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2(IL-2)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诱癌过程中血清IL-2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血清IL-2水平随病变进展而逐渐降低,癌变组血清IL-2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肝细胞损伤组及增生-硬化组。结论:检测血清IL-2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发展和机体免疫状态,是早期发现癌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 T-Q PCR)检测大鼠胃组织中胃泌素(Gast)和胃动素(Mln)m R N A表达的方法。方法:提取大鼠胃组织总RNA,逆转录合成c DNA,利用SYBRGreen荧光染料法实时检测Gast和Mlnm 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溶解曲线分析检测特异性,以管家基因β-actin为内参对Gast和Mln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建立的大鼠Gast和Mlnm RNART-Q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成功建立RT-QPCR检测Gast和Mlnm RNA基因表达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发放三元能量对小鼠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水平及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元能量可以使小鼠SIL-2R水平增高,使大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提示三元能量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调节机体的防病、抗病、健身、强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腕踝针治疗难治性癌痛对减少癌性爆发痛(Breakthrough cancer pain,BTcP)次数及改善疼痛介质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103例难治性癌痛患者视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甲组采用癌症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行腕踝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BTcP次数、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炎症因子、疼痛介质指标水平.结果:乙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治疗第2d、第6d与第10d时的VAS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l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lβ(lnterleukin-1β,IL-1β)水平、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P物质(Substance P,SP)、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水平低于甲组,BTcP次数少于甲组(P<0.05).结论:腕踝针治疗难治性癌痛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减少BTcP次数,改善机体炎症因子水平与疼痛介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白芨胶对皮肤皲裂大鼠血清白介素表达的影响,为白芨的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大鼠背部涂抹5 mol/l氢氧化钠建立皮肤皲裂模型,给予不同药物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表达;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白芨胶在2.5%、5%、7.5%剂量时,能够有效降低皮肤皲裂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含量。结论:白芨胶在2.5%、5%、7.5%剂量时,都够有效治疗皮肤皲裂病的症状,其中5%白芨胶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与基因工程的发展,传统的肿瘤治疗已趋向生物制剂及基因治疗,白细胞介素-2(IL-2)制剂的产业化,IL-2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了长足的进步.白细胞介素Ⅱ(IL-2)是T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淋巴因子,它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并能诱导免疫活性细胞成为杀伤肿瘤的LAK细胞①.本文概要介绍IL-2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于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炎症因子及TGF-β1表达的影响及HSYA缓解气道重塑的机制。方法:用CSE刺激MRC-5细胞建立损伤模型,细胞分七组:单纯HSYA组、Sham组、CSE模型组、CSE+低剂量HSYA组、CSE+中剂量HSYA组、CSE+高剂量HSYA组、CSE+阳性对照药红霉素组。以Real-time-PCR技术检测TNF-α、IL-1β及IL-6和TGF-β1m RN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38MAPK磷酸化的水平。结果:加入CSE刺激12h后,MRC-5细胞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及TGF-β1m RNA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HSYA能够明显抑制CSE诱发的TNF-α、IL-1β、IL-6及TGF-β1m RNA水平的升高。结论:HSYA可抑制CSE诱导MRC-5的炎症因子及TGF-β1的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修正液对小鼠肝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修正液对小鼠肝脏损害的模型,分为对照组和修正液组,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并于实验结束取肝标本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显示出修正液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升高,可引起小鼠肝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结论:修正液对小鼠有一定肝脏毒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猫须草水提物(OSE)对尿酸钠诱导的急性痛风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尿酸钠溶液注射关节腔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后,定期记录大鼠关节肿胀度,并测定大鼠全血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清和肿胀组织NO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OSE高、中剂量组大鼠致炎后在不同时间点不同程度减轻关节肿胀程度,OSE高、中剂量组大鼠全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中性粒细胞的降低无显著性差异;OSE高、中、低剂量组显著升高血清血清NO的水平(P0.01),并显著降低踝关节组织NO水平(P0.01)。结论:OSE对尿酸钠所致急性痛风关节炎大鼠的抗炎机制可能与促进组织NO向血液释放并降低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研究Livin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此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定量RT-PCR法检测30例肝癌组织和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Livin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在30例肝细胞肝癌组织中,Livin基因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可以认为Livin基因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蝙蝠葛碱(DAU)对AD大鼠海马Bcl-2和Bax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Bcl-2、Bax m RNA表达,免疫组化测定海马Bcl-2、Bax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DAU各剂量组Bcl-2表达明显升高,而Bax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DAU可促进Bcl-2表达且抑制海马Bax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预处理能否减少异氟醚麻醉下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大鼠:A组:未麻醉组,亦即空白组,用0.9%生理盐水处理;B组:异氟醚组;C、D、E组:黄芪甲甙预处理后异氟醚麻醉组。C、D、E组的处理方法为:异氟醚麻醉前,将大鼠分别灌胃黄芪甲甙溶解液20mg/kg,50 mg/kg,80mg/kg,每隔4h一次,共处理72h。接着,通过采用ELISA与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血清促炎性因子、NF-κB,caspase-3及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考察黄芪甲甙预处理对异氟醚麻醉的影响。结果:与B组相比较,C、D、E组的神经元细胞死亡数量明显减少;在对照组,血清和海马CA1的丙二醛(MDA)水平相对较低。异氟醚B组则显著抑制SOD、活性水平,但促进凋亡的iNOS、NO和MDA的水平增高。相比较,C、D、E组显著地抑制了异氟醚引起的MDA、iNOS和NO的产生,而提高了SOD的活性水平;在对照组,促炎性因子的水平,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and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相对较低。