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德育过程对于学校德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最为亲切的乡士德育资源,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感受到亲切的乡士教育;有利于转变和完善学校德育方式,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籍以创设德育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过程,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深厚的德育意蕴,主动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生动而丰富的乡土文化学习内容,通过拓宽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民俗的文化魅力等,都是发挥地方民俗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2.
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之中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优秀历史传统教育.一是借助地方特色文化的优秀文化历史资源,宏扬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二是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德育载体作用,优化德育路径;三是借鉴地方特色文化的生活性特征和启示,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3.
地方红色资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补充。近年来,许多学校已经将红色资源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新的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地方红色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增强学科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可以针对开发地方红色资源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4.
所谓抓德育的“结合点”,就是指要在学生思想实际最融洽、身心发展最贴近、心理需要最吻合、行为态势最密切的地方进行德育。这样,便于捕捉教育时机,增强德育合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如何抓“结合点”增德育实效呢?  相似文献   

5.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性尤为明显,在教育教学中应更加突出德育为先的战略目标。而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有效实现德育目标,目前仍是困扰初中思品课教学的一个难题。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资源,恰当的利用课堂模拟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回归生活、在实践中感受,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思品课教学方可更好的实现学习目标和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是指对学校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用于学校德育过程的研究.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有利于彰显学校德育意义,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利于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创设德育体验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资源,实现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学校德育研究的有机结合.湛江雷州半岛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且特色鲜明,其中以雷州文化为代表的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长期为当地学校德育实践所应用.实践证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学校转变德育方式,改变学生的德育习得方式,促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形象化,合理建构德育资源和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莫建明 《师道》2007,(10):35-35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离开德育谈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故今天,我们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就不能不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德育问题上。德育要"贴"心。德育即生活。"贴"心就是德育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从4个方面入手,切实将历史教学与德育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开发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思想品德教育综合测试题,目的是想通过一个游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需求,了解学生的心态、道德现状和对身边人所持的观点,掌握第一手德育材料,为今后的思想品德教育确立新的目标。题目是这样的:若“井”字的中间是你,那么,你把身边的人放在什么位置最理想?  相似文献   

10.
《宁夏教育》2010,(3):79-79
其一,以公民教育为载体的德育紧密关注现实生活。与传统德育的滞后性相比,公民教育活动更加关注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德育。普通的农村中学虽然没有先进的德育手段,也没有辉煌的学校历史,但学生有自己生活的社区,在社区中存在着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各种公共问题。公民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把德育从书本拉回学生的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其实是真实可感的。  相似文献   

11.
正有人的地方,便有德育资源。正如有人说,生活的外延与德育的外延相等。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德育资源遍布于校内校外,渗透于山水村居,浸润于风土人情。因此,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便可以随时随地发掘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德育资源;同时,还能以此拓展乡村文化视野,增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扩大学校教育与乡村生活之间的融合,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与  相似文献   

12.
所谓德育“结合点”,就是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实际最融洽,身心发展最贴近,心理需要最吻合,行为习惯最密切的地方。利用“结合点’进行德育,既便于捕捉教育时机,增强德育合力,又可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因为有了一个个“点”上的渗透,就会出现“面”上的滋润,点面结合,便能使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做得来,查得到,达到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中职学校要实现德育目标方式的转变,要善于结合时事、身边的,让德育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举止,并做好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白海洋 《天津教育》2021,(6):68-69,72
在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利用德育课程资源,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健康快乐地成长。有效开发小学德育课程资源,能够很好地开展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思想教育。思想品德中诸多的要素与学生的发展相互作用,形成了德育课程开发的亮点,那么有效开发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切实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地方德育资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将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对"两课"实践教学作用明显。地方德育资源有助于厘清教育评价体系功能的阶段化,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教育评价发展趋势的多元化,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有效促进教育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有益于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层次性,进一步提升教学评价效果。地方德育资源对"两课"实践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有利于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对于德育资源的种种浪费、低效运作乃至无效开掘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譬如:学科本位意识,造成对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空洞说教式的“单边行动”,导致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两张皮”;把德育资源当作静态的图本、说教的工具,忽视了动态生成,忽视了实践体验;德育资源利用成本高,可操作性不强,忽视了身边的德育资源的挖掘,没有关注教育细节的意蕴……这些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必须探究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才能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德育途径,达成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话语     
《天津教育》2011,(3):3-3
“和谐德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教育。”“应充分挖掘地方德育资源,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名人资源、英模事迹资源、建设成就资源、节日文化资源等。”  相似文献   

18.
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对于德育资源的种种浪费、低效运作乃至无效开掘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譬如:立足于学科本位意识,造成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空洞说教式的“单边行动”,导致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两张皮”;把德育资源当作静态的图本、说教的工具,忽视了动态生成,忽视了实践体验;德育资源利用成本高,可操作性不强,忽视了身边的德育资源的挖掘,没有关注教育细节的意蕴……这些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必须探究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才能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德育途径,达成德育目标。有机融合:有效利用德育…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对于德育资源的种种浪费、低效运作乃至无效开掘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譬如:立足于学科本位意识,造成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空洞说教式的“单边行动”,导致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两张皮”;把德育资源当作静态的图本、说教的工具,忽视了动态生成,忽视了实践体验;德育资源利用成本高,可操作性不强,忽视了身边的德育资源的挖掘,没有关注教育细节的意蕴……这些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必须探究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才能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德育途径,达成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朱定 《成才之路》2009,(16):90-90
近年来,湖南省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整体提升了全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湖南德育资源,开发地方德育课程,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地统一于教材之中,增强德育课程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