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告庙·封禅     
古人很重视祭祀,祭天地,祭社稷,祭祖先,祭各种神物,五礼中以祭祀为重。“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周礼·天官·大府》)国君如不重视祭祀,就要受到责难。商汤征伐葛圆,武王讨伐纣王,都是以此作为对方罪状的。告庙和封禅是古人祭祀的两种主要形式。告庙,庙是祭祀祖先的屋舍,里面安放着祖宗的牌位,也称祖庙,宗庙。起初,天子、诸侯等有官爵者才能建庙立祀,至唐宋以后普通族姓始有家庙。建庙多少也有规定;天子七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  相似文献   

2.
中秋节     
在中国的传统佳节中有一个很美丽很浪漫的节日,是专门给月亮过的,那就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那我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呢?原来中秋节和中国古老的秋分祭月有关。秋分祭月也就是在中国农历的秋分这个节气的夜晚,古代的皇帝要到专门的地方去祭月。北京有著名的月坛公园,那里的"月坛"就是古代皇帝祭祀月亮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周礼》所载大师礼有自成体系的祭祀内容。按照时序,这些祭祀可分为出军前、军中和还师后的祭祀三个部分,包含祭社、告庙、设军社、齐车载主(军社和迁庙主)、祭行神、祭上帝、祭山川、献捷礼等。祭祀对象上,天神、地祇、人鬼皆有,涵盖了国家祭祀系统主要的神灵。这些祭祀本质上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祭祀神灵以获得福佑是人为建立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国家的权威和军队的威严来构筑和解释的,它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供了重要保证,也有利于巩固天子与诸侯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秋节的历史渊源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考证:“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迎夜寒”,大概就是指古人崇拜月神和先农祭祀的典礼。东汉《礼祀》也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所谓“夕月”。就是指当时帝主“秋天祭月”的特殊礼仪,与我们现在的“中秋节”含义有本质不同。魏晋唐以来,皇亲帝戚和达官显贵们才逐渐将祭月礼制扩大化,进而演变为一种兼容“祭祀月神”和“饮酒赏月”为一体的习俗,据唐《开元遗事》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但此俗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安史之乱后,南北民间才逐渐形成祭月拜月风俗。每到这天,人们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甜饼来祭祀月亮神,藉此表达对月亮神的一片虔诚;祭供  相似文献   

5.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神:天神。《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社:传说中的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从示,土。”后来作为祭祀社神之所。《礼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祖:祖庙,奉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声。”祀:祭,永久祭祀。《说文》:“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祝: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  相似文献   

6.
山岳信仰是古老的世界性信仰,中国很早就发生了关于山岳的神话、信仰与礼敬行为。山岳祭祀是中国传统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山岳祭祀经历了原始自然崇拜、神秘王权确认与帝国江山社稷保障三个阶段。人们由被动膜拜山岳,到主动册封山神,再到要求山神为我所用,山岳巍巍万年没有改变,但人与山的关系却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今人的山岳观念较之于古代人的山岳观念无疑有重大的改变,人们对于山岳已经由崇拜信仰转变为尊重感恩,因此祭山礼俗发生改变理所当然。如果在重视继承传统礼俗中的有益的祭祀原则与仪轨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社会伦理意识与民族文化建设需要,在复兴祭山礼俗过程中对传统礼俗进行适应性或者说选择性的传承,则既尊重与继承了传统,也遵循了当代社会的文化逻辑,是传承中的更新,符合文化演化法则,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五臧山经》是古代巫师祭祀山神的祀典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祭山祀礼没有特定的时间,祭品简单且大体相同,祭祀仪式与程序简省,祀礼亦无明显的等级差别,它反映出了古时祭山祀礼的古朴特征。至今一些偏远地区仍然保留着这一风俗,这是远古民间祭祀的现代遗存。  相似文献   

