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玮  仄平 《语文知识》2005,(12):25-25
“异称”是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借助异称塑造形象。鲁迅《阿Q正传》中阿Q宣布投降革命党后,赵太爷以巴结的口吻称他“老Q”,阿Q没有理,赵秀才只得直呼其名“阿Q”,阿Q站住了,歪着头问道:“什么?”于是赵太爷又称“老Q”,赵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相似文献   

3.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4.
自从半个世纪前《阿 Q 正传》问世以来,对于阿 Q 的典型性,人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阿 Q 是“劳动人民中一种消极的典型”;阿 Q 是“流浪雇农的典型”;阿Q“既代表农民,也代表一般士大夫,是非常广泛的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典型”;阿 Q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丑陋和苦难所构成的一种奇特的精神现象的拟人化”;是“中国人各种劣根性的结晶体”;阿 Q 是辛亥革命时代的“一个一般的社会典型”;阿 Q 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有的甚至说“阿 Q 是一个千面的机械人”;等等,  相似文献   

5.
阿Q野史     
徐小艳 《现代语文》2001,(10):11-11
阿Q,阿Quei,全名赵阿Quei,鉴于目前学校里阿猫阿狗堂而呼之,甚至于“屎豆”这类不登大雅之堂的称谓也滥用起来,愚以为:呼之一声“阿Q”实不为过。就化水准而言,当代“阿Q”比鲁夫子笔下之“阿Q”有过之而无不及:虽则那原版“阿Q”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他进过学堂吗?没有罢!这便值得如今六岁半便进学堂的“阿Q”得意不已了。  相似文献   

6.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8.
王海 《华章》2012,(21)
鲁迅先生在1921-1922年创作了《阿Q正传》,作品中的“阿Q”形象世人皆知,所衍生出的“阿Q精神”更是影响深远.本文从现今的一些社会现象重新论述了前人早已有之的论点:“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是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阿Q精神”确实随处可见,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本文同时从唯物主义的辨证论出发,论述了“阿Q精神”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其消极的一方面,并且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本文试从“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阿Q精神”消极作用大于积极的一面;“阿Q精神”也有着积极的一个方面论述随处可见的“阿Q精神”.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     
一、课文悟读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问世以来,在研究它的一系列课题中,研究者对阿Q是怎样—个人物、阿Q典型性格的问题及其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各家之说,不无一定的道理,本刊将其讨论的情况概括地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时参考。一、关于阿Q的典型形象问题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本从“阿Q精神”中的“精神抚慰”出发,与《庄子》集中的“精神抚慰”相对照,提出二的共通性。通过对比。指出阿Q是庄子的通俗版,庄子是阿Q的理论版。  相似文献   

12.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13.
朱德民、郝胜道二同志的《阿Q精神之我见 》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载本刊1981年第1期),试图“从逻辑的角度”,肯定“阿Q精神应包括积极的一面”,不赞成全盘否定阿Q精神,认为“把阿Q视为落后的农民”“未必妥当”;“从事实的角度来讨论阿Q精神”,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那个时候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斗争方法,是一种朦胧的自发的革命倾向,是精神的反抗”.这些观点,前者是对过去有些鲁迅研究者相同观点的发展,后者则基本上重评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当说,《我见》对于《阿Q正传》这部“旷代的文章”(郭沫若语)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是比较新鲜的,这种大胆求索的精神也是值得欢迎的.可是,掩卷深长思之,尤其是重读《阿Q正传》之后,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我见》之论,新则新矣,然而远远难于引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4.
关于阿Q是什么典型的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其中对于阿Q是不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的论争,意见也很分歧:有的认为阿Q就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不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只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如果把阿Q看作“国民性翁点”的典型;那就等于说阿Q是超阶级的典型,就是宣传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等等.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显然不是我们所能胜任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经常遇到这些问题,现在只是权作学习,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偶尔见到一篇中学生作文,其中有一段话:“求幸福,有时就要有阿Q的精神。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人。然而,今天的我们,在困境中不妨把阿Q作为一个榜样。原来,阿Q也是幸福的。”以此作为“幸福在于心”的论据。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目标】1.把握阿Q的形象特征以及未庄的文化环境。2.理解阿Q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意义。3.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教学过程】[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先来看看小说的结尾(PPT显示,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阿Q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尽管这最后的结局似乎仍带有喜剧意味,但无论如何,生命的消逝总是令人叹惋的。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PPT):1918年,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21年,《阿Q正传》横空出世,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再次听到“救命”的呼声,只不过这次需要被救的对象是阿Q。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的性格本质是由“奴隶意识”和“帝王意识”构成的。阿Q是一个象征符号,他是对中国人的高度的精神本质的象征,而且未庄的所有人都与阿Q在精神本质上一脉相成。《阿Q正传》采用的是一种反讽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享誉世界的名,它所塑造的“阿Q”已经成为社会共名,成为原型人物。除了阿Q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假洋鬼子”钱大少爷。  相似文献   

19.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又怎私说呢?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相关结论,重新对“精神胜利汪”与“革命”及其关系进行新的定性,定位阐释,从而对阿Q典型系统整体及其之所以被说不尽的谜底给予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20.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