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从从2016年9月开始,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开始使用统一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替换原有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对比新旧教材内容,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篇幅,凸显了生命教育主题。在教学中如何提高生命教育实效性、发挥生命主题教育功能呢?一、教材编写思路是生命主题教学的前提学科课程标准及据此编写的教材,是教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生命教育在品德教学中涵盖了多重主题,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如远离意外伤害,熟悉安全防护,意外伤害救护,热爱和平等。从教材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中出现了大量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2013年11月2~3日,全国第二届生命教育创新高峰论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石家庄隆重召开,此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和中国生命教育网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生命教育实验学校代表以及关注生命教育的学者专家、实践工作者近5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大会上,北师大徐勇教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原石家庄一中田运隆校长分别做了《学问与人生》《教师:从读书人到知识分子》《校长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道德观》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从20世纪末开始引入,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探讨和推广,至21世纪初的2004—2006年达到高潮,辽宁、上海、湖南等省市相继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内地的生命教育事业明显升温,特别表现在云南省大力实施的"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至此,生命教育在中国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团队每年都会推出有关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出版物,表彰与奖励全国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示范学校和个人。2016年,其普及的生命教育理念是"让生命教育的成果凝聚在良好品格的养成中",本年的全国生命教育年会的主题被确定为"生命教育与品格教育"。《中国教师》特别就品格教育、公民教育、幸福感等重要主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川教授。  相似文献   

6.
一.生命教育现象描述与分析(一)1999~2008年生命教育研究成果 从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看,在我国最早发表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论文是1996年郑新蓉在《江西教育科研》上发表的《尊重生命应是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之一》,1997年叶澜教授发表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也蕴涵着生命教育的理念,1999年钱巨波在《江苏教育研究》上发表了《生命教育论纲》,明确论述了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公布以来,上海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纷纷提出有关生命教育的对策与措施。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命教育应该是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生命教育,由此开始学校“生命共同体”的建设;同时,学校还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口,从教师心理支持、家长心理支持和学生心理支持三个角度切入,建立了学校生命教育的心理支持系统,为生命教育在不同类别学校的开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史记》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的生命主题。《史记》反映这一内容有四种形式 ,这四种表现形式与《史记》所表达的激荡淋漓的生命情绪和宏阔豪迈的生命体验互为融合 ,使《史记》的生命主题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整合课文:《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提醒幸福》、《白蝴蝶之恋》、《纪念白求恩》、《七根火柴》、《小橘灯》、《勇气》、《安塞腰鼓》、《愚公移山》。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充满勃勃生机,生命因世界的五彩缤纷而显得美丽多姿。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讴歌过这个永恒的主题!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篇章是关于生命的美的世界——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不停地接触到各种生命,但却总是不经意,“我感到诧异和震撼”的是“偶然”发现树们飞絮飘种,于是开始思考其中的意义:树们不分昼夜地飘散…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生命教育在品德教学中涵盖了多重主题,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如远离意外伤害,熟悉安全防护,意外伤害救护,热爱和平等。从教材  相似文献   

11.
袁芒  王红芳 《学前教育》2007,(11):40-41
设计意图 人与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环保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根据意大利瑞吉欧的经验,教育应重视儿童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活动,从本学期开始,我尝试进行了田野课程活动,确立了《母亲河的故事》的教育主题,《保护母亲河奉献一份爱》是其中的分支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面对灾难     
根据《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学习并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结合我国汶川大地震,特开设本次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影片《生命之树》和《焦土之城》,可以从比较视阈下分析出两部影片在不同的主题意义以及叙事方式上所共同展现的隐蔽的女性主题。无论是对生命的反思、个体的追问还是对于人伦的建构,两部影片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同样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是教育从“工具价值”转向“生命本体”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倡导将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融入“生命”意识,合理设计课程,落实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写作教学”与“生命教育”联系密切,通过语文“写作教学”来渗透“生命价值”,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