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王维这位亦官亦隐的诗人,擅长于山水田园诗,诗画成就俱高。后人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无我之境”表现得很充分,其诗意境深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论摩诘诗画之语,常被解作:摩诘诗入画三味,而其画则入诗三味。  相似文献   

2.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任远 《文学教育(上)》2010,(12):101-101
“诗画一律”是古代诗论家、画论家的著名观点。这是因为诗在内容上很多都是写景、咏物,从而极易呈现出与画相关联的描述性和呈现性的特点。郭熙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把诗画的联系描述得非常准确。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王维。苏轼就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画关系的"诗画一体"论与"诗画异体"论的纷争,古往今来一直没有停止。"诗画一体"说以诗画融合为美,而"诗画异体"说则认为诗画以分离为美,两种观点看似各守一端、相互冲突。实际上,二者之间争论的焦点是针对诗和画的不同媒介展开的,然而无论取哪一端,都会发现它们都承认诗和画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和目的——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5.
“画中有诗”是研究诗画关系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实在罕见。“画中有诗”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故事画犹如叙事诗,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内容;二是山水画犹如山水诗,山水诗、画的意境是十分相近的;三是寓意画犹如寓意诗,画中寓意增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这种画风已经成了绘画的主流。“画中有诗”是没有争议的,然而画中之诗是否能被观画者品出来,这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诗与画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是艺术家抒情写意的产物。“题画诗”是贯通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它将原本独立的文字(诗)和形象(画)关联起来,以诗画一体的形式共同传递出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意境。本文以“苏轼的题画诗”为探究对象,从其内容、意涵等方面,进一步展现苏轼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追求。以期从苏轼的题画诗中,深切...  相似文献   

7.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8.
<正>一、运用图画进行诗歌教学的原因1.自古诗画不分家,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画中题诗或依据前人之诗来作画的风气。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时就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含蓄,因为它"一字千金","简约而不简单",也因此诗歌鉴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图画的特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蕴涵深厚,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实际上概括了字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与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整合成宇宙,体现了艺术的哲学蕴含。我国素有“诗画相通”的传统,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绘画创作时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历代“咏画”、“观画”的佳作很多,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画》为题创作的组诗.广受好评,其中的一首《鱼》可谓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公元前556-前496)很早就这样说过:“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中国古代类似的诗歌评论也很多,最著名的是宋代著名文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称赞王维的诗与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氏还进一步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砦评论均指出了诗歌和绘画在艺术特质上具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11.
诗画自古相提并论,但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画本质的是苏轼。而东坡论诗画莫若于"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二句。文章从此两首诗入手,论述苏轼在艺术创作本质和美学精神高度上将诗画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现行沪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文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三:“诗中有18个‘自’字、19个‘相’字、5个‘见’字,请按照意思或用法分别作归类整理。”可见,“相”、“见”二字的意思和用法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  相似文献   

13.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墨梅》这首题画诗,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如何让学生品足味,悟足情,达到诗与景、情与文的交融?这就必须关注到文本解读的多维视角。古诗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因其离儿童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其文化的视角.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对话,寻语文的情调与性灵.更要从儿...  相似文献   

14.
诗画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著述颇丰.我国自古,强调“诗画一律”,注重诗与画之间的渗透融通.钱钟书先生在莱辛《拉奥孔》的启发下将目光转向“诗画异质”说,于1939年发表《中国诗与中国画》并提出“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本文试就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就文中部分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6.
二、丰富语句视像 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不是仅仅单纯依靠多媒体等外界的力量,而是依仗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情境的刨设,让词语或句子在学生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这一视像是有生命的。是流动不息的、不断延伸的。词句和视像的互现,应该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有画意、绘画有诗情的特征。在过去,人们大多是从王维的诗与画的角度来分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试从苏轼的诗与画的创作入手,来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中的具体体现,这也指明了苏轼的诗画创作遵循了诗画一律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二、丰富语句视像 丰富语言文字的视像不是仅仅单纯依靠多媒体等外界的力量,而是依仗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情境的刨设,让词语或句子在学生头脑中折射出视像.这一视像是有生命的,是流动不息的、不断延伸的.词句和视像的互现,应该是语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画是有形诗。”用此辩证观点欣赏诗画,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画是有形“思”,想象思维始终伴随着阅读和写作。语文教学适时适当地运用画简图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