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大师,十分重视史学的求真。他认为史实失真的主要原因有:历史真相本身不容易看透,只能靠观察者和记录者去推测;史事在传播的过程中失真;史事失真由今古之别铸成;史家的史识和史德造成史事失真;记载者认为大家都知道的史事不记载;古史“层累与剥蚀共同作用”;记录历史偏重文学笔法;史官要秉笔直书很难做到等。  相似文献   

2.
谁是王中王     
狮子与老虎称兄道弟,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1100万年前,生活在东南亚的这个祖先,后来有了8个子女,其中包括狮子、老虎、豹子、猞猁和山猫等。世人公认,狮子和老虎是两种最厉害的猫科动物,但是它们2007·01两个之中,谁比谁更厉害呢?体形决定力量世界上现存的老虎有许多亚种,包括华南虎、西伯利亚虎(东北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和印度支那虎等。其中,西伯利亚虎体形最大,成年雄虎体长可达3.3米,体重300千克以上。据记载,前苏联地区曾捕获过一只体长4米、体重780千克的特大老虎,是普通狮子的2倍!所以,论体形,老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  相似文献   

3.
《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时期,而《新唐书》编撰于北宋。因此,新、旧《唐书》"突厥传"在史事记载上有所差异。通过比较可发现差异主要体现在事增、文省、写作笔法等三个方面,而成书背景、学术风气、文风和史料来源等是造成新、旧《唐书》"突厥传"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虎是食肉目猫科动物,虎只有一个种,仅产于亚洲。虎的分布较广,因此亚种不少,有记载、被描述过的就有十个亚种,在我国公认有两个亚种,即东北虎和华南虎。东北虎,国际上称为西伯利亚虎、乌苏里虎、满洲虎,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两省。华南虎,国际上称为中国虎、厦门虎,其分布区域较广,除华南外,华东、华中、西南等广大地区也有分布。东北虎和华南虎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体形大小的差别。东北虎在目前有记载的最长记录是4.116米,最重记录是384公斤,所以东北虎是世界上最长最重的虎。华南虎目前有记载的…  相似文献   

5.
南明著名的爱国使臣左懋第宁死不辱使命,于顺治二年(1645 年)被清廷杀害,壮烈殉国,成为一位堪与南宋文天祥比肩的民族英雄。可是关于左懋第史事的一些文献记载多有讹误。有必要依据有关行状、墓志及其他有关文献资料,对关于左懋第史事的一些错误记载进行纠谬辨正。  相似文献   

6.
虎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见之于史书记载颇丰,本文对上古虎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作用、华夏文化整合和古代虎氏族等进行了必要论述,追溯虎文化的源起  相似文献   

7.
猫与狮子、老虎称兄道弟,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1100万年前生活在东南亚的这个祖先后来有了八个子女,其中包括狮子、老虎、豹子、猞猁和山猫等。世人公认,狮子和老虎是两种最厉害的猫科动物,但是它们两个中谁比谁更厉害呢?体形决定力量世界上现存的老虎有许多亚种,包括华南虎、西伯利亚虎(东北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和印支虎等。其中西伯利亚虎最大,成年雄虎体长可达3.3米,体重300千克以上。据记载,苏联地区曾捕获过一只体长4米,体重780千克的特大老虎,是普通狮虎的两倍!所以,论体形老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地球上现存的狮子只…  相似文献   

8.
《明史·河渠志》是研究明代黄河、运河及其他河流、水利等方面的重要文献,通过详细的记载,可以看出运河在明代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黄河、长江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长期持续的修缮、维护情况,同时,对沁河的河患及其疏导作用也有所记载。而该志也存在记载缺失,其"运河"部分缺乏对一些重要诏令与奏疏的记载,"沁河"部分没有记载一些重大河患与修缮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史源中存在记载缺失,二是对史源的不合理节录,三是记载史实方法的局限性导致记载缺失,四是篇幅限制导致的记载缺失。  相似文献   

9.
虎神话是虎文化最为原生神秘的一支,它直接影响着后来蓬勃发展的虎传说、虎故事。本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虎神话的主要母题进行分析,包括:虎神创世、虎氏族的起源、人虎婚和变形母题。其成因源于原始初民万物有灵思想及人与万物的"互渗律"。母题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地区虎神话的民族和地域分布,理解这些民族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写《史记》,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奸佞,无不酣畅淋漓,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然而,他却从来没有写过他自己这个"人",更  相似文献   

11.
少年郎官作为汉代官僚系统中特殊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于汉代的政治生活中。他们在汉代大倡儒学和重视对官员进行优抚的背景下,或以察举、考试入仕,或因父子、外戚为郎,出入禁中,参机要政,入可升迁高级官吏,出可调任地方守令,而且很多人日后成为左右汉代历史命运的权臣。少年郎官以其特殊的禀赋资质,影响着汉代历史的发展,成为汉代政治生活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史记》、《汉书》中,记载了十七位西汉的酷吏,酷吏现象产生于西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至唐,乃至明清,酷吏的身影不绝于史。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因素。结合西汉一朝的统治思想、阶级矛盾、法律文化等几个侧面因素,我们能够看出酷吏与西汉政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可以探寻出西汉酷吏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汉代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是通过经学思想政治化和经学信仰大众化两方面实现的。经学政治化是从思想到制度再到结果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即统治思想经学化、通经入仕制度化、官僚队伍儒生化。经学大众化主要通过儒生信仰和创造推动统治者的信仰、政治威权和禄利诱惑推动官吏的信仰、经学教育和政府奖进推动知识分子的信仰、教化和风俗推动庶民的信仰而实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对东汉开国功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通过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的量化,并分别对东汉功臣近儒和东汉功臣出身于商人地主的史实进行补阙,最终同意赵翼在《廿二史剳记》中提出的“东汉功臣多近儒”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明代官史考核制度在中国官史考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官史考察制度又是明代官史考核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考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外官考察制度、京官考察制度、考察奖惩制度以及考察救济制度等五个方面对明代官史考察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对其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相似文献   

16.
根据曹丕与建安文士之间不同的隶属关系,本文拟将建安文士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曹操属吏的王粲、陈琳、阮瑀、繁钦等人;二是担任过五官将文学的刘桢、徐幹和应瑒等人;三是作为曹丕政治智囊团的主要人物的吴质,通过钩稽史籍,论述曹丕同建安文士非同一般的文学友情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繁盛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民族个性特点形成初步定型时期。这与汉代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武帝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太学,完成了从乡村到京都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官吏的职官教育、军队教育、边疆地区教育以及全社会教化,完成了全社会全民族的思想统一,形成了统一稳定的民族心理,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五陵原人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陵原地区是汉代重要的文化历史区域。五陵原人的活动与思想对汉代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影响。清正廉洁、重视教化、不畏权贵的官吏对吏治的好转、政治的清明起着积极作用;酷吏、游侠、奸商的活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甚至造成政治悲剧。  相似文献   

19.
秦汉官与吏并无严格区分,按其秩阶分为长吏和少吏两个层次.长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秩阶为二千石至比二百石之官吏,即所谓朝廷命官;少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具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两汉史籍所见小吏实为少吏之讹误,二者概念范畴基本一致.少吏讹为小吏约始于宋代,此为史籍流传之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以前的经学尚处于私家传授阶段,教授弟子并非博士本职。也未有立博士弟子之制,当然,这并不影响博士招收私门弟子。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为博士设弟子。从此,经学官学化。成为为西汉皇朝培养官员的重要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通道,政治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代政治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