教授书本知识也。教师们用的书,无非是课本、教参及辅导材料等等。走进英语老师的房间,也许你能看到的就是一些英语教学方面的书,如果还有的话,那就是尘封已久的读大学时的教材了;随意翻翻语文、历史、政治等老师书柜上的书,也许你很难找到一本数、理、化方面的书;反之亦然。我们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种理念的实施往往靠课堂教学来体现,而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帮助、合作,应向学生提供真正理解知识社会的钥匙,引导其学习,促使其终身学习。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课堂教学应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最新学习理念。这一理念改变了原来的“知识本位”为“以人为本”,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习得”转到了“人的发展”。这既是对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请君入瓮。现在,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第四个年头。教师努力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进入教材,发现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不小的进步。然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育者必须放下手脚。这就要求教者明白“自主”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1.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本文阐述了构建“自主探索学习”式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小学科学课,是课程改革的一门新课程.我认为上好科学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手中的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3.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基本理念.要落实这一基本理念,必须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建立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以及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归宿和宗旨。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其作用既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与二次开发上,更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导作用上。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核心资源,因此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活用教材——“用”教材“教”。其最终目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从而达到由“教”走向“不需教”、从“学会”走向“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叶刚 《教学与管理》2004,(11):35-37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艺雕琢上也要“自主、合作、探究”。“同一堂课”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它是指几个教师共同选定同一篇教材后,“个性化”地设计并施教,在“互动”的观摩、品评中提炼教艺、反思不足的一种校本教研策略。其操作“三步曲”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课改以来,教室里的掌声越来越多了。每次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总是听到教师鼓动性的话语:“说得好,掌声鼓励。”于是,伴随着有节奏的掌声,全班响起了“嗨、嗨,你真棒”。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掌声中坐下来了。面对着激情的教师和面部表情、鼓掌劲头不一的学生,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这样三幅画面。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课改以来,教室里的掌声越来越多了。每次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总是听到教师鼓动性的话语:“说得好,掌声鼓励。”于是,伴随着有节奏的掌声,全班想起了“嗨、嗨,你真棒”的称赞声。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掌声中坐下来。面对着激情的教师和面部表情、鼓掌劲头不一的学生,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这样三幅画面。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以前,我们看一堂课的效果.就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教学目标、过程、方法、语言、板书、教态等.过于关注教师讲得好不好,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践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20.
吴燕 《考试周刊》2011,(63):15-1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教育家陈鹤琴之口.我比较赞同他的观点。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课堂教学就是他的主阵地。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师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师生脸上的笑容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