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致云雀》被视为雪莱的抒情珍品,对该诗的解读因此常聚焦于抒情特质。品读全诗,不难发现雪莱不仅借云雀抒情,更借云雀书写自我的诗学理念和美学思想。《致云雀》的诗行、意象、情感无不洋溢着浪漫主义美学光辉,饱含雪莱诗作独有的理想情怀与唯美气息。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特殊体裁,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思想情感丰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很难做到完全对等的翻译再现。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会直接影响诗歌文化信息和意境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本文在文学翻译悖论和诗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概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结合实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加强对诗歌翻译的鉴赏,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赏析王维《渭川田家》的三种英译文,对唐诗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以及散体、韵体译诗问题做出思考,认为译者只有从整体上掌握原诗的命脉,在措辞和句式上进行精心选择,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独立意义和内在生命的译品.  相似文献   

4.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不同译者对原著的期待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有不同之,因此译文也会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影响.本文试参考、比较《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一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历来是汉诗英译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那些基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段,更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红楼梦·金陵判词》的修辞翻译为例,就四种英译里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讨,以期对古典诗歌中修辞格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黄娜 《考试周刊》2010,(7):34-36
本文通过比较三个《爱玛》中译本,从原作和译作及各个译作之间在风格、语调、翻译方法变化的形式、标点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细微差异上探索了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讨论了译者在翻译《爱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解最红 《考试周刊》2014,(81):23-24
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俄国著名文论家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的基本特点。巴赫金借用音乐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存在多声部现象。其实,在抒情诗歌里我们也会发现这种多声部现象。美国著名学者庞德曾说:诗歌中的和谐实际上就是指“不同音调的声音同时出现”。笔者以雪莱《致云雀》一诗为例进行分析后发现这首诗歌呈现出多声部现象。《致云雀》可看作一首交响乐。它共有二十一节可分为五个部分。第1-6节是一个前奏。诗人首先用小号奏出云雀酣畅淋漓的乐音,向人们昭…  相似文献   

9.
石蕊  沈传海 《海外英语》2013,(7X):126-127
随着翻译活动的深入与发展,译者的地位逐渐提高。我们鼓励翻译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亦是如此。通过对儿童文学《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从两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两个译本中的发挥,最后指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在原文与译文间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灿烂诗篇,它节奏明快、优美和谐,充分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和光明,追求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决心和抱负。  相似文献   

11.
雪莱创作的大量的广为人知的诗歌,备受中国翻译界学者的青睐.中国译界学者对其诗歌翻译以及译文的研究源源不断.其创作的小众诗歌A Song,译文版本也不计其数,并且中国学术界对其名家译本的研究也从未停歇.纵观此诗歌的名家译本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于鉴赏译文的诗歌意象,以及分析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的迥异,缺乏从译者差...  相似文献   

12.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它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诗歌翻译,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研究方向,被视为文学翻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都就其性质、标准、方法、技巧等方面对诗歌翻译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然而,作为翻译活动主体之一的译者,却是近年来才引起译界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对整个翻译过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正在探索中的课题,本文试从诗歌翻译这个跨文化活动中来探究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却将译者边缘化。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该小说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对翻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惠杰 《海外英语》2011,(9):233-234,258
该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对比了诗歌《长恨歌》的几种英译,论证了互文性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进入所译文本之内,寻求互文关联,又要能够跳出到文本之外,进行再次创作。译者不仅要充分识别原诗歌中的互文指涉,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地位对原诗进行一定的改写(rewriting),才能使译文忠实表达原作内涵,同时又能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从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入手,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所体现的三个方面。即译者的主导作用,译者的主体意识,社会环境对译者的影响。通过对比评论《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一些句子的译法进一步展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运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三者关系入手,旨在通过对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的研究,探索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等主观因素对于译本、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古今以来,不论中英文,诗歌翻译因其难度之大在翻译界长期处于留白阶段。大量好的现代英文诗歌因此无中译本可借鉴,因此沦为翻译和文学领域的空缺之地。本文试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20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One Art中译本进行对比,用译者主体性理论探讨译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及再创作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为现代诗歌翻译提供初步借鉴,从而帮助提高读者对鉴赏英文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深入了现代英文诗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杨晓丽 《文教资料》2011,(13):33-35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阿瑟.威利的译作《猴》为例,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分析考察《西游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三方面。本文通过古典诗歌的两个具体译例进行分析,说明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给译者以更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