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形意拳前身曾叫“六合拳”和“心意六合拳”,但本文所介绍的“六合拳”乃不同于上述,这里所说的“六合拳”乃尚云祥先生独创且亲传于我父李文彬的“六合拳”。尚云祥先生说:形意是先有拳而后有器械,有何拳套路,就有何器械套路。先生晚年教我父及其女尚之蓉老师练“六合”刀棍等器械时,就先教了这趟“六合拳”。这套“六合拳”较难练,它突出双手握拳,用小臂作斧刃发劈劲,是“似斧属金”的真正劈拳(现流传把俯掌发的所谓劈劲的“鹰捉”叫劈拳是错误的)。正因为这个劈拳不用肩、肘、手关节发劲打人,而用肘、手之间的小臂发劲,击法上就有独到之处,它已超出了“七拳”。此外,还有进步劈、退步劈和回身劈,其应用价值也就越高。这趟拳只有十一式,虽动作少,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拳种林立,流派众多。虽然风格不同,技法各异,但是构成拳械套路的数十个动作皆紧密衔接而又相对独立,且各有其名称,这就是势名。因武术各拳种套路名目繁多,所含动作结构千差万别,故势名不计其数,但按势名构成特征可分为两类,即术语组合势名和形象化势名。一、术语组合势名术语组合势名多用于长拳类拳械和部分传统项目。如长拳中弓步推掌、弹踢冲拳、刀术中虚步藏刀、马步劈刀、剑术中丁步下截、提膝下点,形意拳中进步崩拳、退步横拳等势名均属此类。其中冲拳、推掌为手法术语,弓、马、虚步为步型术语,提膝、弹踢为腿法术语,进步、退步为步法术语,藏刀、劈刀为器械方法术语。武术术语则是采用专门请言确切表达武术动作方法的特定用语,用字简炼,含意精确。譬如手法术语“冲拳”专指由腰间旋臂直向迅猛击出力达拳面之拳法,别的术语不能替代,也不允许有第二种解释。诸如拳术中  相似文献   

3.
从国家队到国奥队;从国奥队再到甲B,霍师傅所倡导的英式迷宗拳之平行战位法还不曾真正的将对手击倒过,吃惯生牛排的霍顿能习惯四川的“麻辣烫”吗?悬!搞不好还得提前“洗洗睡”。 “听”走了米罗西,“摸”来了霍师傅,四川人高喊着“让俺用英式迷宗拳真正的雄起一回吧”迎来了新赛季。 四川全兴队在年初经历了由于翻译问题而导致霍顿“罢训风波”后,现已归于平静,赛季前全队在意大利和克罗地亚拉练时的几场热身赛中表现不错,全兴队中以已经升任为教练兼队长的黎兵为首的几名老国脚对霍师傅的英式“迷宗拳”很是服气,在训练中心气…  相似文献   

4.
拳论说:“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手进三分,足进七分”;“胜在进步占势不败在退步避锋”;“其根在脚,发于腿”,等都强调了练根,用根,求下盘稳固之理。“稳固下盘内气充实”。太极拳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不能离开下盘坚固的作用。劲在根,不倒在根,蹬踩在根,踢摆在根,旋转在根,躲闪在根,纵跳在根,提踹在根,套插在根。理不明拳不精。培其根尤为重要,要明此理,精心研摩,功到自成。  相似文献   

5.
谢远基 《武当》2014,(2):15-17
三、在习练太极拳中如伺正确进行调身 (一)精准性原则。这是习练太极拳调身时的第一原则。如何达到渊身精准性原则呢?一是师承。“学拳容易改拳难”。要想真正学好太极拳,一定要选一位真正懂得太极拳的师傅。正如拳经所说:“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如果我们最初学拳养成了身型不正、耸肩悬肘、撅臀猫腰等错误动作,将来再改拳将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所谓真正懂得太极拳,  相似文献   

6.
意拳的意念     
意拳为王芗斋先生所创.为何意拳把“意”放到首位?许多人都知道“拳”是一种外部运动的表现形式,“意”才是真正的内涵所在:拳的表现形式代表着“意”,而“意”的内容又指导贯穿于拳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形意拳是中国古传实战名拳,其实战风格特点是硬打硬进没遮拦、打人如走路。讲硬手猛攻,以力降力。直接以中线进步快速逼近对手同时以猛烈的爆发力将对手打翻。形意拳打人时凶猛强悍,举手投足之间劲力十足。真正的形意拳高手无一不是力量十足,筋骨结实。这种刚猛的整体劲力是通过初阶段五行拳单操训练;中阶段深化站桩及最后双人接手强化较力而获得。  相似文献   

8.
曹树人  李广  钟春丽 《武当》2014,(11):12-14
41、“一”,反背式(马步分掌) 同第23式,文字从略。(如图141、142、143)42、“动”,栽桩式(马步栽拳)释名:栽者,沉下义;桩者,立定势。栽桩者,下沉而立定也。承上式,双掌上捧,提左脚朝体右侧落跳步,右脚随即右开呈马步;然后双掌变拳自两耳侧反转外旋,使拳面朝下,分别沉栽于体前体后。左拳在腹前,拳眼向后;右拳在命门后,拳眼向前。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推手     
扈广平 《武当》2003,(8):20-20
拳架与推手 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拳架要经得起推手的检验,也是调校拳架的一种方法。太极拳能否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奇妙境界,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知己知彼。习拳架是为了求得知己的功夫,习推手是为了求得知人的功夫。能知己,才能知彼。推手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正>出拳类拳操为布衣拳五类基础招法之首,也是布衣拳的入门套路。布衣拳谱提出:“出拳类有三招,前腿拳、后腿拳、侧腿拳,以拳面而击,拳形有掼、立、勾四法”。在布衣拳里有“武以出拳霸天下”之说,话中的“出拳”指的就是出拳类拳操,可见出拳类训练在布衣拳中具有重要地位。更多出拳类招法也在摆掌类、运肘类、抖身类和抬腿类拳操中不断被组合运用。出拳类拳操动作名称有:抱拳起势、跪步勾拳、坐步立拳、扑步撩拳、侧步掼拳、上步勾立、退步掼拳、回拳收势。  相似文献   

