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雍正朝为解决八旗满洲生计,而采取缩减汉军职缺措施。这背离了雍正帝"满洲、汉军、汉人俱视为一体"的政治主张。实行的结果是满官稍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满洲生计问题,却造成汉军、汉人官员仕途壅滞,产生更为严重的吏治恶果。这种行政困境主要是因为清朝固守八旗制度而解决满洲就业问题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在清朝,满洲贵族为了保证旗人不被以汉人为主体的民人所淹没,而失去民族特性。许多政策、制度的制定,是以限制为目的,这使整个社会形成旗民两极格局。旗民婚姻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但是,这种婚姻政策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层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乃至背离。这种差异与背离使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形成巨大的张力,甚至无法调和,最终导致这种限制政策,如同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3.
清初,降清的大批故明汉官成为清朝入关后政治、军事不断取得胜利和稳固统治的重要力量,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依靠、任用汉官,将其视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在涉及满汉矛盾和动摇满洲贵族集团根本利益问题上,毫不犹豫地惩治汉官中异己分子。顺治帝亲政后大胆任用汉官,同时对降清汉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特别是对江南籍汉官的猜忌和打压尤为明显。严厉惩处江南籍汉官和严禁结社订盟的政策,表明顺治帝对江南文人崇尚气节、复明排满情绪以及可能出现蔓延之势的极度忧虑和恐惧。清初对江南缙绅的猜忌、提防和弹压,是在清朝入关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冲突的反映。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臻巩固和关外守旧满洲贵族的逐步消失,面对新形势,清统治者对江南缙绅的政策也产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4.
清朝建立后,一改元明两代行省制度中京畿地区中央直辖的惯例,将直隶省的行政管辖权由中央下放到地方。经过清初的频繁变动和调整,直隶省形成了以直隶总督为最高行政长官的行政管理制度,使频繁变动的行政管理权归于统一。直隶地区"旗民杂处"使行政区划制度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并且由于地处京畿,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5.
辫子和小脚是清朝的两大陋习。自1644年清军入关后,征服了广大明朝统治地区,为了维护本民族风俗,颁布(?)发令、易衣冠法令,强迫汉人满化,并以汉人辫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与此同时下令禁止汉人缠足。辫发易服政策虽然成功,然而,缠足却屡禁不止,清朝反而成为自宋以来缠足最兴盛的朝代。本文围绕清朝的禁足令,试从清朝满汉民族矛盾、汉人士大夫思想及当时民情出发,分析清朝缠足之风屡禁不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教育家罗卜桑确丹(1875—?)清朝光绪年(公元1875年)出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凌源县)。十来岁时,他虽然很愿意读书,但因家境贫寒没有读下去,辍学在家劳动,后被本旗任命为苏木(蒙语,“箭”之意,清朝用来称呼旗下一级军事、行政单位,汉语称“佐”,相当于现在的乡)章京(清朝官名,满语的音译),在光绪二十年春至二十三年被派往内蒙古哲里木盟所属各旗,执行调查喀喇沁左旗籍徙居他旗壮丁的登记造册的公差,完成公差后又回到了原籍。  相似文献   

7.
清朝康熙年间,一些临界州县的汉人就陆续进入阿拉善蒙古地区。清朝中期,阿拉善蒙古地区已涌入大批汉族移民。这些移民多来自邻近之甘肃省民勤县以及宁夏、山西等地,并以从事农牧业、经商、开采矿产以及挖掘甘草苁蓉等多种途径进入阿拉善蒙古地区生存,此外"传教移民"也具有一定规模。移民的不断涌进对阿拉善蒙古地区传统的经济生活、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均构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通过运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汉文档案与相关资料对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汉族移民的来源、迁移原因与途径、生活状况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考满是明代和清初考核官员的一种制度,即任满考核。入关以前,满洲贵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已经开始有了考满制度,清朝入关之后,沿用这一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前后经过三十几年,于康熙年间将这一制度废止。考满制度实行的始末,体现了清代制度沿袭中有发展,而重视实效是清初统治者在制度上进行取舍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9.
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及《清实录》等资料,就光绪《山西通志》职官志清代按察使表有关姓名、籍贯或旗籍、科第出身和任、署年份等史实予以订补。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及《清实录》等资料,就光绪《安徽通志》职官志清代按察使表有关姓名、籍贯或旗籍、科第出身和任、署年份等史实予以订补。  相似文献   

11.
清初江南分省,是清朝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大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一个研究的小高潮.出现了数种观点。回顾、总结这场讨论,给我们带来了学术启发,尤其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清承明制”的理解。即:清朝不是简单地继承了明朝制度,而是有一个明制——清承明制——清制的转变过程。中央国家机关如此,地方行政制度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秦道然为清初著名词人秦松龄之子,著有词集《微云馀响》。《全清词·顺康卷》未收其词,《补鳊》仅从《国朝词综》转收其词1首,其词集漏收。今整理其词集,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13.
王元长 《辅导员》2010,(22):48-48
从清王朝前后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发型变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发型问题,而且承载着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重大内容,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统治权力、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清朝入关前,中国历代全是"束发而冠"。1644年清顺治帝入主北京后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很快公开废除此令,所以清初朝贺时分成满汉两班,满员自是剃发留辫,身着满装,汉员仍是束发冠带而朝。  相似文献   

14.
清末放垦后,大量外盟旗蒙古农民和汉人涌入科尔沁右翼后旗,迫使该旗从事牧业的人口大量减少。更多的原住旗民招外来蒙、汉农民垦种,不仅改变了该旗蒙古人户数及民族结构。而且加快了该旗由牧转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6.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在执政前期,清统治者被大多数汉人视为"夷人",为了让清政权能长久地立足稳固,统治者们承袭明制,沿用科举取士的制度,选用汉官,还摆出向汉文化学习的姿态,并身体力行来祭拜孔子。他们不断实行"尊孔崇儒"的政策,以期获得百姓对清朝政权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其主要成员是女真人,早期来归的蒙古人、汉人、朝鲜人也按民族编成牛录分隶于各旗,可以说,八旗从一开始就是个民族联合体。皇太极继位后,形势大有发展,东北的女真族统一了,汉人、蒙古人来归者也日益增多。这时,他没有把原来的八旗扩编成十旗、...  相似文献   

18.
在清代的统治经验中,制度建设不无重要:如摊丁入亩制度、钦差大臣制度、秘密建储制度等等。奏折制度创立于康熙时期,发展于雍正时期,成型于乾隆时期,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它的产生适应了清初政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流程和制度化的规则,对清代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史表在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历代正史大多缺表,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的《历代史表》填补了这一空白,以极少篇幅囊括尽可能多的历史内容,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思想和正统观念,并且开创了清代补表先河,极大地丰富了史书内容,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清朝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形成分为国有和私有两种,一种是满州贵族官员跑马圈占土地,一种是平民百姓开发土地。圈地攫取土地资源是游牧民族掠夺财富的继续。土地形成以后,争夺土地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过。尽管清政府多次禁止民人典买旗地,并用公款4次回赎,但已无济于事,到光绪朝,旗地一统天下国有制度已到了无可挽回的崩溃边缘,经过几百年惨淡经营的八旗庄田终致解体,大量旗地变成了民田。从清朝建国到中华民国37年(1948年),纵观300年的历史,隆化封建土地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发展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