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学术主流由心学向朴学转变,其内在的、推陈出新的动力,源于思想界摒弃理学未流的批判思潮。其时,社会经历了明亡清立的历史转折,明道救世的目的已由振兴而救亡,启蒙的重心由政治改良转向民族主义。于是在清算明代理学空疏无用、自毁长堤之罪过的同时,更把别夷夏、辨正闰放在首位,并且在批判心学松懈夷夏大防、否定宋学具有元典意义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考据实学作为思想武器与反清斗争相系,终开清代朴学之风。  相似文献   

3.
清初学者为了调整理学中程朱与陆王两派的门户之争,针对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之虚理、与世无补、而流于禅学的倾向,提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学风,主张“切于用世”,“康济群生”的理学.因此,明清之际出现了修正、反思理学,以回归原典;批判、继承理学,以经世致用等特色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4.
宋代以后,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演进。宋元以来的理学重要人物,原其阙里,追其祖籍,考其桑梓,多与徽州有关。降及有清,徽州学者在承继和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领朴学风气之先,开启了影响甚大的乾嘉汉学。毋庸置疑,自南宋以降迄至有清,徽州区域学术文化的演变,不但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变迁同步,且该区域形成的新安理学和徽派朴学,在12世纪以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史上,具有导向性和典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源流变迁,考察其传播与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所创立的关学,重视实理、实学、实用,强调“经世致用”,奠定了明清实学思潮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实学研究似有泛化倾向。本文提供了实学的理论体系与范畴体系,对实学做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俞樾作为清代朴学的殿军,继承了戴震的问题意识,俞门弟子章太炎与俞樾在政治思想层面也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戴震学的发展在根本上转换了程朱理学意识形态,太炎的戴震理解也得自于朴学承传的传统,又延续了俞樾的《春秋学》的立场,最后揭起了民族与民主革命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我国十七世纪唯物论者和反对理学的思想家,他在清初反理学思潮中,旗帜鲜明,讨论彻底。其人性论思想直指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反对静敬的心性修养,在批判程朱理学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叶,一批湘乡寒士以程朱理学为“体”,以湘军和桐城派散文为“用”,亦文亦武,苦苦支撑了清王朝的危局。湘乡理学集团人文品格的特征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献身热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拼命精神,“诛天下之贼”的暴力意识。这个理学集团的成员都曾接受贺长龄的影响,与其他理学集团互有联系,遥相呼应,一度造成较大影响。他们在学术领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但他们强调“变通”,以“识”补“学”,由“干”出“才”,终于以独特的群体形象自立于历史之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领域,成为晚清的某种“人文样板”。  相似文献   

9.
论张舜徽的清代朴学起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舜徽认为清代朴学源于宋代学术,不仅宋代朴学是清学的先声,而且,清学也有继承、有扬弃、有修正地吸收了宋代理学的有益成份。本,论述了张舜徽对朴学源流的考辨以及比较梁启超、钱穆、张舜徽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分析了近代以来学术精神与学术意趣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0.
理学教育哲学代表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最高思想成果,它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前提。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韧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是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清初的实学家颜元正是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大背景下,对人性论、义利观和理想人格等命题作出新的诠释,形成了其独特的教育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晚清浙江籍著名学者俞樾的节烈观有多方面的思想渊源。俞樾赞赏不贪图财利的节妇,叙述节妇的"因果报应"事迹,均受佛教的影响。作为深谙儒家传统文化的学者,俞樾认可妇女守节,敬佩殉节女性,认同贞孝女性的行为。西风东渐的晚清,俞樾一方面留恋塑造女性的传统礼教,同时在其节烈观中又流露出相对宽容而温和的人性情怀。俞樾的节烈观体现了晚清传统士大夫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3.
钱宾四(穆)先生早年著《清儒学案》,因稿沉长江而失传,所幸有《清儒学案序目》将其大要先期刊出,因此,原稿虽失,精义尚存。研读《清儒学案序目》可知,钱先生以为,以学案体记清儒学术,有唐镜海(鉴)、徐菊人(世昌)二家在先,但一嫌陋狭,一嫌泛滥,均无法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相提并论。清代学术有两个特点最宜注意。第一,“理学本包孕经学为再生”,清代并非“理学之衰世”。第二,清代理学“无主峰可指,难寻其脉络筋节”。故仍主张用学案体。他的《清儒学案》即围绕64位案主,分四阶段述一代理学之演进。第一阶段晚明诸遗老之精深笃实,远迈宋明;第二阶段顺康雍时理学成为压束社会之利器;第三阶段乾嘉诸儒沉浸经籍,“理学本包孕经学为再生”,与晚明诸遗老异曲同工;第四阶段为晚清70年,道成同光四朝,理学俨若复兴,然而,倏尔之间便成陈迹,其成就尚不及顺康雍时期,问题之症结乃在不能因应世变,转而益进。  相似文献   

14.
蔡清乃明代著名学者、经学家、易学家,被明清两代学者公推为明代朱子学者第一人。蔡清认为,《易》是以道义配祸福的经书,不同于术数之书,这是对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观点的进一步阐发与深化,实属创新之论。  相似文献   

15.
朱次琦作为晚清南海鸿儒,其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治学思想主要表现出尊宋斥汉、崇朱黜王、申实复孔、尊经重史的特点,这些特点均是围绕"经世致用"、"资治明道"这条主线而展开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也有值得辨正之处。  相似文献   

16.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校勘、训释群经与诸子以及归纳古汉语的“文例”方面。他继承了乾嘉皖派汉学的学术风格和治学门径,又将其与自己校勘、训诂古文献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优长,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其治学思想和方法毕竟还属于传统学术范畴,自身局限亦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张履祥是明清之际活跃于学坛的一位著名理学家。清朝入关后,他拒不出仕,隐居乡间,以耕读著述名世。张履祥治学最初源于陆王之学,以后通过阅读朱熹的《近思录》等书,且痛绝于王学末流的积弊,遂尽弃王学,归于程朱,成为清初程朱理学营垒中的一员骁将。尽管他未显达于仕途,始终是一名隐居乡里的布衣之士,但他关于理学的阐扬对于程朱理学在清初的复兴却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清代理学士人的高度评价,以至把他推崇为与陆陇其并列的儒学道统的“传道人”。  相似文献   

18.
俞樾与经学人才的培养--俞樾、阮元经学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经学教育家,他主持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长达30多年,培养了大批经学人才。这些人活跃于江、浙地区乃至北京、广东、湖南、湖北、安徽各地。他们或为山长,或任教职,或以官员身份引领提倡,从而扩大了汉学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浙江地区更因之成为汉学的重要基地。在经学教育中,俞樾继承了阮元"尊经崇汉"的宗旨,并提倡"独得之见"和学术创新;同时尊重门生的学术取向,且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文臣。元末浮靡纤弱的文坛现状,明初以经学构建一统秩序的政治背景,以及宋濂经学家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文学上的经学思维模式。在文学功用论上,他强调明道致用;在文学创作论上,他主张宗经稽古;在文学风格论上,他提倡知言养气。  相似文献   

20.
"廉"和"耻"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条目之一,与"礼"、"义"共同成为四维。顾炎武将知耻关乎国运,廉耻而不妄取等观点融入社会廉政建设之中。着重剖析了他的"廉耻"观,并结合当今社会廉政建设的相通性说明了该学说所具有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