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桂香 《都江学刊》2001,13(4):17-20
“阿Q”作为一类人物形象或精神的代表,随其母体《阿Q正传》的问世,已在长达近世纪的历史长河里,强烈震撼着千千万万读心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从虚实两方面讨论了“阿Q”生命力长盛不衰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亍,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  相似文献   

3.
“双面”阿Q     
现行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名作《阿Q正传》的第二章“优胜略记”和第三章“续优胜略记”。在谈到这两章中的阿Q主要思想性格时,无论是教材还是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4.
说“Q”     
《阿Q正传》中,侯外庐先生认为“Q”是“Question”(问题)的第一个字母。“阿Q”即用来反映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而通讯工具QQ则与网上寻呼ICQ(英文“I seek you”的谐音)有关。这两种“Q”前人已讲过,我同大家谈另外几种“Q”的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艺术典型,《阿甘正传》与《阿Q正传》都是先小说后电影,形神兼具地活在世人面前,但是它们却塑造出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人物角色。文章旨在通过对两个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奉劝国民早日摒弃自我陶醉的“精神胜利法”,即阿Q精神,将阿甘主义中的“巧克力哲学”等进一步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新希望新目标。  相似文献   

6.
《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与《上海宝贝》中的天天这两个不同本中的人物形象,超越时空地表现出了明显的相似性,这使得他们具有了符号的阐释意义,即他们是与物化世界相对立的“精神性存在”的象征;而他们只能以“失语”形象呈现出来,这是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和20世纪末中国相类似的化语境及身处其中的都市“边缘青年”、“新新人类”共通的一种情绪体验;同时,由于作所持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的差异,人物形象的隐喻也不尽相同,这使得两个本的立意有了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7.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9.
本从“阿Q精神”中的“精神抚慰”出发,与《庄子》集中的“精神抚慰”相对照,提出二的共通性。通过对比。指出阿Q是庄子的通俗版,庄子是阿Q的理论版。  相似文献   

10.
李建设 《现代语文》2006,(11):63-63
说起现代学的名,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阿Q正传》了,这篇小说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塑造的旧社会农民的典型——阿Q,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形象。而当代作家高晓生创作的名小说《陈奂生上城》则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农民陈奂生的形象。两篇作品写作的时间虽然前后相差逾半个世纪,但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家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通过人物对主旨的表达,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