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相似文献   

2.
张海法 《教学随笔》2010,(10):27-30
中考真题 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相似文献   

3.
【文题】根据要求作文。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相似文献   

4.
“行”是一个美丽的字,我想把它送给你,顺便也想戏称你一声“行者”。行者不免令人联想到孙悟空,不过,我要说的行者就只简单的指“行路之人”。  相似文献   

5.
1933年7月,陈寅恪应邀为清华大学代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题目,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此外,陈寅恪还拟了一道对子题,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道对子题后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趣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云乡和吴小如对这个“孙行者”对子题的标准答案进行了一番争论,邓云乡的《也说“孙行者”》认为“行”应读去声,所以“祖冲之”应是绝对。  相似文献   

6.
(一)《西游记》选段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  相似文献   

7.
在孙悟空原型研究中,日本学者针对猴行者“猴”的身份特征,曾提出一种“佛典说”,即认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乃是由佛教典籍(主要是密宗典籍)中的猴形护法神将转化而成。如太田辰夫先生认为,猴行者有“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称号,而这个称号中的“八万四千”,正是佛典中常用的数目术语,如烦恼多称为“八万四千尘劳”,  相似文献   

8.
神通广大的孙行者,是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角色。我们专做儿童工作的小学班主任,能否向孙行者学点本领呢?能!比如,可以学点“钻心术”,加强工作的针对性。班主任只有发挥孙行者钻到铁扇公主肚里的能耐,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一次课堂小考,我班朱敏杰同学的钢笔不翼而飞。  相似文献   

9.
总想对教师这个职业作一个形象意义上的对照,思来想去,便觉得“行者”一词是最妥贴不过的了。 师者如行者,永难停歇下行进的脚步。路途漫漫,无休无止。征途的恢弘、壮阔与生命的渺小、纤弱似乎注定了行者生命历程中的沧桑。  相似文献   

10.
以人名而成的对联由于构思奇巧,内容独特,在对联创作中,很少有佳作面世,要有也是偶尔得之,因此,显得十分珍贵。笔者在古今联海中,海底捞针,寻觅了几幅佳联,与读者共赏。孙行者胡适之此联是人名联中流传最广的一联。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时,陈寅恪以“孙行者”为上联考学生,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周祖谟对以“胡适之”。上联“孙”为姓,“行”动词,“者”虚词,又巧妙化用苏轼《赠虔州术士谢君》“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上联双重相嵌,实乃高难度之出句。下联对之也确实不易,“胡”姓,“适”动词,“之”虚词,又巧妙用音韵…  相似文献   

11.
文题: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一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12.
校长如何成长?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十分关切的问题。有人说校长在读书中成长,因为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能提高人的品位;有人说校长在思考中成长,因为“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深刻;有人说校长在实践中成长,因为“行为知之始”,实践之树常青。我认为这些说的都有道理,都能给人启迪。但我个人认为,研究是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必然要读书,要思考,要实践。研究者,必然是思考的行者,是探索的行者,是总结的行者。研究,使校长走向教育家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孙双金 《江苏教育》2007,(17):53-54
校长如何成长?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十分关切的问题。有人说校长在读书中成长,因为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能提高人的品位;有人说校长在思考中成长,因为“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深刻;有人说校长在实践中成长,因为“行为知之始”,实践之树常青。说法都有道理,都能给人启迪。但我个人认为,研究是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必然要读书,要思考,要实践。研究者,必然是思考的行者,是探索的行者,是总结的行者。研究,使校长走向教育家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主题是“可贵的亲情、友情”)的一篇精读课文。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创新不是可以人为培养的,相反,创新来自于孩子的缪斯本性,并成为孩子的本能力量和生存方式。顺应创新的本然应该是“让歌者唱”、“让思者想”和“让行者走”。  相似文献   

16.
追求类考题     
追求类话题作文,是中考作文常考不缺的内容,如2010年浙江温州市“做一个‘行者’”、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勇往直前”,2009年湖北孝感市“求索”,2007年四川成都市“完美”、江苏无锡市“我在——的引领下”等。  相似文献   

17.
30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进入了大学的“神圣殿堂”,转而又来到中学的“雅典园”。几度徘徊,依旧在历史和历史教育的坡途上游走攀援。即或也曾偶获心得,也算是刍荛之言,聊抒一己愚见而已,不敢妄言进入了历史教育的堂奥。岳飞尚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人生感叹,一个学步的行者,更不敢枉自窃喜。毕竟,行者所能涉足的“疆域”是有限的。然则,智者的思想之光将突破“疆域”的藩篱,在无涯的瀛寰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相似文献   

18.
“生民视角”是华裔美国作家通过界定、书写和明确华裔美国人的身份,以便对抗东方主义主流话语强行赋予华裔美国人的文化形象,来实现“还我美国”的社会政治目标。汤亭亭借助赵健秀所提出的“生民视角”看到的华裔美国人的实际问题,在《孙行者》中为怎样才能实现“还我美国”这一最高目标提供了一个答案。汤亭亭在《孙行者》中对阿新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华裔社区的建构和华裔主体的构想,触及了建构华裔身份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9.
穆时英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进行叙事,这个“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叙述功能,它反映了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我”是孤独的行者,一个被孤立和隔绝的人。  相似文献   

20.
在合肥市梦园小学,提起“王崇霄”三个字,可谓人尽皆知,似乎每个同学都乐于分享他的故事,他是大家口中的“大队长”“行者”“文艺天才”。他究竟是怎样一个叱咤校园的传奇人物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