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学习了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后,学生理解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了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因此,学生对个体城市内部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从城市的群体上进行分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媒体选用、教学实施三个方面,探讨教师贯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素养"信""达""雅"的实现办法。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地理教学和学生的教育实习中发现现行的中学课本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的“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各位专家和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培养学生运用我们生活的乌鲁木齐市,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乌鲁木齐市地域结构的素材,通过思考、讨论,阐述城市地域的一般规律,并解释形成原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分析教材,读懂教材,领会教材的精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科学素养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中心概念。科学素养理念在理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落实情况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笔者整理出当下以科学素养为视角对"正式课程"分析的两种理论模型:"课程重点"和"课程平衡"。本文对两种理论模型及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介绍、评述与比较,希望为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理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冯丹 《地理教育》2011,(3):15-17
一、知识构建 分析课程标准“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简称:“不同规模城市”),关键在于两方面,其一是了解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其二是明了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群,不是单一城市个体。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区域中的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胡适的《我的母亲》(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简称"人教版",下同)中有这样一句话:"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其中,"穈先生"的注释发生了两次变化。2002年12月第1版是:[穈(mén)先生]胡适小时候的名字叫"嗣穈",爱称"穈儿"。后来,课本修订改为[穈(méi)先生]胡适小时候的名字叫"嗣穈",昵称"穈儿"(2008年7月第3版)。这则注释有两个变化,其一是将"爱称"改  相似文献   

8.
"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涉及的概念,也是高考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但对于"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却存在分歧,这给地理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与困惑,学生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或判断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本文试图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提问形式,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探究,以期能够解开这些困惑。一、主导因素只有一个还是有多个主导因素是指对事物的形成或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9.
"聚落"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是高考地理学科命题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针对"聚落"中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城乡空间结构与规模结构这两个微专题分别从高考解析、知识精要、真题透析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为复习备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专题纳入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次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出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图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四套实验教科书都非常重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编写,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体现出教材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物理高考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匹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的匹配性,构建了检验的标准,包括教育的目标,知识的种类、知识的广度、知识的平衡以及知识的深度。通过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匹配性检验,说明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全国高考物理考试大纲的匹配性是高度吻合的。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起源和演进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课程标准起源干课程设置和管理上明确化和规范化的需求。英国《1862年修正法》是法定课程标准的最早文本之一。历经“初期”、“中期”和“近期”3个时期150多年的演进,尤其是最近10多年的迅速发展,课程标准文本已趋干成为结构和功能都相当完整而开放的体系,并逐步从一般的课程设置与管理工具,转变成同时也具有引领和推动课程发展与变革的强势功能的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手段,成为课程体系和课程活动的“主轴”。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知识论前提,澄清其能指与所指有利于地方课程价值的充分实现并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变依托外部行政指令的外推式开发为依托开发主体内在驱力的自组织开发。目前,地方课程开发主体对地方性知识之认识存在多向度上的误读:第一,囿于偏狭的“地理空间”理解其适用地域;第二,理解其形态与价值上的形而上学倾向;第三,地方性知识主体被窄化为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方人”。基于此,地方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在于:地方性知识是超越具体知识形态的知识观念,是包融知识价值立场、知识具体形态在内的多层次结构体并与普遍性知识具有通约性。在深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当充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实质并扎根于地方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4.
高琼 《宜春师专学报》2014,(11):128-133
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为分析文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梳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而归纳出各时期英语课程的现实路径,最后得出结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应当基于课程标准而展开,呼吁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做到“人人心中有课标”,统筹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学生课业负担的许多客观事实显示,课程编制过程中存在着两级落差。从改革初衷到课程标准的第一级落差,主源自各自追求本学科可能发展区间的最大化以及总体协商、调控机制的缺乏;从课程标准到教科书的第二级落差,主源自某些标准的引申、充实、拓展失度,目标把握失当,教材都挤内容拓展一条道。控制落差的主对策是:降低课程编制的决策风险,加强实证研究,改进与完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6.
借鉴韦伯模式对浙江省金华市某省级重点中学2012年度第二学期高中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进行一致性分析,发现当前校内考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课程标准的意识不强;校内考试重视知识和技能、轻视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校内考试追求最高标准的达成等。应采取增强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提高教师"基于标准"的命题水平、建立校内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评价制度、修订和完善现行课程标准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既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展现形式,又制约着课程标准内容的展现程度,同时还是课程理论选择、运用、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此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从共性元素、独创性元素、所属的结构类型及其整体性与阶段性四个方面比较两岸四地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分析异同,从中发现对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规律四地是有共识的,但两岸四地语文课程标准在框架结构的完整性、关联性方面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助于实现学科统整逻辑和经验统整逻辑的统一,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和普通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均高度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设计需要遵循两种理路。一是“逻辑理路”,包括四个步骤: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活动任务;依据活动任务开发评价工具;运用评价工具引领学习活动。二是“要素理路”,包括六个要素:情境、任务、过程、支架、评价、反思。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对“问题提出”的相关要求影响教科书的编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0份涉及“问题提出”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编码,通过定量、定性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数学课程文件中对“问题提出”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建构起了从宏观到微观的“问题提出”体系;内容表述由单一逐步转向综合;目标要求由模糊笼统趋向于明确具体。未来还需要提高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提出”的实践性;增强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问题提出”的一致性;促进教师成为好的“问题提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