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课,大学语文目前处于一种“学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尴尬状态.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新的语文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语文的兴趣已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该充分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大学语文课程建构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人格道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陈鸿雁 《文教资料》2010,(29):70-72
大学语文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母语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是对大学生实施通识化素质教育的人文素质课程,也是理工科各专业提升学生母语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作为理工科院校唯一正规负载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应以针对化的教材、团队化的师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母语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多年以来,高校一直把大学语文课程局限在语言文字学范畴,这与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课程的身份是不符的。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字"、"文学审美"和"中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递进完成。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同时也应兼顾人文性与应用性。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母语的运用能力。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遴选大学语文教材,并主动开发大学语文课程资源,这样才可以保持这门课程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蒋琛 《湖南教育》2023,(10):69-70
<正>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提升大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诸多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不少高校甚至直接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有些高校即使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课程时间也只有短短一个学期,最终只是浅尝辄止。这些现象与大学语文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如此现状,大学语文教学该如何改革突破?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该如何稳步提升?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大势所趋.大学语文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完整的人格.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创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特殊教育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同时培养高职学生特殊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和路径选择更应注重博爱塑魂、审美教育、特殊职业素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教师能力上有着独特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的大学语文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专家学者们一致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相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充分认识并肯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等性质特征。其实,我们还要看到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同样还具有实践性特征。但是在大学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严重缺失的。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所普遍设置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不论对于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灵魂和人格的塑造,大学语文都有其特有的存在价值。然而,一个无法回避和让人颇感无奈的现实是,大学生对该门课程似乎并没有太多热情和学习的积极忡。其中的原因很复杂,全面探讨这些原因并非本文的主旨,本文只是想就其中一个很甩要的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即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及其改革问题。我们认为,导致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所表现的冷淡态度的一个很苇要的原因存于,  相似文献   

10.
提升非文科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大学语文教材编选文学作品居多的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虚构性和审美性等特征进行教学,遵循规律,探索方法,形成自觉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既是上好该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它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为配合大学语文审美情趣培养目标,教学中应进行相应教学手段改革。  相似文献   

12.
尹诗 《河南教育》2010,(9):77-78
大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职责。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注重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利用大学语文的批判性资源可以实施批判性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结合大学语文的人性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性。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门课程人格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进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3.
为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精品课程,文章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和作者的教学体会,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意见.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要切实有效的提高大学语文授课的效率,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针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目前,与其重要性极不相称的是其陈旧的教法和沉闷的课堂。为此,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进行个性化教学探析,在"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师生都能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文章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健康的心灵情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窘境:学生普遍缺乏对文章的解读能力,和文章始终无法进行审美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审美心灵和情感始终无法得到开启和深化.所以学生大多津津乐道于一些具体的文章细节、常识和故事,热衷于外部的社会性、时代性因素,而完全忽略了对内部的审美实践,将审美这一课程教学的主体推向幕后,降低了自身对于文章审美性的吁求.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功利倾向的影响下,逐渐被边缘化.调查得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数量呈下降趋势;高职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甚至不如英语;高职大学生对自身语文能力及大学语文的功能认知不足.为此建议,要澄清对大学语文课程功能及意义的认识;研究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切实找到上好大学语文课程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理念的科学实施过程要以高等院校设置的具体课程为主要载体,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群体形成合理的综合性知识结构。大学语文作为当今大学生学习并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构建、艺术审美能力、个人价值意识等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本文指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及目前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了现代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现实情况,那就是对汉语文学的认识欠缺.提出了对大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新设想,并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过去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对中学语文"欠账"进行补课或补差,导致《大学语文》课备受冷落,现在将其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有了一大进步,然而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和文学性,也是不妥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定位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应肩负三大方面的任务: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三文"即文字-文学-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