在B组,这些因子的水平明显增高。相对的,在,而B、D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显著降低了这些促炎性因子的释放(P0.01)。与B组相比,C、D、E组的NF-κB及促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水平降低,而抗凋亡标记蛋白BCL-2升高。结论:黄芪甲甙对异氟醚麻醉导致的神经元的凋亡有保护作用,可能与黄芪甲甙的抗氧化应激和抗炎性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肝硬化模型研究大鼠肝脏功能、血氨水平变化,并通过脑皮质厚度改变来探讨氨在慢性肝性脑病时脑组织病理改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四氯化碳制备肝硬化动物模型,检测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氨、肝功能水平;应用计算机扫描技术对16只肝硬化模型的大鼠和9只正常大鼠的大脑皮层的厚度进行了计算,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结果:30只大鼠进行肝硬化动物模型制备,14只死亡;16只存活大鼠肝组织经HE染色在普通光镜下观察100%发生有硬化;肝硬化动物模型肝功改变明显,血氨增高155.74±12.70;肝硬化动物模型的血氨(231.80±24.17μmmol/L)明显高于正常大鼠(49.25±8.88μmmol/L)。在肝硬化动物模型中,大脑皮质的厚度(215.03±14.94μm)比正常大鼠大脑皮质明显变薄(248.35±19.82μm),p<0.01。结论:氨可能诱发肝硬化大鼠脑发生形态变化,进一步肯定了氨在肝硬化肝性脑病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IGF-1、PEDF、IL-18水平变化及其与不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23例,依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82例、微量蛋白尿组(B组)70例、临床蛋白尿组(C组)71例,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NC)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F-1、PEDF、IL-18水平,检测ACR、FPG、FINS、HbA1c、BUN、CREA、UA、TG、CHOL、HDL、LDL、Cys-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4组患者在年龄、病程、BMI、ACR、Cys-C、FPG、FINS、HbA1c、BUN、CREA、UA、TG、CHOL、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1、PEDF、VEGF、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CR与病程、血糖、HbA1c、CHOL、LDL、Cys-C、IGF-1、PEDF、IL-18、VEGF、BMI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FINS、TG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GF-1、PEDF、VEGF、CR EA、LDL、IL-18、HOMA-IR是AC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就存在IGF-1、PEDF、IL-18水平异常,IGF-1、PEDF、IL-18水平增加2型糖尿病及早期肾脏损伤风险。IGF-1、PEDF、IL-18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2型糖尿病肾病损伤早期发现的有价值的监测指标,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四方藤60%乙醇提取物(EECH)对CII型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模型(CIA)大鼠的抗风湿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四方藤提取物高、低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CII胶原加氟氏完全佐剂法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EECH灌胃给予不同剂量提取物(2、0.5g.kg-1.d-1),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1.5mg.kg-1.d-1),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28天。测定大鼠血清炎症因子中TNF-α、IL-1β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ECH高、低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CIA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P0.01)。病理检测表明,EECH可以显著改善CIA大鼠的关节病变。结论:EECH可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血清中炎症因子中TNF-α、IL-1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Ihh/Gli1m RNA在脊髓中的分布及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Ihh/Gli1m RNA信号通路对脊髓内源性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将大鼠于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处死,取以损伤脊髓为中心长1cm的脊髓进行real-time PCR、原位杂交检测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成年大鼠脊髓中,Ihhm RNA在室管膜细胞仅有少量表达,其主要分布在白质区。Gli1m RNA主要表达在灰质区运动神经元核仁以外的细胞核内和胶质细胞额胞质。脊髓损伤后,Ihhm RNA和Gli1m RNA表达减少,第3至7天达到最低值后又缓慢增多;Nestin+细胞和Brdu+细胞在第3至7天达到最高值后缓慢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Ihh/Gli1信号通路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起负性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络祛痹贴膏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为其在临床中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小鼠耳肿胀法、大鼠足肿胀法,贴敷给药7天,考察小鼠镇痛抗炎作用,采用Elisa测定足肿胀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和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活络祛痹贴膏高剂量组(10g·kg-1)可显著提高热板法小鼠痛阈值,显著减轻小鼠的耳肿胀度和大鼠足肿胀度(P<0.05).活络祛痹贴膏中剂量组(7.5g·kg-1)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活络祛痹贴膏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能通过影响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IL-10含量的检测,探讨其联合IL-6、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30在本院确诊并收治为类风湿关节炎的20例患者作为RA组,另选取同一时期在本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L-10的浓度。对患者和健康者进行比较,并对患者IL-10与各项免疫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L-6、RF、CRP、ESR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IL-10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RA患者组血清IL-10与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IL-6呈负相关(r=-0.5151,p=0.0201;r=-0.462,p=0.0403;r=-0.743,p=0.0002;r=-0.5524,p=0.0115),表明IL-10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IL-10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显著降低,检测患者外周血IL-10水平有助于RA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对IL-2专题文献著者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79年国际学术界将人T淋巴细胞上清液中含有的多种可溶性有丝分裂因子正式命名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1]以来,有关该主题的研究日趋活跃.尤其对其中白细胞介素-2(IL-2)的研究,在其生物活性机理、抗肿瘤机制以及治疗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在科学文献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著者群体和颇具特色的著述特征,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建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用药前后血清中雌激素(E2)、孕激素(P)含量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散结乳癖膏对卵巢囊肿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手术的方法建立动情期大鼠实验性卵巢囊肿模型,观察散结乳癖膏对模型大鼠血清中雌激素(E2)和孕激素(P)含量的影响。结果:散结乳痹膏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大鼠雌激素(E2)、孕激素(P)均有不同的下调和抑制作用,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散结乳痹膏可以通过对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改善卵巢囊肿大鼠血清中激素水平,对卵巢囊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