11.
杨维 《武当》2003,(5):22-24
六、独精鹰捉,发挥劈拳的特殊作用 练形意的第一趟拳,起钻是拳,落翻变成俯掌,形成三体式的这趟拳,人们叫它“劈拳”,而尚先生叫它“鹰捉”。这样叫是有道理的。 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  相似文献   

12.
亲嘴摸乳是性生活的前奏。心意拳把打人比作亲嘴,一语道破了交手法的天机:若想克敌,先近敌身。近身靠步法,步法即腿法,也就是拳经所说的“打人如走路”。“打人如走路”换种说法即是“手打三分脚打七”之意。今人不知底蕴,只注重以手法体现心意拳技法,已与“冲而用之或不盈”的自然大道大相径庭了。所以由这两句拳谚的内涵,便可了解原传心意六合拳的练用标准与“拳无拳来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之观点的妙义玄言了。  相似文献   

13.
杜子宇 《武当》2010,(10):20-23
本八卦奇门之机,而有“八卦奇门拳”。为避免与八卦一门的混淆,故又称“八法奇门拳”,习惯简称“奇门拳”。其实就是李派太极天地人三盘中的“地盘拳”。  相似文献   

14.
此为身法歌诀。所谓身法,乃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之组织法则。其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而李亦畲传抄的《各势白话歌》一开场就是四句歌咏:“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简洁明了地注释了武之《身法八要》。  相似文献   

15.
一般人说练拳,但很少有人提养拳的。其实拳要练,更要养。不会练,或者拳架的质量不高,就打不好基础。不会养,或者养不得法,就不能深入。会打拳就必须也会养,“开展”有助于练,“紧凑”有益于养。练是练体,保持拳架的规矩法度和通过拳架的反复练习,从而使遍体松柔,体格强健。练是筑基的功夫,养是养气,养神,也包括广义的文化修养等。太极拳家郑曼青就曾说过,“外家拳多以身殉技,内家拳是以技养生”。外家拳多刚劲有力,动作勇猛,且多弹跳和高难动作,看起来龙腾虎跃,精彩受看,很受年轻人的喜爱。但是对体力消耗大,对养生不利。而内家拳以太极拳、…  相似文献   

16.
杨维 《武当》2000,(12):28-30
六、独精鹰捉。并发挥劈拳的特殊作用。练形意的第一趟拳,起钻是拳,落翻变成俯掌,形成三体式的这趟拳,人们叫它“劈拳”,而尚先生叫它“鹰捉”。这样叫是有道理的: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似斧属金”是拳经的定论。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无似斧之形,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通过手去完成,如伸手提水壶,而思想是在水壶上,手伸出时是一种习惯本能。如果加以分析,动作的过程是手部先动,肘、肩关节反而后动,这就是生活中用力的方法。练太极拳时和上述的用力方法相反,思想在身内,手伸时要腰部先动,然后依肩、肘、腕、手的先后次序动,而不是手部先动。用力也比日常生活中小得多。因此,练太极拳要改变用力的习惯,重新学用一种由内到外的、有先后次序的用力方法,这个力必须是最轻的。这是很多人不容易理解以至学不好太极拳的主要原因。拳论“用意不用力”。练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倘若真不用力,哪里还是…  相似文献   

18.
潘世春 《武当》2014,(10):30-32
(接上期)十六、退步左盘肘(猴子望月)于右转体的同时,右脚后撤一步,左脚随之撤至右脚踝侧呈并步,两腿屈膝下蹲转体的同时,左肘抬起向前朝右盘扫,肘尖向前,两手仍抱于胸前,右掌抱于左拳面;目视肘上方。(图18)动作要点:退步与左扫肘要同时进行,扫肘时要借助转体之惯性来完成。 1、上体左拧,左脚尖外摆前进一步的同时,左拳变掌向前朝左收于小腹前,掌心朝下,右拳从胸前往前上托,掌心朝上,掌高与眉齐;目视前方。(图19)  相似文献   

19.
陈式太极拳发祥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着两句朴素而又贴切的拳谚:“如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要想拳练好,必须圈练小”。虽然是两句极为普通的谚语,却道出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与前提,又道出了阶段过渡升华的原则。由此可见,陈氏太极拳运动既要有全身划圈锻练的表现,又要有以圈大小程度  相似文献   

20.
精研习拳之道,每练习一个单式,在手、眼、身、步、心、神、意、念的四法四功中讨分寸。一个拳式有8种练法。通俗解释为8种技艺,从起始习拳到上乘功法,一个拳式有8个层次的功夫,十分精妙。 1.粗练 所谓“粗练”,指初涉拳场,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或粗知或浅知。导师无须深讲开合、虚实、阴阳、动静……只教授动作,先学会“划道”。为了便于记车每个动作的起止点,不要照葫芦画瓢。要一招一式做准确,不要落人“学拳容易改拳难”之境地。如果有时间,可以先学练“定式”,势熟练后,再练“连式” 2.严练 严练是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