8.
"器"字的本义应为"以犬在石头之间祭祀",起源于古代的犬祭。通过关于犬祭的文献记载、民俗证据、考古证据、字形旁证等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论证,深层阐释犬祭祀文化背后的深层原因,纠正长久以来各字典辞书援引《说文》字形释义的错误,为今后字典辞书的编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祭祀礼俗是民间信仰和官方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地方祭祀系统中,官民共祭一方良吏、同守岁时宜忌,颇多相融;同时民间又有独自的祭祀对象和方式,某些祭俗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官方意志两相悖离,亦多冲突。针对不同的民间祭俗,汉代地方官吏采取了适当利用和大力限禁及个别支持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得一方政治稳定,民情官意互动相谐,体现了传统社会地方政治运作中"官民共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原始社会先民的自然崇拜以对天体中的太阳和月亮为标志。这种崇拜正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代的思想文化的反映。千百年来,国人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祭月、拜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秋节中极富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中秋节也是生活在海外各地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他们是中外友好的桥梁,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受汉文化影响,亚洲各国也有近似中秋节的活动,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习俗不同,形式多样化。尽管如此,这些风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相似文献   

11.
文化因素在翻译研究中一直是不可避免的课题。由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成为翻译中的难点,而祭祀礼俗术语属于化专有项的范畴,因此对祭祀礼俗术语的翻译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史记》中的祭祀礼俗术语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汉学家Burton Watson和William H.Nienhauser,Jr.在祭祀礼俗术语英译中所采取的翻译技巧,以对未来译者有所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林偕春是明代著名的漳州先贤,他不畏权势,刚直正派,举贤任能,并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逝世后被百姓奉为神明,建庙祭祀,尊称为"太史公",成为一方保护神。随着漳州百姓历代迁移到台湾、东南亚等地",太史公"香火也遍及台湾各地。林偕春文化逐渐成为两岸民众往来交流的"心桥"。  相似文献   

13.
<正>月球,俗称月亮,又称月,在中国古时又称玄兔、婵娟、望舒,距离地球38万公里,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自45亿年前就一直守护着地球。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只能借助太阳的光照亮地球,所以有人说: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只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时,全世界都是真实的,只有月亮像一个梦。  相似文献   

14.
玉在《诗经》中有多处是被用于祭祀、祝寿,与当时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诗歌文本对这些用玉祭祀、祝寿意象进行了解读,以期展示周人祭玉的礼俗观念,探析祭祀祝寿之玉意象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而说明它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诗经》时期传统文化习俗的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5.
偶然中,我读到一些关于中秋来历的话: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因为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祭月赏月的最佳时节。中秋吃月饼,因为"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指出,殷墟祭祀卜辞里常见的"遘"字,指的是一种祭仪,意思是迎遇鬼神。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遘"字句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这种句子的主语是"王",但经常不出现;其主要动词即是"遘",其用法是为动,同"王宾"卜辞中的"宾"是一样的;"遘"的为动宾语一般是动词语:或者是祭祖动词,或者是祭祖动词词组;"遘"的状语和补语都是表示时间的:或者由时间名词充当,或者由祭祀动词语充当。本文还指出,作"遘"的为动宾语的祭名,常常是用牲法;而作其时间修饰语的祭名,其举行的时间多是固定的,不是用牲法。  相似文献   

17.
一、头衣(冠、冕、巾)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持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用以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冕,从月(即古帽子)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廷,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天子有十二旒。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释名》上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绡头、幅巾、帻。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唐朝时,巾又称幞头,以纱为之,因为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  相似文献   

18.
晚唐五代作家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暨武夷茶文化史上最早的咏茶诗,对研究福建及武夷茶文化早期历史极具文献价值。诗中的"地仙"所指,学界大多释为"作者自指",也有学者推测徐夤诗中的"采摘新芽献地仙"是"一种祭祀茶神的仪式,所祭或为陆羽否?"其实,徐夤诗中的"采摘新芽献地仙"句,确为一种祭茶仪式,只不过所祭的"地仙"并非"陆羽",而应为武夷仙人"武夷君"。  相似文献   

19.
月之距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一个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年代,多少人对月咏叹,留下了无数的千古绝唱。月光是月亮的长发,犹如丝丝细细“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垂柳枝,直垂到窗台上,给整个大地覆上了一层薄薄的寒霜,恍惚问,拉近了万水千山的距离。苏子与客泛舟赤壁,诵明月之诗,  相似文献   

20.
[春节的由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